海西蒙古族自治州

海西蒙古族自治州

【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南通西藏,北達甘肅,西出新疆,是青甘新藏四省區交往的中心地帶。海西州現轄三縣兩市三個行政委員會,分別是德令哈市、格爾木市、都蘭縣、烏蘭縣、天峻縣、大柴旦行政委員會、冷湖行政委員會、茫崖行政委員會。東部三縣一市基本為農牧區,西部一市三行委為工礦區。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海西古為西羌地,東晉後期、隋和唐時,先後為吐谷渾和吐蕃政權所控制。明初東蒙古諸部進入,明末為西蒙古和碩特部所統治。【二】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

海西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南通西藏,北達甘肅,西出新疆,東臨本省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是青甘新藏四省區交往的中心地帶,更因扼內地進出西藏之咽喉,在穩藏援藏方面作用突出,是鞏固祖國西南邊防的後勤保障基地,戰略地位重要。

歷史概況

海西古為西羌地,東晉後期、隋和唐時,先後為吐谷渾和吐蕃政權所控制。明初東蒙古諸部進入,明末為西蒙古和碩特部所統治。作為“絲綢之路”輔道,這裡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自然地理

海西州域主體為中國四大盆地之一的柴達木盆地,北靠阿爾金山、祁連山,南依崑崙山。東西長約837公里,南北寬約486公里,總面積32.58萬平方公里,占青海省總面積的45.17%。州內大部分地區在海拔3000 米上下,最高點是崑崙山的布喀達板峰,海拔7720米;最低點位於達布遜湖區,海拔2675米。全州年平均氣溫為-5.6C-5.2C度,年平均降水量16.7—487.7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353.9—3526.1毫米,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

行政區劃

海西州現轄三縣兩市三個行政委員會,分別是德令哈市格爾木市都蘭縣烏蘭縣天峻縣大柴旦行政委員會、冷湖行政委員會、茫崖行政委員會。東部三縣一市基本為農牧區,西部一市三行委為工礦區。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

民族概況

海西州總人口36.91萬人,有漢、蒙古、藏、回、土、撒拉等29 個民族;其中蒙古族、藏族為主體民族,人口分別是2.47萬和4.11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6.7%和11.1%。州域大部分地區少有人煙,平均每方公里1.16人。

礦產資源

柴達木盆地素有“聚寶盆”的美稱。全州現已探明儲量的礦產57種,礦產地281處,其中大型礦床72處,中型礦床61處。礦產資源的潛在經濟價值約15萬億元,占全省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總量的90.78%。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 、煤、原鹽、鉀、硼、鋰、鎂、鍶、溴、碘、芒硝、自然硫、鉻、鉛鋅、金、銀、石棉、石灰岩等,其中原鹽、鉀、鎂、鋰、鍶、石棉、芒硝等礦藏儲量居全國首位,溴、硼等儲量居第二位。礦產資源具有儲量大、品位高、類型全、分布集中、資源組合好等特點。全州共有草原1.67億畝,其中可利用草場1.06億畝;宜農土地553萬畝,發展農牧業潛力較大。綠洲農業耕地72萬畝,盛產小麥、油菜和優質牛羊肉等農畜產品。柴達木枸杞、山羊絨享譽海內外。

自然景觀

世界屋脊和深居內陸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海西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長江原頭、雅丹地貌、茫茫戈壁、海市蜃樓、千年冰川、萬丈鹽橋、道教聖地崑崙山、西王母瑤池、二郎神洞、可可西里、唐代吐蕃墓葬群、都蘭國際狩獵場等,引起世人越來越多的關注與嚮往。

基礎設施

已經建成的龍羊峽至烏蘭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和正在建設的烏蘭至格爾木330千伏輸變電工程,使全州逐步納入了西北大電網的覆蓋範圍。青藏、青新、敦格等國道幹線公路在州內構成環形公路交通網;青藏鐵路橫貫州境536公里;格爾木機場開闢有格爾木至西寧\西安\濟南\青島航線。蘭西拉和青新光纜貫穿州境,通訊實現自動化,並形成統一的本地電話網,城鎮地區全部開通無線尋呼、移動通信業務。

經濟發展

隨著優勢資源的開發,海西的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壯大起來。青海石油管理局、青海油田公司、青海鹽湖工業集團公司、西部礦業公司、青海鹽業有限公司、灘澗山金礦和內蒙古西聯化工公司德令哈純鹼廠為主的工業企業成為海西州經濟發展的主要帶動力量。青海鉀肥二期工程和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重點項目正在實施。農村牧區水利、“四配套”建設步伐加快,農牧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格爾木和德令哈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西部工礦區和東部綠洲農業區的城鎮建設也有了一定規模。城鎮地區二、三產業發展迅速,非農業人口占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人口和經濟的城市化特徵日益明顯,海西州已基本形成以工業為主的工農牧業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2000年,海西州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3.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3.2億元,第二產業34.7億元,第三產業15.5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45萬元;海西州一般財政收入6.0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24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924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各級各類教育蓬勃發展,教育體系逐步完善。適齡兒童入學率98.5%,少數民族適齡兒童入學率92.3%,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到78%。人口自然增長率12.51‰。州、市(縣)、鄉、村衛生醫療和防疫網路初步建立,全州“2000年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基本實現。科學研究和科技推廣工作取得進展,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35%。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環境保護等事業有了新的發展。

發展目標

1、“十五”經濟發展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以上,按2000年價格計算,到2005年達到107 億元,比2000年翻一番。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全州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力爭達到300億元。
2、經濟結構調整目標: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升級,工業化、市場化、信息化、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8%左右,非公有制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0%左右。
3、科技教育目標: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技術進步加快,各族人民科技文化素質顯著提高。全州基本普通九年義務教育,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5%以上。
4、可持續發展目標: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2.5‰以內。生態環境有明顯改善,資源綜合利用取得新進展。
5、人民生活目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經濟布局

1、東部經濟區:以德令哈市為龍頭,依託青藏鐵路和315國道的交通優勢,重點發展特色農牧業、農畜產品加工業、鹽化工業、建材業、中藏藥加工以及商貿、房地產、旅遊等產業,培育發展德令哈——烏蘭——天峻和都蘭經濟帶,德令哈——烏蘭——天峻經濟帶,以培育和發展製鹽業、鹽化工、煤炭建材為主,同時發展絨山羊、藏系羊養殖與加工和中藏藥材種植與加工。都蘭經濟帶重點發展農牧業綜合開發和肉食品加工業,實施香巴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開發有色金屬、石墨、矽灰石等資源。
2、西部經濟區:以格爾木市為龍頭,重點發展鹽湖化工、石油天然氣化工、多金屬加工、建材工業、煤炭工業、旅遊業和商貿物資流通業。利用地區優勢,培育發展格爾木——柴旦經濟帶,依靠自身優勢,積極支持青海油田、鹽湖集團公司、西部礦業公司和格爾木農場,推動龍頭產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大力發展鹽湖化工、石油天然氣化工、多金屬加工、煤炭和建材工業,同時開發寶玉石、礦泉水、溫泉等資源。冷湖——茫崖經濟帶,依託資源,大力發展鹽化工業,開發芒硝、天青石等資源。

海峽西岸

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指台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台灣、西與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具有對台工作、統一祖國,並進一步帶動全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特點和獨特優勢的地域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概念,總的目標任務是“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基本要求是經濟一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巨觀政策統一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化。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浙江、廣東、江西3省的部分地區,人口約為6000~8000萬人,預計建成後的經濟區年經濟規模在17000億元以上。

海西概況

“海西”“海西”
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是指台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台灣島、西與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具有對台工作、統一祖國,並進一步帶動全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特點和獨特優勢的地域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概念,總的目標任務是“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基本要求是經濟一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巨觀政策統一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化。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浙江、廣東、江西3省的部分地區,人口約為6000~8000萬人。經初步統計,2009年海峽西岸經濟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619.28億元,比上年增長12%,增幅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3個百分點。它面對台灣,毗鄰台灣海峽,地處海峽西岸,是一個肩任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歷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經濟綜合體,因此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截止目前海峽西岸經濟區擴張,包括福建周邊的浙江溫州麗水衢州;江西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梅州潮州汕頭揭陽以及福建福州廈門泉州漳州龍巖莆田三明南平寧德總計20市。
為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2004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七屆七次全會批准實施《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2005年1月福建省十屆人大三次會議作出了《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決定》,省第八次黨代會對加快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進一步明確了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內涵、意義和總體部署,進一步統一了全省人民的思想與行動,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與熱情,推動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成就。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構想成果來之不易,充分反映了福建人民服務全國發展大局、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強烈責任意識,充分展示了福建人民應對風險的氣勢、攻堅克難的精神、謀求發展的意識和服務全局的合力。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中央戰略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福建貫徹落實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的偉大實踐,是福建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的歷史責任,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福建發展的戰略選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有利於促進全國區域經濟布局的完善。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將有力推進福建與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區域協作,逐步形成從環渤海灣到珠江三角洲整個沿海一線的完整發展布局,凸顯海峽西岸在東部率先發展、東中西部良性互動的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利於在加快東部發展中發揮福建優勢。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有助於福建在新一輪發展中樹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開闢新空間,充分發揮沿海港口、外向帶動、對台合作、生態資源和對內聯接等優勢,實現經濟社會在新的起點上更高水平、更優效益的又好又快發展,促進人民生活水平上新台階,使廣大人民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有利於形成服務中西部發展的東南沿海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構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鐵路、大型海港、空港為主骨架、主樞紐的海峽西岸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揮對外開放的“視窗”示範作用,為促進中部崛起、西部開發提供一條快捷順暢的對外開放戰略通道,並不斷拓展福建發展空間。
——有利於構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台。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將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經濟緊密聯繫、互動聯動、互利共贏,使福建成為海峽兩岸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結合部、先行區和重要通道,提高台灣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和認同感,為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做出新貢獻。
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認為,建設海峽西區展示了祖國大陸對台灣的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誠意。海峽西岸經濟區不僅會促進周邊的浙江、廣東等東部地區發展,從全國布局來看,對中部崛起和西部開發也有拉動的作用。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這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首次被寫入中共黨代會報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