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蟾蜍

蔗蟾蜍

蔗蟾蜍,又名美洲巨蟾蜍、海蟾蜍、甘蔗蟾蜍或蔗蟾,是原產於中美洲及南美洲一種陸生的蟾蜍。它們的繁殖能力很強,一次就可以產達幾千顆卵。成體長10-15厘米。海蟾蜍有毒腺,蝌蚪對於大部分動物也是具有劇毒的。它們被引入到多個國家來控制害蟲,不過由於沒有天敵反而成為了害蟲及入侵物種。

基本信息

簡介

蔗蟾蜍蔗蟾

蔗蟾蜍的學名是海蟾蜍,由於在20世紀初曾被用來清除甘蔗上的害蟲,故名甘蔗蟾蜍、蔗蟾蜍或蔗蟾。由於它們的體型很大,故又名美洲巨蟾蜍

在澳洲,海蟾蜍外形很像當地的Limnodynastes、圓蛙屬及Mixophyes。其分別主要在於海蟾蜍的眼後有很大的腮腺,鼻孔與眼睛之間沒有起脊。它們與澳洲澤穴蟾很相似,兩者的體型都很大及外表凹凸,但海蟾蜍的虹膜是直縫及呈銀灰色的。幼體的海蟾蜍與耳腺蟾屬的也很像,但成體大腿的顏色卻明顯不同。

在美國,海蟾蜍與其他蟾蜍屬很相似。很易將它們與虎斑蟾蜍混淆,唯一不同的是腮腺前有兩個球。

形態特徵

海蟾蜍的體型非常巨大。雌蟾明顯比雄蟾長,長達10-15厘米。一隻被列入《金氏世界紀錄大全》的瑞典海蟾蜍重達2.65公斤及長38厘米,完全伸展則長達54厘米。較大的海蟾蜍傾向分布在較疏落的群落中。野生海蟾蜍的壽命為10-15歲,飼養下的可以生活得更久,最老的更可達35歲。

海蟾蜍的皮膚乾燥及密布疙瘩。眼睛上明顯起脊,直斜向吻部。它們呈灰色、黃色、赤褐色或橄欖褐色,可以有不同的斑紋。眼後各有很大的腮腺。腹部呈奶白色,有黑色或褐色的疙瘩。瞳孔橫向,虹膜呈金色。趾間基部有肉質的蹼,前肢沒有

幼蟾蜍較為細小,只有5-10厘米長。它們的皮膚一般都是光滑及深色的,有些甚至偏紅色。幼蟾蜍沒有腮腺,故毒性較弱。蝌蚪很細小及是黑色的,群棲於水底。蝌蚪長1-2.5厘米。

生活習性

生活環境

蔗蟾蜍蔗蟾蜍

海蟾蜍並不是水生的,為全陸生動物,只有在繁殖時才會走到水邊。蝌蚪可以在15%鹽度的海水中生存。曾經被生物學家艾爾伯特·瑟巴誤描繪為陸生及水生的,後來卡爾·林奈對此進行了重新描述。

海蟾蜍喜歡棲息在開放遼闊的草原及林地,尤其是經人工改造的地方,如花園及排水溝。在它們的原產地,它們主要出沒於亞熱帶森林,當中茂密的植物卻限制了它們的散布。

海蟾蜍的可耐受臨界高溫值為40-42℃,而低溫值則為10-15℃。它們的分布地可以因對環境的適應性而有所變更。它們對於失水有高忍耐性,研究發現它們可以忍耐失去身體的52.6%水份,故它們能在熱帶以外的環境生存。

食性

海蟾蜍除了靠視覺來偵測獵物外,也可以使用嗅覺。它們主要吃細小的齧齒目、爬行類、其他兩棲類、鳥類及多種無脊椎動物,也會吃植物、狗糧及垃圾。它們習慣會將獵物吞下。

防衛

蟾蜍眼睛後有很大的腮腺,背部也有其他的分泌腺。當受到威脅時,它們會分泌一種奶白色的液體,稱為蟾毒素。蟾毒素對於多種動物都有毒,甚至有人因食用海蟾蜍而死亡。

蟾毒素在澳洲被列為一級藥物,與海洛因及大麻同類。蟾毒素的影響與輕度中毒相似,會產生輕度幻覺等刺激,歷時少於1小時。由於海蟾蜍只會分泌小量的蟾毒素,而其他毒素相對的劑量較多,食用海蟾蜍可以引起嚴重疾病或甚至死亡。

除了分泌毒素外,海蟾蜍可以擴張肺部令身體膨脹,嚇退掠食者。

繁殖

海蟾蜍海蟾蜍

海蟾蜍的卵是一串凝膠狀的產在水中。雌蟾可以一次生8000-25000顆卵,長度達20米。卵是黑色的,表面有薄膜覆蓋,其直徑約為1.7-2毫米。蝌蚪孵化的時間要視水溫而定,水溫越高生長得越快。蝌蚪一般會在48小時內孵化,但也可以快至14小時或長至一星期。孵化時往往就有成千條蝌蚪組成一群。蝌蚪細小及呈黑色,需要12-60日來成長至幼蟾。與成體一樣,卵及蝌蚪對很多動物都帶有毒性。

幼蟾一般長10-11毫米,生長得很快。生長率會因地區、季節及性別而異,初期平均生長率為每日0.647毫米,繼後減慢至每日0.373毫米。生長率往往在它們達到性成熟時就會減慢。急速的生長率對它們在變態及亞成體的生存有莫大幫助,因為幼蟾會失去了及蝌蚪時期的毒性,卻又未曾長成可以分泌蟾毒素的腮腺。由於失去了重要的防衛,估計只有0.5%的海蟾蜍能長成成體。

海蟾蜍達至性成熟的年齡會按地區而有所分別。在紐幾內亞,雌蟾會在身長到7-8厘米時就達至性成熟;在巴拿馬的則於身長9-10厘米時才達至性成熟。在熱帶地區,海蟾蜍全年可以繁殖;在亞熱帶地區,繁殖期一般只會在較溫暖的季節,剛好是雨季的開始。

天敵

在海蟾蜍的原產地,有多種動物都會掠食它們,包括南美寬吻鱷大頭蛇鰻魚、多種鱂魚大口湯鯉、一些鯰魚朱鷺。在其他地方也有嘯栗鳶東方水鼠黑鼠圓鼻巨蜥。也有報導稱茶色蟆口鴟巴布亞蟆口鴟會吃海蟾蜍。

分布範圍

原產地

海蟾蜍海蟾蜍

海蟾蜍原產於美洲,分布自美國德克薩斯州南部的瑞歐格蘭山谷(RioGrandeValley)至亞馬遜盆地中部及秘魯東南部。這片地區屬熱帶及半乾旱的環境。它們在原產地分布得較引入地區為稀疏。在南美洲,沿海每100米就約有20隻海蟾蜍,數量遠低於澳洲的50-100倍。

引進地

海蟾蜍被引進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太平洋地區),作為害蟲的生物控制。在19世紀40年代以前,海蟾蜍就已從法屬蓋亞那及蓋亞那被引進到馬提尼克及巴貝多。1844年就嘗試引進到牙買加來減低老鼠的數量,但不成功。20世紀初,它們被引進到波多黎各來對抗侵襲甘蔗的甲蟲蔗龜子。結果非常成功,並阻止了進一步的經濟損失,科學家遂於20世紀30年代建議使用海蟾蜍處理害蟲的方案。

自此,很多國家都模仿波多黎各的例子引進海蟾蜍。這些國家包括澳洲、美國科羅拉多州、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日本的小笠原群島及琉球群島、大部份加勒比群島、斐濟及其他太平洋島嶼,包括夏威夷

入侵物種

海蟾蜍在引進地反成為了害蟲,對原住動物造成威脅。1935年,澳大利亞人引入了首批20隻海蟾蜍並投放到昆士蘭州的甘蔗園中,到1937年,共有約6萬隻海蟾蜍被引入澳大利亞。 由於甘蔗地無法滿足它們的營養需要,它們吃掉身邊所有可能的食物,對當地食物鏈造成嚴重影響;其次,它們身上的毒液可以殺死許多捕食者,導致澳本土蛇類、巨蜥袋鼬等動物數量銳減, 在一些地方,海蟾蜍的毒液消滅了當地2/3的蛇和蜥蜴。海蟾蜍還不斷滲入新的地區,它離開沼澤地帶,滲透進有人住的地區,城市、花園、房屋到處都有它們的蹤影。21世紀初,海蟾蜍不僅威脅著動物,也對人造成了威脅。

用途

除了作為害蟲的生物控制,海蟾蜍也有多種商業及非商業用途:

藥用及食用

南美洲原住民會將海蟾蜍的分泌液塗在狩獵用的箭上,奧爾梅克人利用來其分泌物作為麻醉藥。日本利用蟾毒素作為春藥及頭髮再生藥;中國有利用其為心臟手術病人降低心率的例子。

在秘魯甚至會將它們作為食物,但食用前必須清除皮膚及腮腺

實驗動物

海蟾蜍種群豐富,容易處理及便宜,故學校及大學都使用來作為實驗動物。

其他

海蟾蜍的皮可以製作為皮革用品及飾物,也有人嘗試從它們的身體製作肥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