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美洲巨蟾蜍(Bufo marinus)
異名:
Bufo agua Clark 1916
Bufo marinis 【sic】 Barbour 1916
Bufo marinus marinus Mertens 1972
Bufo marinus Mertens 1969
Bufo marinus Schneider 1799
Bufo strumosus Court 1858
類別:兩棲動物
俗名:
源產地:北美洲和中美洲
已入侵地區:美洲大陸、太平洋島嶼、澳大利亞、埃及、模里西斯等等,為世界性的,最初的引進是為了控制農業害蟲
形態特徵
海蟾蜍的體型非常巨大。雌蟾明顯比雄蟾長,長達10-15厘米。一隻被列入《金氏世界紀錄大全》的瑞典海蟾蜍重達2.65公斤及長38厘米,完全伸展則長達54厘米。較大的海蟾蜍傾向分布在較疏落的群落中。野生海蟾蜍的壽命為10-15歲,飼養下的可以生活得更久,最老的更可達35歲。
海蟾蜍的皮膚乾燥及密布疙瘩。眼睛上明顯起脊,直斜向吻部。它們呈灰色、黃色、赤褐色或橄欖褐色,可以有不同的斑紋。眼後各有很大的腮腺。腹部呈奶白色,有黑色或褐色的疙瘩。瞳孔橫向,虹膜呈金色。趾間基部有肉質的蹼,前肢沒有蹼。
幼蟾蜍較為細小,只有5-10厘米長。它們的皮膚一般都是光滑及深色的,有些甚至偏紅色。幼蟾蜍沒有腮腺,故毒性較弱。蝌蚪很細小及是黑色的,群棲於水底。蝌蚪長1-2.5厘米。
分布範圍
海蟾蜍海蟾蜍原產於美洲,分布自美國德克薩斯州南部的瑞歐格蘭山谷(RioGrandeValley)至亞馬遜盆地中部及秘魯東南部。這片地區屬熱帶及半乾旱的環境。它們在原產地分布得較引入地區為稀疏。在南美洲,沿海每100米就約有20隻海蟾蜍,數量遠低於澳洲的50-100倍。
入侵新地區的途徑
美洲巨蟾蜍是一種臃腫的短腿蟾蜍,個體可以達到15厘米長。前肢無蹼,後肢有。皮膚粗糙有瘤,褐色到灰綠色。毒腺遍布皮膚,在肩處密集。(Gautherot, 2000)
該物種在被人類到處轉運之前生活於亞熱帶森林的水邊,在引入其的夏威夷等地的類似環境中也存在( Fred Kraus pers.comm)。但是現在,其可以在多種環境下生存,如人工池塘、花園、垃圾堆、排水管道以及破舊的房屋等等。其可生活於乾燥環境中,但需在附近的淺水中繁殖。耐鹽性強。
其捕食各種可捕食的獵物,在澳大利亞,Covacevich and Archer(1975)宣稱在其口中或腹中發現過多種蛇類。在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其對當地兩棲類動物類群結構的影響極大(Crossland, 2000),對當地的生物多樣性造成重大威脅( Catling,P.C et al.2003)。在關島,此蟾蜍要為蜥蜴數量的減少承擔責任(Jackson 1962, Dryden 1965)。Villadolid(1956)等發現其還捕食鼠類。
此蟾蜍在遇到挑釁或威脅時可分泌毒液,如被捕食者咬住,其可以導致家畜死亡。毒液可噴射到1米以外(Lever, 2001),人眼被攻擊後產生巨痛(NRM, 2001)。存在因毒液造成人類死亡的案例,為嬰幼兒威脅極大。叫聲巨大,影響人類正常的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