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蝕

海蝕

海蝕,為海水對於海岸線陸地的侵蝕,所形成的一種作用。一般常見的如:海崖、海蝕凹璧、波蝕棚、海蝕洞、海蝕門、海蝕柱,如遇地形抬升還會形成海階等海岸地形。

定義

一般的海蝕通常伴隨著潮汐,周期性的潮汐引起海水向陸地的水平流動,進而對陸地邊緣產生侵蝕作用,而其中又以波浪的侵蝕力最大,前沖的波浪進入陸地,而後退的波浪挾帶砂礫磨蝕海岸,通常海蝕發生在岩岸地形較多,海岸的岩壁受到海水作用,外側的岩體被海浪切斷,進而剝落而形成。海蝕侵襲的海岸通常會形成一種特有的海岸線地形,一般常見的如:海崖、海蝕凹璧、波蝕棚、海蝕洞、海蝕門、海蝕柱,如遇地形抬升還會形成海階等海岸地形。

種類

海蝕圖片集萃 海蝕圖片集萃

海蝕主要分布小港-算山一帶及大榭島西南側。大連小平島一帶是中國基岩海岸侵蝕地貌最典型地段,海蝕 崖懸垂陡峭,最高達40米—50米。海蝕柱似桅檣般地聳立於岸邊,而海蝕洞穴晶瑩地點綴其間,如同一幅綺麗的畫卷。凡是基岩海岸的地方均可看到海蝕地貌,只有發育完全或不完全的區別。

海蝕崖

海蝕崖多見於岸坡較陡、波浪作用較強烈的岸段,尤其是在岬角和島嶼處最為廣泛。

分布地帶:主要分布小港-算山原油碼頭間的長跳嘴、獅子山、炮台山、楊公山北側,大榭島北側亦見。崖壁陡峭,最高20~30米。

海蝕柱

有的是由於海蝕洞上部被侵蝕坍落逐漸形成的;有的原是海島被侵蝕而成的;有的原是岬角,其後側被侵蝕掉則成孤島,最後繼續遭侵蝕而形成海蝕柱。

分布地帶:分布楊公山西北緣、中門柱和黃蟒島周圍。中門柱山最為發育,高數米,似煙囪立於海中,有的似石林。

海蝕洞穴

一般在海蝕崖、海蝕柱、岬角和海岸岩石的構造裂隙部位通常發育著海蝕洞穴等地貌形態。

分布地帶:見於長跳嘴、楊公山、大黃蟒島及大榭島北側,出露於高潮位以上。

海蝕台地

縣內所見可分三級:一級海蝕台地分布長跳嘴、毛礁及大榭島整個海岸段,多為平頂礁,高潮時淹沒,低潮時露出;二級海蝕台地在楊公山、中門柱、大小黃蟒島西北側,高出潮位3~5米;三級海蝕台地僅在楊公山北側見到,比二級海蝕台地高出5~6米。

相關景點

平潭海壇

福州市平潭縣素有“千礁百嶼”之稱,全縣有大小島嶼126座、岩礁648座,而有人居住的島嶼僅10個,其餘均處於鳥翔魚躍的原始狀態,風光旖旎,景色宜人。位於閩江口南側的海壇島是平潭的主島,也是福建第一大島。它背靠大陸,面對東海,與台灣澎湖島、廣東南澳島形成“海中三目”。

海蝕“棧道” 海蝕“棧道”

海壇島本名平潭島,因主島遠望如壇,所以又名“海壇”。島上多雲氣,時常“東來嵐氣瀰漫”,故又有別稱“東嵐”。天風海濤,造就了島上景觀的神秘、雄奇和絢麗多姿。因為擁有優質的海濱沙灘與奇特的海蝕地貌,海壇又被專家譽為海蝕地貌博物館。

登上礁石島,只見兩塊花崗岩巨石,一高一低巍然屹立於萬頃碧濤之中,東望如碑,南看似瓜,西視像帆,北見則似小巫見大巫,這就是位於石牌洋景區中的半洋石帆。據載,400多年來它一直被譽為“天下奇觀”,是中國最大的一對花崗石海蝕柱。

在海壇島南部的塘嶼島南端,有一巨型全裸狀大石人仰臥于海陸邊際線上。他頭枕金色沙灘,腳抵東海碧波,雙手平置於胯側,狀若天神,被譽為“海壇天神”。石人身體各部位比例勻稱,全身長330米,寬150米,胸高36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崗石球狀風化造型。有趣的是,石人下身斜翹一柱狀風化岩體,如男性特徵,相傳女性只要觸摸此物,即可生個大胖小子。

蓋州

彌勒大佛、千年巨龜……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位於營口蓋州市團山鎮“北海”的岩石被海水天然雕刻成各種形狀。而這些獨特地貌的形成竟經歷了18億年之久。

經過18億年海洋營力的作用,形成多種形狀的海蝕地貌。這個自然地貌呈南北走向,向海方向可延至300米,海岸線長2公里多。主要岩石景觀百餘處,均集中分布於團山蓋平交潮間地區,當地老百姓俗稱此處“龍宮一條街”。團山海岸是經過18億年海洋營力的作用,形成的多種形狀的海蝕地貌,有海蝕崖、海蝕洞、海蝕台、海蝕柱、海蝕橋等。

團山海蝕地貌是中國沿海少有的地質遺蹟,它將成為國內著名的地質教學和科研基地,也將成為濱海旅遊景區。這些岩石構造獨具特色,受地殼運動的影響,沿岩石體節理和裂隙鑲嵌著種類多樣、顏色不同的岩脈,這對研究海洋地質歷史演化階段和地質景觀的成因有著重要價值。

台灣野柳

台灣野柳的海蝕地貌十分特別,眾多的蘑菇形的奇石布滿了海濱,成為自然奇觀。在許多地理教科書中都能看到的圖片都可以在此得以親眼所見。岩石的基質是沉積岩,石質較松,橫向的紋理十分清晰。這樣的石頭在海浪潮汐、雨水和風的綜合侵蝕下,形成了尉為壯觀的海蝕地貌。這個過程還在繼續當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