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皮[海蜇皮]

海蜇皮[海蜇皮]
海蜇皮[海蜇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海蜇皮是海蜇的製成品。海蜇是一種大型食用水母,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晉代就已經開始食用。我國從遼東半島直至廣東沿海均有分布,海蜇是我國沿海漁業的重要捕撈對象。

基本信息

簡介

海蜇皮是海蜇的製成品。海蜇體呈傘蓋狀,通體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黃色,海蜇傘徑可超過45厘米、最大可達1米之巨,傘下8個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癒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盤的次生口),下方口腕處有許多棒狀和絲狀觸鬚,上有密集刺絲囊,能分泌毒液。其作

用是在觸及小動物時,可釋放毒液麻痹,以做食物。海蜇是一種大型食用水母,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晉代就已經開始食用。我國從遼東半島直至廣東沿海均有分布,海蜇是我國沿海漁業的重要捕撈對象。

海蜇的身體可分為傘部和腕部。傘體隆起呈半球形,直徑為300~500 mm,最大的可達1 m。傘體表面光滑,中膠層發達,厚且硬。生活狀態時向上的一面稱外傘面(反口面),朝下的一面為內傘面(口面)。體色變化較大,一般是青藍色,有的是暗紅色或黃褐色。傘的下面是根狀的口腕,口腕癒合,把原有的口封閉,口腕的下部形成很多小孔,稱為吸口,海蜇靠吸口吸食海水中的藻類、原生動物、小型甲殼類等微小生物。海蜇觸手上的刺細胞能放射毒液,可禦敵捕食,人觸之有疼的感覺。

濕海蜇皮 濕海蜇皮
曬乾的海蜇皮 曬乾的海蜇皮

海蜇捕得後用石灰,明礬浸制,再榨去其體中水分,洗淨,鹽漬。切碎用。

性味

味鹹,性平。

功用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降壓、軟堅化痰、有抑癌作用。用於高血壓、婦人勞損、帶下、小兒風熱、氣管炎、哮喘、胃潰瘍等。 消積,潤腸。治痰嗽,哮喘,痞積脹滿,大便燥結,腳腫,痰核

臨床套用

1.治高血壓引起的頭昏腦脹、煩熱口渴、尿黃、便秘

烹調方法:海蜇頭60--90克,漂洗去鹹味,加荸薺50克,共煮湯服,每日1次。

2.治哮喘

烹調方法:海蜇皮50克,鮮豬肉100克,燉熟服,每日1次。

3.治胃潰瘍

烹調方法:海蜇皮500克,大棗500克,紅糖250克,濃煎成膏,每次1湯匙,每日2次。

4.治肺熱咳嗽

烹調方法:鮮海蜇500克,豬瘦肉60克,馬蹄500克,生薑1片。將海蜇洗數次,切絲;馬蹄去皮,洗淨,切開兩半;豬瘦肉洗淨,切片;用油、鹽稍醃。把海蜇、馬蹄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煲半小時,放入豬瘦肉片和薑片,煲幾分鐘,調味食用。

5.治婦女勞損、帶下

烹調方法:海蜇50克,黨參30克,白朮10克,土茯30克,木棉花10克,雞冠花1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6.治小兒風熱

烹調方法:海蜇15克,桑葉10克,銀花9克,薄荷3克,連翹9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每日1劑。

[用法用量]水煎煮服,每次15—30克。

[宜忌]脾胃寒弱不宜服。

[成分與藥用]

本品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及碘等,具有擴張血管降壓作用。

鑑別

(1)色澤鑑別

良質海蜇皮———呈白色、乳白色或淡黃色,表面濕潤而有光澤,無明顯的紅點。次質海蜇皮———呈灰白色或茶褐色,表面光澤度差。

劣質海蜇皮———表面呈現暗灰色或發黑。

(2)脆性鑑別

良質海蜇皮———鬆脆而有韌性,口嚼時發出響聲。

次質海蜇皮———鬆脆程度差,無韌性。

劣質海蜇皮———質地松酥,易撕開,無脆性和韌性。

(3)厚度鑑別

良質海蜇皮———整張厚薄均勻。

次質海蜇皮———厚薄不均勻。

劣質海蜇皮———片張厚薄不勻。

(4)形狀鑑別

良質海蜇皮———自然圓形,中間無破洞,邊緣不破裂。

次質海蜇皮———形狀不完整,有破碎現象。

劣質海蜇皮———形狀不完整,易破裂。

營養分析

1. 海蜇含有人體需要的多種營養成分,尤其含有人們飲食中所缺的碘,是一種重要的營養食品

2. 含有類似於乙醯膽鹼的物質,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

3. 所含的甘露多糖膠質對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功效

4. 海蜇能軟堅散結、行淤化積、清熱化痰,對氣管炎、哮喘、胃潰瘍、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有益,並有防治腫瘤的作用;從事理髮、紡織、糧食加工等與塵埃接觸較多的工作人員常吃海蜇,可以去塵積、清腸胃,保障身體健康。

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都能食用

1. 適宜中老年急慢性支氣管炎,咳嗽哮喘,痰多黃稠之人食用;適宜高血壓病,頭昏腦脹,煩熱口渴,以及大便秘結者服食;適宜單純性甲狀腺腫患者食用;適宜醉酒後煩渴者食用

海蜇皮的各種圖片 海蜇皮的各種圖片

2. 脾胃虛寒者慎食。

食物相剋

海蜇忌與白糖同醃,否則不能久藏。

烹飪指導

黃瓜拌海蜇皮 黃瓜拌海蜇皮
涼拌海蜇 涼拌海蜇

1. 食用涼拌海蜇時應適當放些醋,否則會使海蜇“走味”

海蜇皮烹飪 海蜇皮烹飪

2. 有異味者為腐爛變質之品,不可食用;新鮮海蜇不宜食用,因為新鮮的海蜇含水多,皮體較厚,還含有毒素,只有經過食用鹽加明礬鹽漬3次(俗稱三礬),使鮮海蜇脫水3次,才能讓毒素隨水排盡

3. 海蜇配木耳,潤腸,美膚嫩白,並能降壓,長期食用,有益健康

4. 海蜇在食用前一定要用清水洗淨,去掉鹽、礬、血里、砂子,再用熱水氽一下,然後切絲拌冷盤用。

食療作用

味鹹、性平、入肝、腎經

具有清熱化痰、消積化滯、潤腸通便之功效

用於陰虛肺燥、高血壓、痰熱咳嗽、哮喘、瘰癧痰核、食積痞脹、大便燥結等症。

其他相關

海蜇入饌,始見載於晉代《博物志》。

唐代《嶺表錄異》指出:“南人好食之,雲性暖,治河魚疾”,並記有食用方法。

元代《雲林堂飲食制度集》中已有名菜“海蜇羹”的製作方法。自明代開始,人們才開始生食海蜇。

《歸硯錄》:海奼,妙藥也。宜氣化瘀,消痰行食而不傷正氣,故哮喘、胸痞、腹痛、症瘕、脹滿、便秘、滯下、疳、疽等病,皆可量用。

《醫林纂要》:補心益肺,滋陰化痰,去結核,行邪濕,解渴醒酒,止嗽除煩。

備註

1. 清洗海蜇皮:將海蜇皮平攤在案板上,切成絲狀,泡入50%濃度的鹽水中,用手搓洗片刻後撈出,把鹽水倒掉,再用50%濃度的鹽水浸泡,這樣連續兩三次,就能把夾在海蜇皮里的泥沙全部洗掉,發好的海蜇皮提前焯水。焯水時水溫不可過高,焯水時間不可過長,否則海蜇會化掉,食用時儘量少添加液態的調味品,避免成品菜水水的感覺。

營養成分

能量33千卡

蛋白質3.7克

脂肪0.3克

碳水化合物3.8克

膽固醇8毫克

硫胺素0.03毫克

核黃素0.05毫克

煙酸0.2毫克

維生素E2.13毫克

鈣150毫克

磷30毫克

鉀160毫克

鈉325毫克

鎂124毫克

鐵4.8毫克

鋅0.55毫克

硒15.54微克

銅0.12毫克

錳0.44毫克

食療價值

海蜇的傘部-白皮子 海蜇的傘部-白皮子

海蜇的傘部。又稱白皮子(紙)、秋風子。漂淨切碎用。

有與海蜇類似的化痰、消積的性能。可用於痰熱喘咳,瘰癧痰核和食積不消,痞脹少食。如治哮喘有熱痰,可配鮮豬血燉服;治瘰癧(頸淋巴結結核),可同荸薺煎湯服。亦可生用(涼拌)。

中藥材

出處

出自《本草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

Hǎi ZhēPí

英文名

Jellyfish umbrella

別名

白皮子(《柑園小識》),白皮紙、秋風子(《綱目拾遺》),奼皮(《醫林纂要》),羅皮(《動物學大辭典》)。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 2.Rhopilema hispidum Vanhoeffen

來源

藥材基源:為海蜇的傘部。

採收和儲藏:8-10月間捕撈海蜇時將傘部加工成海蜇皮。鮮海蜇皮先放入清水中浸漂,除去鹹味和沙子,切碎。醃製海蜇皮分為四個步驟:①初礬:用竹刀將海蜇皮與海蜇頭連線處的頸要割去,再颳去血義和背面白色粘液。按5%濃度加礬浸入容器內。②二礬:將初礬海蜇皮削去紅墩,瀝水1h,平攤在木板上,每隻用鹽礬混合物[100:(3.5-4)]撒在膛心,移放至桶中,醃滿後,撒較厚的一層鹽填充頂。每100kg加鹽礬混合物12-15kg醃製。7d後即為二礬製品。③三礬:將二礬海蜇皮取出瀝水30min,放在木板上,每張海蜇皮加鹽礬混合物[100:(1-1.5)]施敷全體,移放入桶中。撒鹽封頂,5d後即成三礬成品。④提乾:將三礬海蜇皮逐張放入三礬滷水中,用水泥塊擦洗海蜇皮周圍的血衣斑,再逐張撒少量的食鹽。然後平放在桶中,放置4d後取出,堆高60-70cm,瀝去滷汁,3d內翻轉2次,直至滷水瀝乾,即成三礬提乾成品。海蜇製品保存時切忌日曬、污水或淡水浸入及其他鹼類混入等。否則很快腐爛。陰涼、通幾、乾燥是保存的重要條件。

原形態

海蜇 海蜇

1.海蜇,海蜇生活時通常為淡藍色至青藍色。傘呈半球形,直徑一般為25-45cm,最大可達50cm左右。傘體厚邊緣漸薄。外傘表面光滑,傘緣有8個缺刻,內各有感覺器1個,位於主輻和間輻的末端各制間,傘緣的每1/8有緣瓣14-20個。內傘有很發達的呈同心圓的環肌。在4個間輻處各有1個馬蹄形的生殖腺,其下腔各有1個小的疣狀突起,與4個口柱互動排列,向中央匯合至呈稜柱形腕盤,由此向外伸出8對左右側扁的肩板,每板上具40-50條絲狀物。肩板向下有8個翼狀的口腕,每個口腕上有150-180條絲狀物和30-35條棒狀物,腕翼邊緣的皺褶上有許多吸口。內傘中央胃腔有16條輻管,即主輻、間輻各4條,從輻8條,通過在其內、外側的分枝(僅從輻管在內側不分枝)彼此相連,構成網狀,並都伸到傘緣。從胃腔底部的主輻位置伸出4條輻管,各自分叉向下伸到8個口腕,並經多次分枝進入吸口與外界相通。口腕附屬器乳白色,或半透明狀,有時口腕及肩板呈紅褐色,吸口褐色。生殖腺黃色。但雄性個體的色澤比雌性個體的顏色略淡。生長於河口附近的海灣內。我國北起遼寧南至福建均有分布。以東南沿海產量最大。8-9月間常常成群浮游于海面,以硅藻和橈足類動物等為食。有時在海面成片出現,也可漂到外海。

黃斑海蜇 黃斑海蜇

2.黃斑海蜇,成體一般為乳白色,外傘表面具黃褐色斑點。傘徑達21-45cm,最大可達54cm左右,傘中央膠質厚,邊緣漸薄。外傘表面粗糙,具眾多小而尖錐形的黃褐色突起(這是與前種的顯著區別)。傘緣每1/8有8個長橢圓形緣瓣。內傘4個間輻處各有1個生死腺,其下腔生殖乳突很大,呈卵圓形,表面具尖刺狀突起。口腕8個,三翼型,具多數短棒狀附屬物,其末端膨大呈球狀。腕端及腕上附屬物呈黃褐色,口腕及生殖腺皺褶呈乳黃白色。本種屬熱帶性水母類,我國主要分布於廣東沿海,自汕頭到雷州半島及廣西的潿洲島一帶海域分布較密。

生境分布

資源分布:1.以東南沿海產量最大。8-9月間常成群浮游于海面,以硅藻和橈足類動物等為食。有時在海面成片出現,也可漂到外海。2.本種屬熱帶性水母類,我國主要分布於廣東沿海,自汕頭至雷州半島及廣西的潿洲島一事海域分面較密,閩南也有少量分布。每年雨水前後於碣石灣、紅海灣、大亞灣等地即能見到幼體,群體數量很大,生長迅速,至立夏已可長至成體。

性狀

性狀鑑別 呈半圓形,直徑25-45cm,最大可達50cm以上。上傘突出,光滑,中膠層較厚,其邊緣有8個缺刻,兩缺刻間各有14-20個緣瓣。下傘較薄,邊緣有發達的環肌,向內凹陷,其中夾有8個口腕基。乾品傘部多皺褶。質堅而韌,不易折斷,氣腥,味鹹。

性味

味鹹;性平

《綱目抬遺》:"味鹹澀,性溫。"

歸經

歸肝;腎經

《本草撮要》:"入足厥陰經。"

功能主治

化痰消積;祛風解毒。主咳嗽痰喘;痞積;頭風;風濕關節痛;白帶過多;瘡瘍腫毒

《綱目拾遺》:消痰行積,止帶祛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或浸酒。外用:適量,敷貼。

附方

①消痞:一、白皮子、革莽,燒酒浸服。二、白皮子、葷莽同煮,止食革莽。(《王聖俞手集》)

②治頭風:白皮子貼兩太陽。(《綱目拾遺》)

③治膝骸風濕:白皮子貼之。(《綱目拾遺》)

④治無名腫毒,重者潰,輕者散,又止痛:白皮子一片,白糖霜揉軟,中開一孔貼上。(《醫方集聽》)

⑤治流火:海蟄皮盪者貼上,燥則易之。(《文堂集驗方》)

⑥治爛腿:白皮子照瘡大小,剪作冒貼,內摻銀硃。(《救生苦海》)

摘錄

《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