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海洋分枝桿菌原名Mycobacteriumbalnei,是一種存在於海水和淡水中的細菌,屬分枝桿菌類,與結核桿菌同屬。其為非共生細菌,在入侵人體後能引起機會性感染。海洋分枝桿菌在28-32℃水溫最為活躍,超過37℃則較難生存。所以一但入侵人體,只會在人體的筋膜蔓延,不會入侵溫度較高的內臟器官。海洋分枝桿菌感染多存在於宰殺魚類、家禽的情況中。一旦被海產刺傷而感染了這種細菌,傷口只會不斷腫脹,而沒有明顯痛楚。因此,患者可能因此而輕視問題,使病況拖延,而要經歷長時間的治療周期(可長達6至9星期),甚至嚴重病變。
海洋分枝桿菌可能在水族箱出現,假若飼養的魚類已受到細菌感染,它們亦會把細菌帶到水族箱內。處理水產時也應注意,避免被蟄傷感染細菌。
發現歷史
1926年,海洋分枝桿菌被J.D.Aronson從一條魚中分離出來。
1951年,Linell與Norden發現這種細菌能使人類受到感染,並引起疾病。
這種非典型的分枝桿菌,曾經引致泳客的大規模感染。在游泳池的建造及保養方面經改善後,泳客已甚少在泳池感染到這類細菌。不過,這種細菌在海灘仍有發現。
菌落特徵
中等長至長桿菌,時常交插。在濃厚蛋培養基上稀釋接種,30℃培育7天或更久,菌落光滑至粗糙。暗中生長的菌落無色素;光照下或短時間受光,幼齡菌落鮮黃色。在油酸卵蛋白瓊脂上,菌落圓頂或中央圓頂上,邊緣整齊或略不規則,光產色性同上。生長溫度25—35℃;通常37℃不生長,一再移接也可能適應37℃而生長。
臨床特徵
臨床表現
海洋分枝桿菌所造成的皮膚損害可以是單獨的,更經常的是多重的。一般來說,感染海洋分枝桿菌後在皮膚上會出現瘤或疹,曾經發現出現紅色斑塊的現象。這些損害可以是疼痛的或沒有痛楚,並且會反覆不定。
發生部位
與游泳池有關的損害一般會出現在手肘、膝蓋及腳掌上,而與水族箱有關的則會出現在手掌及手指上。
感染及併發症
阻止海洋分枝桿菌在37℃下的生長是與其感染身體較冷位置(尤其是四肢)的能力有關。損害會在2-4個星期的潛伏期後出現,3-5個星期後會發大至1-2.5厘米直徑。雖然大部份的感染很多時都不會痛,但疾病可以發展得很快。在免疫系統受損的病人身上,會罕有的出現擴散性的感染及菌血症。
診斷
診斷
一般就海洋分枝桿菌的感染都會被延誤,原因是感染的罕有性及未能即時想起與海水接觸的經驗。一般的誤診包括有真菌及寄生蟲的感染、皮結核、類風濕性關節炎、異物反應及皮膚腫瘤。對於海洋分枝桿菌感染的診斷需要高度的懷疑及完整的歷史協助。長時間延誤診斷可以導致嚴重及破壞性的感染。
化驗
在主要的隔離下,海洋分枝桿菌會在30-33℃的培養基中生長7-21日。不像肺結核菌,大部份海洋分枝桿菌的菌株並不會在37℃中生長。菌族呈奶油色,並在陽光下轉為黃色。海洋分枝桿菌可以用一般的分枝桿菌確認方法來辨認。它們生長得很快及可以按其需光產色的特徵來辨認。
治療
海洋分枝桿菌感染可以用抗分枝桿菌的藥物來治療。由於海洋分枝桿菌是一種很普遍導致皮膚感染的細菌,雖然有時種菌的結果不明顯,但仍可以從一般的病徵來確認。
多種DNA的技術可以用來分類分枝桿菌。所有這些研究都顯示潰瘍分枝桿菌及海洋分枝桿菌有很大的分別。一些海洋分枝桿菌的分離枝會包含跳躍基因IS2404,但是沒有菌株會包含IS2606。潰瘍分枝桿菌的分離株對兩者都呈陽性反應。對海洋分枝桿菌感染的治療須視乎感染的嚴重性。使用抗生素對表面的感染能有效用,而對擴大及深入的感染則可以要依靠外科手術。
感染事件
1962年,已知第一宗透過水族箱接觸而受到海洋分枝桿菌感染的個案發生。
對於水族業者來說,被海洋分枝桿菌感染是他們的職業所要面對的可能意外,但更多個案都是由水族熱愛者在家裡的水族箱被感染。雖然細菌亦可能透過被魚鯺刺傷或被魚咬而感染,大多數感染個案都是在清潔水族箱或為水族箱換水時受感染的。此外,若兒童的沐浴設備之前曾被用作處理魚缸水,兒童亦可能在洗澡時被間接感染。
2012年8月5日媒體報導,美國加州聖迭戈市49歲華裔癌症研究專家陳昌友患皮膚癌病逝。陳昌友患上的皮膚癌是因為6年前在家中廚房操刀時不慎造成的一處小傷口而導致的。在過去6年中,傷口多次出現潰爛症狀。直到2012年年初,陳昌友和妻子前往醫院對傷口進行化驗時才發現,6年前陳昌友手上被刀割破那個小傷口已發展為一種罕見的皮膚癌。南京專家表示,廚房操刀時最容易感染海洋分枝桿菌。
盤點世界上的微生物(二)
微生物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關係密切。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食品、醫藥、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