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歷程
1985年7月,海印大橋動工建設,原稱珠江第四橋。
1988年12月,海印大橋建成,並通車運營。
2001年1月,海印大橋停止收費,同時拆除收費設施。
2016年11月23日至2017年1月中旬,海印大橋中進行修工程項目。
2017年8月23日,海印大橋實施動靜載試驗檢測工作,進行雙向封閉施工;同年8月25日,海印大橋完成封閉施工。
橋樑位置
海印大橋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二沙頭,西距上游江灣大橋0.8千米,東距下游廣州大橋3.2千米,北引橋接越秀區東湖路,並於上跨、互通沿江路;南引橋接海珠區東曉路,並上跨、互通濱江路。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整體布局
海印大橋分別由水上主橋、陸地南北引橋及其立交匝道組成;大橋全路段大致呈正南正北方向布置,橋塔立於橋面橫斷面中央,為左右行車道的中間分隔帶上,橋面兩傍設有腳踏車道及人行道。
•設計理念
海印大橋是廣州第一座斜拉橋,海印之名源於大橋北端羊城三石的海印石。
海印大橋塔頂像兩隻“羊角”,寓意羊城;夜幕下的海印大橋,在燈光的營造下猶如一艘雙桅船在旭日初升時揚帆遠征, 同時又像兩把巨大的豎琴伴隨江面幻彩的水紋奏響珠江的光影樂章 , 隨著燈光流動的變色,江面被渲染的七彩斑斕,華美異常,橋樑的動態與靜態藝術在這裡得到了全新的詮釋。
•設計特點
海印大橋是中國國內建成的第一座雙塔單索麵預應力混凝土箱梁型斜拉橋; 主橋為三跨辮索麵斜拉橋,塔側面呈倒Y型,吊索立面採用扇形密索布置,中間分隔為斜吊索區,橋面以上塔柱成倒Y形與橋面和橋下雙排墩固結;橋面為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中部為三室薄壁鋼筋混凝土箱,兩側設定懸臂T梁及箱梁;塔柱和雙橋墩均是空心薄壁鋼筋混凝土結構,大橋主路段為雙向六車道城市快速路,採用一級公路標準。
設計參數
海印大橋線路全長1130.75米,主橋總長416米,跨度組合為85.5米+175米+85.5米,其中主跨175米,南北兩個邊跨各85.5米;兩座橋塔高度56.4米;過度孔各為35米;橋面寬度35米,兩側各懸臂T梁、箱梁高度3米,橋面劃分的中央分隔頻寬度4米,兩側快車道寬度7.5米,慢車道5.5米,人行道2米;全橋共布置186根斜拉索,水平夾角從27至62度變化,索長37.4至101.4米,外徑179毫米至202毫米,每米重500牛。
技術標準 | |
道路等級 | 城市快速路 |
設計速度 | 60千米/小時 |
荷載標準 | 公路-Ⅰ級(汽車—超20級、掛車—120);人群荷載:3.5千牛/平方米 |
通航淨空 | 淨高8.7米 |
防震等級 | 7度地震區,採用8度設防措施 |
參考資料: |
設備設施
•照明設施
海印大橋照明分四部分:一是鋼體拉索的照亮 ,拉索的本身被漆染成紅色, 按照橋自身固有特點,採用RGB全彩投光燈把顏色定成紅色照亮橋索,烘托自然月夜下的橋體立面。二是橋樑兩側釆用800多支全彩線型洗牆燈照亮橋身,利用流動的彩色光表現水的意象;每當行船在江中,空中水面不五彩變換的波光流動相映,將各種載體條件發揮到極處 ,給人以動 靜的流動美感。三是橋墩部分採用80多台大功率投光燈將每一座橋墩立面照亮,以方便行船從遠處就看清橋底結構 ,滿足照明需要和景觀要求;最後,結合橋頂部滿月形的圓孔結構,在橋內放置12台方形投光燈,均勻的整體光色效果營造出圓月般的晶瑩剔透。
•監控設備
截至2017年4月,新光大橋全路段設有電子警察等交通監控設備。
運營情況
票制票價
2001年1月起,海印大橋停止收費,同時拆除收費設施。
通行事項
•道路限行
2018年8月5起,廣州市實施“開四停四”管理措施,海印大橋屬於廣州“開四停四”限行路段。
建設成果
•技術難題
海印大橋的箱梁採用了掛籃雙懸臂澆法施工,但由於海印大橋斜拉索的控制荷載為施工荷載,因此嚴格控制並儘量減輕施工荷載,是掛籃設計和使用中藥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科研成果
技術(項目)名稱 | 所獲獎項 |
海印大橋(主橋)建設工程 | 1992年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 |
參考資料: |
文化特色
•旅遊
海印大橋是廣州珠江夜遊的重要景點之一, 海印大橋燈光秀也是廣州國際燈光節的燈光作品之一。
價值意義
海印大橋的建成不僅緩解了廣州市內的緊張狀況,還為城市美容增添了新的一座美景。 (林沛元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