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海印橋

海印橋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市中心,跨越珠江,距海珠橋2.5km,全長1114m。立面呈倒“人”字型。採用扇形索布置,索距5m。橋面設定6個車道,寬35m。主梁採用倒梯形箱形斷面。頂板懸臂長達7.5m。該橋具有良好的抗風斷面。對溫度應力問題採取了獨特的設計構造與處理方法,以適應橋址處溫差變化較大的情況。主梁施工採取中箱灌築先於兩側邊箱的獨特方法,不用勁性骨架,而採用掛籃施工。於1988年建成通車。上海市政工程設計院設計,廣東省基礎工程公司施工。
數字
海印大橋為雙塔單索麵斜拉橋,主橋長340米,全長1114米、塔高57.4米,由186根鋼索星形拉固,塔頂像兩隻“羊角”,寓意羊城。
它距海珠橋2 .5公里。主橋為跨徑175m的雙塔單索麵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橋下有3個孔,中孔的跨度為175米,邊孔的跨度為85.5米。主橋採用現在世界上先進的墩塔、梁固結的結構體系,是一座單面雙塔斜拉式砼橋。孔徑布置為35+85 .5+175+85.5+35(米)。
墩身採用雙排柔性墩,以滿足較大的溫度變形,並避免設定大噸位滑動支座。塔高約60米,立面呈倒“Y”形。採用扇形索布置,索距5米。橋面設定6個車道,寬35米。主橋樑為倒梯形三箱式。頂板懸臂長達7 .5米。頂部以羊造型。雙塔上斜拉著186條鋼索,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扇骨格局。
民間語文
●段子
“當太陽升起的時候”:說起海印橋,很多市民馬上會想起那個太陽神的廣告,當時的廣告人利用海印橋的橋塔和纜索構成企業的商標———上升的太陽,一時成為珠江上的景觀標誌,並成為一代人的廣告記憶。
●文藝作品
《浮華背後》:根據張欣的小說《浮華背後》改編的這部電視劇中,這座美麗的“情人橋”頻繁出鏡。
《一個人的海印橋》:這是網上流傳較廣的一篇關於海印橋的詩歌,抒發了年輕人迷茫的情懷:
高貴的脈管
流淌著怎樣的悲哀
像這碌碌的車
前進卻沒有未來
有飛機傲慢地掠過
骯髒的江水也嘲笑著我扭曲的無奈
面對理想的渺茫
等待失敗
橋·段
颱風過後的海印橋
在很多同城網站的攝影發燒友圈,廣州海印橋是必有的拍攝主題。不同人眼裡,有不同的海印橋,每一個人拍出來的總不一樣。有人拍全景,而且特別迷夜景,正面的、側面的,俯拍、仰拍……不同投備,不同技巧,拍出不同的畫面,在他們眼裡,海印橋是一曲恢弘的樂章。有的玩解構,從細部入手,斜索鋼絲、欄桿柱子,以及那一拐彎的弧度,都是取角構圖之處,在他們眼裡,海印橋又是一曲幻想曲……
2009年7月30日那天,很多人都忘記是什麼日子了,但eagle記得很清楚,那天,颱風“莫拉菲”來到廣州,風捲殘雲,一陣暴風疾雨把城市沖洗了一遍。颱風剛過去,他就背著攝影包跑出去———拍颱風“莫拉菲”過後的海印橋。夕陽下,天空特別的清朗,雲還在翻滾,華燈初上,海印橋優雅登場。他的這組《海印夕陽》照片在網上流傳極廣。
疑點重重的“鐵釘陣”
據報紙記載,五六年前,不知是誰在海印橋面上了放了數十顆鐵釘,車子輪胎一紮就會進去,很多由南往北騎腳踏車的人紛紛中招。民眾的眼睛總是雪亮的,爆了胎的人們發現,這邊廂橋面上的腳踏車被鐵釘扎破輪胎,那邊廂橋腳數家修車鋪忙得不亦樂乎,數十輛腳踏車排隊等候著更換輪胎。這些釘子是否那些在橋腳附近修理腳踏車的人所為?人們開始猜想。接到民眾反映的情況後,城管部門加強了管理,一場“鐵釘陣”就此化解。
史記
1985年6月由上海市政工程設計院設計、廣東省基礎工程公司施工的橫跨珠江的第四座橋開始建設,是當時亞洲最大的斜拉索橋。
1988年12月橋建成通車,因橋的北端舊時曾有羊城三石的海印石而得名“海印橋”。
1992年海印橋獲中國建築工程最高獎“魯班獎”。
絕·橋
用“人字形”成就“珠江帆影”
◎發言人:黎寶松(著名橋樑專家、海印橋主要設計者)
黎寶松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據他透露,海印大橋作為當時廣州市政工程的重點項目,定位是要按照體現羊城新八景“珠江帆影”來設計造型。當時大概是1985年,他並不在廣州,而是在上海的華東市政工程設計院工作,是上海南浦大橋的總設計負責人。廣州的有關部門四處求援,找到了他,而他也帶著設計力量最強的一個組來到了廣州。
怎樣讓橋變成“珠江帆影”?黎寶松說在造型上花了不少心思,最後想到了“倒Y形”的設計,兩個塔桿如帆桅。這座35米寬的斜拉索混凝土橋造型簡潔大方,成為國內第一代的斜拉索混凝土橋。他表示,施工中最關鍵的是中孔合龍,這也是最容易出事的地方。當時他是上海廣州兩地跑,要同時兼顧“南浦”和“海印”兩橋,在“海印”橋中孔合龍時,他丟下“南浦”親自坐鎮“海印”一個多月,最後,“海印”成功對接,兩端高差僅12毫米。
海印橋是上世紀80年代對“曲線美”追求的體現
◎發言人:馮原(建築學博士、文化批評家、中山大學教授)
三座橋勾勒出老廣州城的珠江岸線
廣州名片:在廣州眾多橫跨珠江的橋中,您認為海印橋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馮原:與珠江上其它的橋相比,海印橋最突出的特點有兩個:一個是它的位置,它正好位於老廣州的城東,與城西的人民橋和城中的海珠橋形成某種三足鼎立的空間結構,基本上勾勒出老廣州城的珠江岸線;二是它的外觀,海印橋是珠江上第一座斜拉橋,這是許多跨度更大的橋樑才採用的結構,海印橋在體量上並不算大,但它以扇形的拉索結構出現在珠江上,它就像振盪著、並彈奏出音樂的琴弦,給所有人都留下了清晰可辨的視覺印象。
廣州名片:您說橋樑凝集著一個時代的年輪,那在海印橋上,這個年輪是什麼?
馮原:橋樑是時代的年輪,意思是說,橋樑不僅是一種土木工程學的產物,它還凝聚著一個時代的美學訴求。正是橋樑的外形所表現出來的審美觀念,使橋樑和生產它的時代產生了對稱。
海印橋正是如此,它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後期,並很強烈地顯現出80年代的審美特徵。簡單來說,80年代是一個解凍並走向開放的時代,對於“美”的追求幾近於某種社會理想。80年代的“美的歷程”就反映在海印橋的外形上,首先,由雙塔和豎琴般的拉索結構衍生出很富動感的張力關係,即使站在今天來看,它也應該是一座審美化傾向很強的橋樑;其次,正是因為這種橋樑的審美化傾向,使海印橋“美”得很有些時代感。讓我們觀察一下它那高聳的橋塔的頂部造型,剛勁的橋身突然轉成一個很柔和的尖頂,這就像一個“肌肉男”卻做出“蘭花指”的動作,一種很典型的80年代追求“曲線美”的視覺特徵。
橋樑不可能超越建造它的時代,所以,它必然會打下時代的烙印。從這個意義來說,海印橋仍不失為一座很有理想的橋,儘管它“美”得稍有點做作了,但是,除了它,珠江上還有哪座橋能如此準確地刻寫下80年代的審美年輪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