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簡介
1938年日軍派遣飛機轟炸廣州 ,把橋體的開合器震壞,日軍還把整套設備盜走。
1949年,中孔鋼樑被國民黨政府炸毀 。
1950年,由衡陽鐵路局廣州 分局負責修復通車。修復後,仍為鋼桁架梁,中孔不再活動開啟。
海珠橋是當時廣州市區唯一跨江大橋,它的建成方便了珠江南北兩岸人民的生活,促進了兩岸的交流,加快了廣州的城市建設與發展,並以“珠海丹心”的名義入選了1963年的羊城八景。
歷史沿革
海珠橋是廣州市第一座跨江橋,於1929年12月動工,1933年2月建成通車,由美國馬克敦公司承建。由馬克敦公開承建稱之為:“珠江大鐵橋”。
●1933年2月,大橋落成通車,當時的橋長180米,寬18.3米,為簡支拱形下承鋼桁架梁。以其臨近“海珠石”改名為“海珠橋”,為當時廣州市區唯一一座跨過珠江的橋樑,舊海珠橋為開合式橋樑,方便船隻通過;值得一提的是,在落成時海珠橋的落款是曾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胡漢民。
●1938年日軍侵占廣州,派遣飛機轟炸廣州,把橋體的開合器震壞,日軍還把整套設備盜走。從此大橋不可以開合,只能讓小船通過,大船則泊於黃埔碼頭。後雖經修建,中段橋面開合部分已無法復原。
●1949年, 國民黨當局在敗退廣州前夕,提出“總撤退、總罷工、總破壞”的行動口號,妄圖變廣州成為廢墟,並以破壞 海珠橋為主要目標。10月,廣州衛戍司令李及蘭派遣軍隊和便衣特務,以汽車運載黃色炸藥近100箱,置於橋墩、橋樑接合部。14日下午5時50分施爆,由於時間緊迫,竟未通知橋上人員撤離,造成400多名市民死傷,沉毀民船100多艘,震損房屋數百間,受災居民3000多人, 海珠橋被炸毀。
●1950年3月25日,市政府開始重建海珠橋,由衡陽鐵路管理局技術員卓觀培帶領有關技術人員日夜奮戰,僅用六個月時間便把海珠橋修復並通車,橋長486米,正橋182米,橋寬33米,重建後的海珠橋橋面不能開合,橋上來回設有三線行車,兩邊亦設有人行道及腳踏車道,外觀與原橋大致相若。
●上世紀70年代,海珠橋上交通日趨繁忙緊張,1974年12月海珠橋擴建工程正式動工,在原橋兩側加寬各11米的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橋跨與原橋一致組合成一新的橋面體系。經擴建的海珠橋,新舊橋既獨立又聯體。現橋長486米,正橋182米,橋寬33米。
●1995年5月至1996年9月,海珠橋在原橋上進行加固、維修。工程採用自錨式吊索方案,將中孔恆載轉嫁到吊索上,原橋變為三孔連續自錨式懸索吊橋!
●2012年2月28日,海珠橋正式封閉,進行為期18個月的大修;途經海珠橋的22條公交線路改道繞行解放大橋、江灣大橋及人民橋。
●2013年8月,海珠橋大修基本完成,此次大修拆除重建了兩端地面上的引橋,並更換了主橋的鋼材。而包括1995年加建的吊塔在內的加固結構也完成了使命全部拆除,基本恢復1950年原始結構。
●2013年8月31日,經過18個月漫長的等待,下午2∶00到晚上9∶00,開放海珠橋的主橋和引橋,行人單方向自北向南通行。
●2013年9月1日,修復後的海珠橋正式恢復通車。
地理位置
位於海珠、越秀兩區交界,解放橋、江灣橋之間,曾是連線廣州河南河北的唯一通道。
橋樑結構
主引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靠近主橋第一、二跨為鋼筋混凝土變高度簡支T梁,北岸跨徑L=7.0米,南岸跨徑L=11.2米。其它跨為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簡支板,跨徑L=4.6米。北引橋19孔,總長91.6米,南引橋15孔,總長82.2米。
橋樑擴建
隨著經濟的發展,為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流量需求,1975年對海珠橋進行了擴建,在該橋東、西兩側各拓寬7.83米,連同原鋼橋人行道合為11.24米的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跨度與主鋼橋一致。邊橋主橋為雙懸臂帶掛梁變截面預應力箱梁結構,東西兩幅,單向行車,單幅橋面寬11.26m。邊橋北引橋為7孔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南引橋為6孔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跨徑9.3m。東西兩幅,單向行車,單幅橋面寬8.4m。
1995年,廣州市市政局組織對海珠橋主橋鋼桁架進行維修加固,採用自錨式懸索吊橋加固方案,經體系轉換後,主橋設計荷載為汽-15。
2012年大修
大修時間
海珠橋是中國第一座鋼橋和廣州市第一座跨江橋樑,由德國工程師設計、美國公 司興建、使用英國鋼材,於1933年2月正式通車,其後經歷兩毀兩建以及1995年的加固工程。2012年2月28日,79歲“高齡”的廣州第一座跨江大橋海珠橋正式開始大修,計畫耗時18個月、花費近3億元人民幣,是廣州史上最大手筆的一次橋樑維修。
恢復原貌
此次大修以恢復1950年的歷史原貌為基礎,主橋由南、北邊跨和中跨組成,其中,中跨原鋼材100多年前的英國鋼全部換成新鋼件,而這些“古董”鋼結構將會作為文物進入博物館,供市民參觀。經過此次“強筋健骨”後的海珠橋可再為廣州人服務50年。
承載力加強
維修後的海珠橋承載能力大幅提高,可承受20噸的汽車通過;橋面兩側的曲線拉長 ,坡度更加平緩;主橋通航淨高抬高至8.7米,與珠江上其他橋樑達到同樣高度;邊橋增加了盲道,並設定記錄著海珠橋六大歷史事件的12塊景觀牆。
廣州市建委負責人表示,海珠橋維修工程歷經18個月,使用複雜工藝進行維修加固,拆裝難度之大,不亞於修建一座長江大橋。如今海珠橋的承載能力更強,交通疏導更合理,燈光照明更環保,防護性能更最佳化。
恢復開通
海珠橋歷經18個月的閉關大修後,於2013年9月1日恢復開通。
廣州市長陳建華當日攜近千市民組成的“跨越”方陣,一齊緩步過橋,作為簡單的復通儀式,近萬市民現場圍觀。海珠橋當日中午12點正式通車;公車將於9月1日夜班線路首班車開始恢復,日班車從2013年9月2日首班車起恢復,因大橋維修一度改道的市內22條公交線路全部“回家”。
防範措施
廣州市有關部門已擬定三個方案包括塗滑水油漆、套刺人鋼套、裝靜電金屬板等,在儘量不影響海珠橋景觀效果情況下做足防範措施,防止人為攀爬大橋。
相關電影
《珠江淚》:王為一首次獨立執導的《珠江淚》,由廣東著名劇作家陳殘雲編劇,這部影片從拍攝到公映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時事環境非常適時。影片在創作過程中,曾得到著名電影導演蔡楚生的許多幫助,同年10月中旬,廣州解放,攝製組即趕到廣州,在許多地方進行了實景拍攝。影片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的廣東珠江岸邊的一個農村,一對農民夫妻在苦難歲月里的離合悲歡,這是一部以解放前夕國民黨統治區經濟矛盾和尖銳鬥爭為內容的影片,通過農民在地主迫害之下的種種不幸,反映了廣大人民渴望解放的迫切要求。影片現實主義的風格,再加上環境氣氛的出色渲染,那廣州特有的橫街、窄巷、獅鼓、小食擔、沿途賣唱的盲女、珠江河面上的帆影、海珠橋旁的人流、還有碼頭上停泊的航船,都是那樣的富有南國風情和廣州特色。《珠江淚》的藝術成就,奠定了王為一以“南國特色”見長的導演風格的基礎。
相關事件
跳橋秀
廣州海珠橋抹"黃油"防跳橋自殺 信息時報8月26日報導為防有人爬橋,海珠橋有了 防護新招——橋南引橋鋼架上塗抹了黃色油狀物質。
昨日下午4時許,記者在海珠橋橋南引橋處看到,引橋鋼架上塗抹了一些黃色油狀物質,十分粘稠,大老遠就能看到。市民經過時也都好奇地看上兩眼。護橋保全解釋說“這些(黃油狀)的東西是用來防止有人爬橋的!”
廣州海珠橋出現“跳橋團” 交通癱瘓(圖)
2009年11月2日下午,廣州海珠橋癱瘓。下午1時,來某工廠的超過30名工人聚集在海珠橋上,其中16人攀上海珠橋鋼架(包括兩名女工,1人中途被救下),堅守3個多小時才被勸下橋,導致海珠橋雙向車道封閉,附近路段擁堵。工人稱,因為不滿意公司的勞動契約、醫療保險、加班費以及無故解僱等,同公司多次協商無果,自感弱勢,工人們才有此舉。
2012年2月28日,79歲“高齡”的廣州第一座跨江大橋——海珠橋正式開始大修。記者探營獲悉,現場圍蔽面積已“縮水”500平方米,4月將完成全橋橋面板和纜索懸吊結構拆除。項目總工江涌接受廣州日報記者獨家專訪坦言,維修加固廣州人民心中的“第一橋”難度很大,不亞於重建長江大橋。
其他報導
廣州四大橋遭白蟻侵蝕 海珠橋枕木幾乎被掏空
海珠橋修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