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教育事業十一五規劃

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穩步發展。 實施職業教育集約辦學工程。 加強教師教育和中國小專業支持體系建設。

一、“十五”期間教育發展與改革情況
(一)各級各類教育得到了較快發展
“兩基”目標順利實現,“普九”成果不斷鞏固提高。順利通過國家“兩基”評估驗收,成為全國第十二個“兩基”達標的省份,並初步建立起三年一輪的“兩基”年檢複查制度。全省現有國小3190所,在校生106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45%;國中452所,在校生46萬人,國中階段入學率達到97.8%。
普通高中教育發展迅速,高中階段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採取多種方式發展普通高中教育,擴大優質高中招生規模,在校生從5.98萬人增加到12萬人,全省國中畢業生升學率也由41.97%提高到57.6%。積極調整中等教育結構,中等職業教育也有一定的發展,目前,我省的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已達到79所,在校生約6.6萬人。
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實現跨越式發展。通過深化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投資體制改革、盤活國有資產、公辦學校改制、中師中專學校升格或合併升格、扶持民辦高校發展等多種形式,使我省的高等學校增加到17所,學科專業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初步建立起了從專科教育到博士後教育較為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全省高等教育總規模9.5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20%左右。
成人教育、勞動者職業培訓、繼續教育成績顯著。尤其在農村,通過積極開展成人教育、社區教育及農民培訓等多種教育形式,先後培訓農村實用技術人才、脫貧致富帶頭人190多萬人次。目前,全省鄉鎮農民文化技術學校覆蓋率達到100%。
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穩步發展。全省現有幼稚園708所(其中民辦550所,其他部門辦103所),在園幼兒約14萬人,農村學前一年入學率已達到50%左右。全省特殊教育學校從原有的1所增加到4所,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在校生達到1738人,入學率已達到82%左右。
(二)加大教育投入、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隨著我省經濟建設進入健康穩定較快發展的新階段,教育經費的投入逐年加大,近3年來,預算內教育經費總投入54.22億元(依次是2002年為16.12億元、2003年為17.4億元、2004年為20.7億元),年均增長8.69%,2004年預算內教育經費已占全省GDP的3.13%。與此同時,我省通過深化教育投資體制改革,大力拓寬教育融資渠道等重大舉措,吸引了大量資金投向各類教育。從近3年來全省教育經費總投入看(2002年為29.8億元、2003年為32.9億元、2004年達到38.9億元),其中來自企業、民間社會的資金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近年來,我省十分重視農村教育,逐年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成效顯著。自全省農村稅費改革開展以來,每年從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中安排9200萬元用於農村教育。2005年,省、市(縣)財政共投入2億多元,在全國率先實行對全省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全部免收雜費。對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貧困地區和教育弱勢群體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每年從扶貧資金、省財政的預備資金及中央轉移支付資金中專門拿出一部分用於補助少數民族、家庭經濟貧困農村學生入學等。此外,我省還堅持以進城務工就業農民流入地政府負責、以全日制公辦中國小為主的原則,基本保障了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與當地常住人口子女同等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等。
各級各類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辦學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十五”期間,全省用於改善學校基礎設施和用於維護、改造、新建各類學校校舍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全省中國小校舍面積已達到902.2萬平方米;各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校舍建築總面積達到106.3萬平方米;高等教育學校校舍建築面積達到194.6萬平方米。中國小校、各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高等教育學校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圖書等也有了明顯增長。
(三)教育改革穩步推進
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我省各級政府教育行政能力有了提高,依法治教的意識得到強化,地方政府履行義務教育職責日益明確。“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基本形成,全省教師工資水平普遍提高,並能做到按時足額發放。適時地改革了舊有的中等職業學校管理體制,將原來由行業企業舉辦的11所中專學校劃歸省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解決了中等職業學校長期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局面,有利於中等職業教育資源的整合。近幾年來,我省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各高校基本上完成了後勤服務的剝離工作,為高校擴招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我省已初步建立起有自身特點的高等教育的公共管理與服務體系。
辦學體制改革取得新的進展。全省現有民辦中國小校178所,民辦中國小在校生在全省中國小校在校生的比例達到5.86%。全省由社會力量舉辦的中等職業學校有14所,在校學生占全省中等職業在校生總數的5.16%。高等教育目前由公辦改制學校、中師中專學校升格或合併升格學校等公私合辦或民辦高校5所,在校生達1.56萬人,占全省高校在校生總數的27.01%。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辦學為主,行業、企業、公民個人等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創辦各類教育的辦學格局。
依法治教水平不斷提高,教育對外開放取得新的進展。教育立法工作進一步加強,先後出台了《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辦法》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優先發展教育的決定》等重要的教育法規和政策性檔案,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了我省教育政策法規體系。大力推進教育對外合作與交流,積極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與我省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領域開展合作辦學。全省外國留學生數量有較大增長,在我省各類學校執教的外籍教師已達80多名。積極與(美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合作舉辦全省少數民族地區中國小英語教師培訓班。
(四)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有了新的提高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積極穩妥地開展。在總結推廣海口市國家級課改實驗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從2004年秋季開學起,全省國小、國中和普通高中起始年級全部進入新課程。由於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穩妥操作,注重專業引領和評估監控,紮實穩妥地開展中國小招生和考試評價制度改革等,全省課程改革實驗按預定計畫穩步實施,課程改革的預期效果初步顯現。我省還及時全面修訂了海南省中國小辦學水平評估方案和指標體系,積極推動中國小辦學水平評估工作,這些措施有力地促進了全省中國小教育質量的穩步提高。
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卓有成效。加強了骨幹學校和重點專業建設,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有7所,省級重點職業學校9所;部分市縣職業學校通過聯合、掛靠等方式,與省級職業學校合作辦學,增強了發展後勁;各中等職業學校在抓好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學生就業指導、創業教育的同時,通過聯合辦學、校企合作、定向培養等形式,拓寬畢業生就業空間,畢業生當年就業率在86%以上。
高校科研水平和整體辦學實力不斷提高,辦學層次穩步提升。隨著我省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研究生教育發展較快,辦學層次偏低的狀況有所改變。目前,全省共有研究生培養單位3家,博士後流動站1個,博士點7個,碩士點84個,專業學位點4個,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專業點9個,在校研究生1132人。在高校重點學科建設方面也取得較大的成效,我省先後啟動了2批省級重點(扶持)學科建設,現有國家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各1個,省級重點學科16個,重點實驗室 5個,重點課程18門。重點學科建設帶動了學科建設的全面鋪開,提高了學校的專業辦學能力,全省高校本科專業達到155個,涵蓋了除哲學、軍事外的十大學科門類。
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師資整體素質不斷提高。隨著我省各類優質學校教育辦學條件的大幅度改善,對省外教師的吸引力開始增強。近幾年來,我省通過積極推行人才引進和在職培訓並舉的方式,通過實施“園丁工程”、學校內部人事制度改革、嚴格執行教師資格制度、實行中國小校長競爭上崗等,使全省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有了明顯提高。從總體上看,我省現有的教師隊伍,無論是年齡結構、職稱結構,還是學歷結構、學科結構均已得到較大的改善,為今後我省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礎。
二、教育改革與發展面臨的形勢
(一)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的新要求
今後一個時期,知識經濟將深刻地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科學技術將成為影響國民經濟發展和勞動生產率增長的主要因素,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從依賴自然資源和資金資源更多地轉向人力資源,教育發展與改革的環境將發生深刻的變化,機遇與挑戰並存。
------從經濟結構調整來看。我省將堅持“一省兩地”的產業發展方針,最佳化產業結構,調整鞏固第一產業,加速發展第二產業,全面提升第三產業,全面提高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和效益。產業結構的調整對不同層次、類型和規格的人力資源提出了多樣化的需求。我省現有人力資源科學文化素質不高,基層科技人才密度低,套用性開發研究的科技人員比例低,在關鍵產業領域的高層次人才總量嚴重不足,適應進入WTO需要的財政、金融、法律、貿易和管理等領域高層次人才也相當缺乏。現有的人力資源狀況,顯然不能適應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升級的迫切需要。
------從人力資源結構來看。我省人口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勞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8.1年,勞動力文化結構重心低,中高層次人才嚴重短缺,從業人員仍以具有國中和國小受教育水平的人員為主體,占78.4%左右,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只占4.39%,其中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學歷的高層次人才比重僅占1.33%。我省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高達60.3%,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從業人員比例僅為0.32%。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的現實狀況,直接反映了我省勞動力和專門人才的競爭力不高,人力資源還沒有轉化為現實的優勢。而教育對改善人口狀況、培養各層次專門人才,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從我省家庭人口結構上看,獨生子女家庭將成為主要的家庭結構模式,這樣對於學齡人口來講,平均每個人從家庭獲得教育投資的資源將大大增加,家庭對子女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支付能力也大大提高。
------從城鎮化發展趨勢來看。我省城鎮化水平滯後,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國家戰略目標的確立以及當前各項政策措施的調整,加快城鎮化步伐將成為一項重要的戰略舉措。城鎮化進程對提升農村人口的人力資本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今後五年,既是我省城鎮化迅速追趕的歷史機遇期,也是全面開發人力資源的最為重要的歷史機遇期。
------從就業形勢來看。今後五年是我省勞動力供給的高峰期,就業問題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不僅勞動力供需總量矛盾和就業結構矛盾同時並存,而且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加速轉移,新成長勞動力與失業人員再就業等問題相互交織。就業難的群體主要在於其人力資本較低,實現就業的根本途徑在於通過教育或培訓提高其職業能力。大力發展各類教育,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人獲得教育機會,提高就業能力;另一方面將提高勞動者的價值創造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擴大經濟總量。
(二)教育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十一五”期間乃至更長的一個時期,海南的教育事業面臨的主要矛盾依然是發展滯後、質量偏低、機制不活和投入不足的問題。
1、九年義務教育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農村教育發展滯後,整體教育質量不高,優質教育資源十分短缺,農村中國小基本辦學條件亟待改善,農村義務教育保障機制仍不健全;教師隊伍素質和學校管理水平偏低,國小和國中輟學現象沒有從根本上消除,農村大部分地區“兩基”鞏固提高任務依然十分繁重。此外,農村學前教育十分落後,大部分農村幼兒難以受到學前三年教育。
2、高中階段教育發展尚需解決的困難和問題。高中階段教育發展仍然滯後,全省高中階段毛入學率不足35%,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更為滯後。高中階段優質教育資源嚴重不足且分布很不均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數量遠不能適應高中規模的發展,高學歷、高素質的教師比例較低,儀器設備條件普遍較差,存在著教育公共產品供應不足與資源配置不合理並存的現象等。
3、高等學校辦學規模、質量、效益和辦學層次偏低。我省高等教育規模在近幾年雖有了突破性發展,但從總體上看,發展水平不高,規模偏小,層次偏低,整體實力不強,在全國處於後列的狀況並未根本改變。2003年,我省每萬人口有各類在校大學生人數僅為全國平均數150人的2/3;全國每萬人在校研究生人數5.1人,海南僅為0.54人,是全國平均數的1/10。由於我省新辦院校較多,因此在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管理水平、教育質量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從構建我省高等教育體系來看,既缺少統領全局的龍頭大學,也缺少自身明顯特色和優勢的各類高校。
4、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建設亟待加強。近幾年,雖然我省對各類職業教育進行了大幅度調整,但對各類職業教育改革的力度和職業學校布局結構調整的尚需進一步加強。一些學校管理體制尚未理順,因而發展活力和效率不高。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滯後,適應現代職業技術教育要求的“雙師型”師資匱乏;職業教育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落後,學生技能訓練得不到很好開展,畢業學生素質總體偏低;各類大中專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經費投入不足,農村顯得尤為突出;民辦職業學校缺乏有效的支持,總體實力還相當薄弱。另外,我省構建終身教育體系至今尚未得到社會廣泛認同,基礎條件極為薄弱。
5、教育體制改革尚需深入。目前,我省“以縣為主”的農村教育管理體制還不完善,各市縣的發展情況也很不均衡;在繼續最佳化教育資源、調整全省的教育布局結構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困難和阻力;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學校辦學自主權尚需進一步落實,教學質量和教學管理水平偏低;缺乏在全省範圍內統一對各類教育的督導、監測和評估的機構和指標體系;教育經費的投入和使用還缺乏有效的保障機制和監督機制,還不同程度存在教育經費不足和浪費並存的現象。
三、“十一五”時期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工作全局,大力實施“科教興瓊”和“人才強省”戰略,適應海南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需要,努力構建一個規模適度,結構合理,質量較高,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為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人才和知識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原則。促進各級政府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在經費投入和政策措施上予以重點扶持,使優先發展教育真正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和全社會的實際行動。
------堅持教育公平的原則。以發展求公平,以改革創公平,以扶困促公平,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
------堅持教育統籌發展的原則。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統籌城鄉教育,統籌區域教育,統籌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統籌國民教育和繼續教育,統籌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統籌人的全面發展,促進教育規模速度與質量效益的統一,使教育的體系結構、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與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
------堅持教育改革創新的原則。以改革與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堅決衝破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堅決改變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堅決革除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
------堅持依法治教的原則。加快完善我省的教育立法工作,進一步理清各級政府教育行政管理的權、責範圍,牢固樹立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觀念,全面提高我省教育行政管理水平。
(三)主要目標
------全面普及義務教育,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掃除青壯年文盲,農村地區實現免費義務教育。全省國小適齡兒童都能按時入學,國中毛入學率達到99%以上,國中三年保留率達到95%以上。青壯年文盲率降到2%左右。
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學前三年幼兒受教育率達到50%,農村學前一年幼兒受教育率達85%。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到90%以上。
------以多種形式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全省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70%以上,在校生達到35萬人左右,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19萬人左右,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16萬人左右。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穩步發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學質量。全省高等教育發展的總規模達到15萬人左右,其中研究生規模達到5000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5%左右。
四、重點工作
(一)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實施“兩基”鞏固提高工程。按照省教育廳、省發展與改革廳和省財政廳聯合制定的《海南省“兩基”鞏固提高工作實施規劃》,推進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畫在我省的實施,儘快改變我省“兩基”基礎脆弱的狀況,切實鞏固提高“兩基”成果。
實施薄弱學校改造工程。每年改造100所農村薄弱學校;完成新一輪中國小布局結構調整工作;完成現有中國小危房改造任務;每個市縣至少有1所標準較高的普通高中學校,每個鄉鎮至少有1所設施齊全、標準較高的國中學校和1所中心校(或九年一貫制學校)。全省農村國小達到“五有”,即:有整潔的校園、有安全夠用的校舍、有足夠的圖書資料、有配套的教儀設備、有符合要求的體育衛生設施等辦學的基本要求。
實施遠程教育工程。到2007年,通過在教學點建教學光碟播放點、在完全國小建衛星教學收視點和在國中建計算機教室三種模式,完成全省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設項目;完成全省各市縣教師教育機構網路建設,實現教師遠程培訓。
實施貧困學生救助工程。逐步擴大“兩免一補”範圍,到2007年實現全省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生免除雜費和書本費,逐步加大對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學生的生活費補助。建立高中階段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助學體系。
(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以市場和就業為導向,對職業教育重點支持、重點傾斜、重點發展。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在政策、資金上給予傾斜。重點扶持貧困地區發展職業教育,把扶貧資金傾斜到職業教育上,實施解困助學,爭取每一個貧困家庭有一個孩子能上職業技術學校接受培訓教育,變扶貧“輸血”為“造血”。
實施市縣職教中心建設計畫。調整市縣職業教育資源,將市縣政府舉辦的職業高中、成人中專、技工學校進行整合,每個市縣重點辦好1所起示範骨幹作用的,集職教、成教、科技推廣,學歷教育與技能培訓為一體的職教中心,校均在校生人數1500人以上。
實施重點學校和專業建設計畫。合併重組省屬中等專業學校,加強商貿、旅遊、工業、農業類重點學校建設,建設國家級重點學校5所,在校生校均人數6000人以上;建設省級重點學校10所,在校生校均人數3000人以上。建設省級職業教育實訓基地10個,職教師資培訓基地1個。重點建設國家級示範專業10個,省級示範專業20個。
實施以提高職業技能為重點的成人繼續教育和再就業培訓工程。廣泛開展各級各類職業培訓,每年培訓國中後農村新增勞動力2萬人次;組織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3萬人次、進城務工農民培訓2萬人次、城鎮職工培訓3萬人次、農民實用技術培訓10萬人次、城鎮和農村社區教育培訓5萬人次;開展職業學校在校生職業技能培訓,使80%以上的中職畢業生都能取得職業資格證書,40%以上的中職畢業生取得技術等級證書。
實施職業教育集約辦學工程。通過重點扶持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建設,以示範校為龍頭組建十大職業教育集團。統一規劃職業教育辦學園區,重點建設機電、化工、商貿和旅遊等4所高水平中等職業學校,形成職業學校群落。在此基礎上,吸納專業設定和辦學資源相似的其他職業教育機構,組建相應的專業性職業教育集團。促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打造我省職業教育品牌。
實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工程,提高學生實訓操作能力。 採取“政府支持、企業參與、學校負責”的方式,緊密聯繫我省新興工業和現代服務業,圍繞各職業教育集團的專業集群,利用中央財政和省財政支持購買的實訓設備,重點建設5-8個較大規模的共享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使其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技能學習、進行實訓,同時還要面向市場開展培訓和技術服務。
(三)積極發展高等教育
實施高校重點項目建設工程。通過省部共建重點支持1所本科院校建設,使之進入國家“211”學校行列;重點支持2-3所高職、高專院校建設,其中1所進入全國百強高職、高專院校行列。建設省級重點學科20個,其中重中之重學科5個,爭取3至5個達到國家重點學科水平;建設省級本科示範專業20個,高職試點專業20個;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含省級重點實訓基地)10個,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個;建設省級精品課程50門,其中5門達到國家精品課程水平。
實施高校條件建設工程。改善高校辦學條件,大力加強新辦高校及新升格高校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全省所有高校具備基本辦學標準。推動桂林洋高教園區建設,使之達到10萬在校生規模,解決高校辦學設施落後和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
實施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進一步深化高等學校的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改善高等學校基礎課程教學,建設精品課程。建設一批示範教學基地和基礎課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強化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完善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估與保障機制,建立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估和諮詢機構,建立教學狀態數據統計、分析和定期發布制度。
(四)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建設一支數量足夠、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根據教育事業發展需要,定期對中國小教師編制進行調整。全面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到2010年,全省國小教師基本具備專科學歷,有條件的地區,國中和國小新增教師基本具備本科學歷;普通高中教師在學歷達標的基礎上,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達到一定比例;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明顯提高;高校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達到50%左右。
實施教師培訓工程。開展新一輪中國小教師全員培訓和繼續教育,5年內每年完成1.5萬人次教師每人240學時的培訓任務。加強骨幹教師培訓,實施“5523”計畫,每年選派50名教師到國家重點師範大學或教科院所培訓,加強與上海教委的合作,每年選派50名教師到上海10所優秀中國小跟班培訓,每年選派20名高校教師到國外進修學習,每年選派30名農村職校專業教師到大企業或高校學習。
實施教師扶貧工程。全省每年組織500名城鎮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在全省國家和省級骨幹教師中推選200名導師,每人以“師帶徒”方式培訓貧困山區5名教師。每年在師範院校對160名民族貧困地區中國小教師進行脫產培訓。制定並落實扶持民族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的相關優惠政策。
逐步建立現代教師管理制度。完善教師編制管理制度。實行定期認證的教師資格制度。完成中國小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建立中國小教師聘用制度。完善高校教師人事制度和分配製度,大力加強高校中青年教師培養工作。
(五)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實施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提高計畫。每個市縣建設1個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1個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和3-5個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70%以上的農村學校具備勞動實踐基地;組織開展學校及周邊治安綜合整治行動,淨化育人環境;建立全省中國小心理健康服務指導體系。
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計畫。全省每所本科院校建設2門以上思想政治理論課重點課程,每所專科院校建設1門以上思想政治理論課重點課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本科院校達到80%,專科院校達到30%以上;培養3-5名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科帶頭人和30名省級骨幹教師。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國小校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和完善考試評價制度,制定並不斷完善新課程高考、中考方案。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和科普教育工作。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進學校管理,建立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五、主要措施
(一)教育經費保障
1、強化政府對教育的投入責任,依法加大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
認真貫徹《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優先發展教育的決定》,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推動各級政府履行發展教育的責任,依法加大對教育的投入。要按照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優先保證教育經費投入,落實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和“兩個比例”。
2、拓展籌資渠道,擴大教育經費總量
建立社會投資和捐資辦學的有效機制,完善企業及公民個人教育捐贈的稅收優惠政策,擴大彩票公益金收益用於教育的份額;積極鼓勵和支持學校開展勤工儉學、發展校辦產業;積極爭取和利用外資辦學,拓寬國外、境外捐款的來源渠道。完善非義務教育辦學成本分擔機制,科學制定企業合理分擔職業教育經費辦法。
3、加強教育經費管理,嚴格教育經費使用
進一步完善和強化制度建設,加強和改進教育經費的使用管理和監督;逐步建立科學合理的教育經費管理和使用效益評價機制;建立公平、透明、高效的教育經費分配製度,切實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加強對教育經費分配和使用全過程的審計和檢查,堵塞資金分配和使用中的漏洞。建立教育經費投入、使用年審和公示制度。繼續加大對教育亂收費的治理力度。
4、完善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制度
以政府投入為主,建立和健全扶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義務教育的助學制度。省、市縣兩級政府設立扶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專項資金,完善經費籌措、管理、使用和監督辦法,確保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高校實施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政策,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並採取獎學金、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等措施。加強助學貸款管理,規範助學行為。
(二)推進教育改革與創新
1、鞏固與完善教育管理新體制
落實《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進一步鞏固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強化縣級人民政府對本地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管理和發展責任,進一步推動落實將中國小人事歸口教育行政部門管理,提高市(縣)教育行政領導的任職資格要求和管理水平。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以鄉鎮中心學校為龍頭的鄉鎮教育管理新體制。進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管理新體制,深化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推進高校依法自主辦學,加快招生、收費與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
2、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水平
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加強教學研究和專業引領,創建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學校文化。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加強課程開發和建設,促進學校發展的多元化和特色化;加強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和教育質量監控,建立符合我省實際的中考、高考制度。
以就業和創業為導向,加快職業教育學科專業的調整和教學改革,建立更加靈活的職業院校招生、教學和學籍管理制度,轉變各類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的辦學與教學模式,開放辦學。實行靈活的“學分制”和“訂單式”教育,推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並重的“雙證書”制度,積極為未能升學的青年提供各種就業培訓。
積極推進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加強“三教統籌”和“農科教結合”。充分利用農村中國小資源,採取多種形式,積極開展面向廣大農民民眾的實用技術和文化培訓,適時掃除青壯年新文盲,鞏固掃盲成果。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要緊密結合我省的產業優勢和資源優勢,創建特色高校和品牌專業。在大力全面推進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基礎上,集中力量支持一、二所重點高校的建設和發展,使之成為我省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成果和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加強教研工作和教育科學研究,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育科研骨幹教師隊伍,建設一批教育科研基地和樣本學校,發揮其示範帶動效應。加強教育規劃和重大方針政策的科學論證,加強對教育各項改革的理論指導,加強對國內外教育有益經驗的吸收和推廣,為促進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推動教育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強有力的專業支持。
3、加大辦學體制改革力度,擴大優質教育資源
積極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辦學,發展多種形式的民辦教育。義務教育階段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力量辦學為補充,支持社會力量參與中國小後勤設施建設。積極推進非義務教育階段與成人教育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大膽推行一切有利於增加教育資源、滿足人民民眾學習需求的辦學形式。落實國家對於民辦學校的扶持政策,營造有利於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環境,形成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優勢互補、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格局。
4、完善教師教育體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強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
加強教師教育和中國小專業支持體系建設。停止中等師範學校招生,穩定專科、本科師範教育規模,擴大研究生層次的師範教育規模。完善以現有師範院校為主體、其他高等學校共同參與、培養培訓相銜接的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加強師範院校的學科建設,鼓勵綜合性大學和其他非師範類高等學校舉辦教育院系或開設獲得教師資格所需課程。鼓勵和資助優秀中學生報考師範院校。探索新的培養模式,加強教學實踐環節,增強師範畢業生的教育教學與終身發展能力。
加強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健全教師培訓制度,加強培訓基地建設。繼續開展中國小骨幹教師培訓,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工作,提高培訓質量。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師資實行專職、兼職相結合,通過在職教師到企業掛職鍛鍊等途徑,加快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教師到農村中國小任教。努力改善農村教師的工作條件,切實提高農村教師的生活待遇和社會地位。
大力推進中國小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教師資格制度,嚴把教師進口關。在優先錄用師範院校畢業生的同時,注意吸收具有教師資格的其他高等學校畢業生到中國小任教。推行教師全員聘任制,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教師任用新機制。根據中國小教師的職業特點,實現教師職務聘任和崗位聘任的統一。建立激勵機制,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辭退不能履行職責的教師。
改革中國小校長的選拔任用和管理制度。公立中國小校取消校長的行政級別,在試行的基礎上逐步推進校長職級制。建立後備校長人才庫,嚴格規範校長任職資格條件。積極探索建立校長資格定期考核考試制度。把公開選拔、平等競爭、擇優聘任作為選拔任用校長的主要方式。
5、調整教育布局結構,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
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變化趨勢,以滿足教育需求為前提,進一步調整全省各級各類學校布局,合理配置各級各類教育資源。按照國小就近入學,國中相對集中的原則,合理調整中國小布局。通過合併、重組、改制等形式,最佳化中等專業學校布局結構。加強市縣職業學校的調整和建設。加大高等教育的結構調整,做強特色專業,重點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和辦學層次。在試點基礎上穩步推進農墾及其他國有企業學校與地方教育資源的整合。
加強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高新技術類學科專業,改造傳統學科專業,壓縮布點過多、社會需求飽和、就業困難的學科專業,努力建設有海南特色的師範教育、醫學教育、熱帶農業教育、旅遊教育、海洋教育以及各種職業技能教育與科技研發基地,不斷提高畢業生的就業和創業能力。
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立職前教育與職後培訓相互貫通,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溝通的學校教育發展體系,促進廣播電視教育、網路遠程教育、職業資格證書教育、社區教育等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較快發展。
6、加快高校科技創新體制改革,促進高校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繫
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在海洋能源工業、醫藥工業、水產養殖、天然橡膠、熱帶果蔬、熱帶生物資源、熱帶畜牧等重要領域,開展基礎與套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究、重大關鍵技術研究,在技術套用、技術轉移和區域性技術集成等方面形成強大成果供給能力,建成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和科研支撐平台。
加強高校技術創新、套用創新,爭取社會支持,促進自身發展;進一步整合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三者的力量,形成研究、開發和生產一條龍的良性循環。在若干基礎性、戰略性重大科技項目上,擁有較強自主創新的能力和一批自主智慧財產權。加快建立高校科技產業體系,組建若干個科技型企業、高標準科技成果產業化示範基地。加強高校與企業聯合,改變我省高校科技成果出現的“轉化少、推廣難”的局面,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三)教育法制建設
1、依法治教,規範教育管理
加大各級政府教育統籌力度,逐步減少政府直接管理和行政審批的教育事項,把教育管理工作納入法制化、科學化軌道。以規範教育行政許可行為為重點,加快建立和完善相關配套制度,促進機關職能轉變,建立公共教育管理與服務體系。推進教育政務公開和校務公開工作,加強教育電子政務系統建設,健全教育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式,建立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建立和完善教育行政處罰制度、教育行政複議制度、教育行政申訴制度以及教育行政執法責任制、考核制與過錯責任追究制等教育行政執法與執法監督制度。
加快教育立法,完善教育法律法規體系。適時啟動《海南省義務教育實施辦法》、《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辦法》等法規的修訂工作,制定《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辦法》、《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考試法>辦法》、《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語言文字法>辦法》、《海南省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若干規定》等法規。
推進教育普法工作,提高全社會的教育法制觀念和法律知識水平,形成依法治教的良好社會環境。廣泛開展以“學法律、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為主要內容的法制宣傳教育,深入學習宣傳憲法和國家基本法律制度、教育法律法規,不斷提高教育法制水平。積極開展“法制進校園活動”,開設法制教育課程,逐步形成科學、系統的法制教育課程體系。開展“法制進機關“工作,建立和落實公務員學法、用法制度,提高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幹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自覺性。
2、加強教育督導與評估工作
健全教育督導制度。堅持督政與督學相結合,開展縣級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督促縣級政府切實依法履行教育職責,落實各項教育目標。繼續加強“兩基”鞏固提高年檢複查工作,開展市縣實施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情況的督導評估,督促市縣辦好每一所基礎教育學校。完善學校評估制度,全面開展對各類學校辦學水平和實施素質教育的督導評估,促進學校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開展專項督導檢查,促進基礎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解決。加強領導,完善教育督導機構和工作隊伍建設,為教育督導工作提供組織保障。創新教育督導機制,積極探索建立起利用社會多方面力量開展學校評估的制度。成立海南省高等教育評估中心,定期對全省高等學校進行全面評估,並將評估結果向社會公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