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賦

[2]欻(xū):忽然。 [13]獨:難道。 [24]蒞(lì):到來。

基本信息

【名稱】《浯溪賦》

【年代】南宋

【作者】楊萬里

【體裁】賦

作品原文

浯溪賦

予自二妃祠之下、故人亭之旁,招搖漁舟,薄游三湘[1]。風與水兮俱順,未一瞬而百里。欻兩岸之際天[2],儼離立而不倚。其一怪怪奇奇,蕭然若仙客之鑑清漪也[3];其一蹇蹇諤諤[4],毅然若忠臣之蹈鼎鑊也[5]。怪而問焉,乃浯溪也。蓋亭在南,台在北;上則危石對立而欲落,下則清潭無底而正黑,飛鳥過之,不敢立跡。

余初勇於好奇,乃疾趣而登。挽寒藤而垂足,照衰容而下窺;余忽心動,毛髮森豎。乃跡故步,還至水滸,削苔讀碑,慷慨弔古。倦而坐於釣磯之上,喟然嘆曰:惟彼中唐,國已膏肓,匹馬北方,僅或不亡。其一過曰:日殺三庶[7],其人紀有不斁矣夫[8]?曲江為篋中之羽[9],雄狐為明堂之柱[10],其邦經有不蠧矣夫[11]?水、蝗稅民之畝,融、堅椎民之髓[12],其天人之心有不去矣夫?雖微祿,唐獨不墜厥緒哉[13]?觀馬嵬之威垂渙[14],七萃之土欲離[15],殪尤物以脫焉[16],僅平達於巴西。吁!不危哉!

嗟乎!楚則失矣,齊亦未為得也[17]。靈武之履九五[18],何其亟也!宜忠臣之痛心,寄春秋之二三策也!雖然,天下之事不易於處而不難於議也。使夫謝奉策於高邑[19],將稟命於西帝[20]。違人慾以圖功,犯眾怒以求濟,天下之士果肯欣然為明皇而至死哉?蓋天厭不可以復祈,人潰不可以復支,何哥舒之百萬[21],不如李、郭千百之師!推而論之,事可知矣。

且夫士大夫之捐軀以從吾君之子者,亦欲附龍鳳而攀日月[22],踐台斗而盟帶礪[23];復蒞以耄荒[24]。則夫乾庭萬旟[25],一呼如響者,又安知其不掉臂也耶?古語有之:“投機之會,間不容穟[26]。”當是之時,退則七廟之忽諸[27],進則百士之揚觶[28]。嗟肅宗之處此,其實難為之,九思而未得其計也。

已而,舟人告行,秋日已晏。太息登舟,水駛如箭。回瞻兩峰,江蒼然而不見。

作品注釋

[1]薄:語助詞。三湘:泛指湘江流域一帶。

[2]欻(xū):忽然。際天:接近天邊。

[3]蕭然:瀟灑的樣子。仙客:對道士的尊稱。

[4]蹇蹇諤諤:即“蹇諤”,忠直敢言的樣子。

[5]蹈鼎鑊(huò):跳進鼎鑊受刑罰。

[6]膏肓(huāng):病重難治。這裡比喻國勢危殆。

[7]過:指出過失。日殺三庶:指唐玄宗聽信讒言,廢黜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為庶人,隨即賜死。

[8]人紀:人的立身處世之道。斁(yì):厭棄。

[9]曲江:即唐玄宗的宰相張九齡。他是韶州曲江人,曾勸玄宗殺安祿山。後為李林甫所忌,被罷職。篋中之羽:比喻成了無用之物。

[10]雄狐:指擾亂唐朝宮廷的安祿山。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

[11]邦經:國家的政紀綱常。蠧(dù)敗壞,損壞。

[12]融、堅:指宇文融充使檢查逃逸戶口及籍外田,州縣虛張其數,或以實名為客。韋堅被派督江淮租運,歲增巨萬。百姓均不堪其苦。

[13]獨:難道。墜厥緒:喪失它的世業。

[14]“觀馬嵬”句:指玄宗入蜀,至馬嵬驛,軍士追殺楊國忠,不聽指揮的情況。渙:消散。

[15]七萃:泛指精幹的部隊。

[16]殪(yì)物:指縊殺楊貴妃。

[17]“楚則失”兩句:比喻這一方面有失,另一方面也有失。

[18]履九五:登上帝位。《乾》卦九五,術數家說是人君的象徵,後稱帝位為九五之尊。

[19]“使夫謝奉策”之句:當指顏杲卿在高城如果拒絕與袁履卿、顏真卿連兵討伐安祿山。

[20]西帝:當指安祿山。

[21]哥舒:即哥舒翰。當時他帶兵20萬在在潼關戰敗,被部下縛而獻敵,投降了安祿山。

[22]附龍鳳而攀日月:比喻依附帝王。

[23]台斗:台,指三台星;斗,指北斗星,比喻宰輔大臣。帶礪:借喻功臣爵祿,世代永傳。《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礪,國子永寧,爰及苗裔。’”

[24]蒞(lì):到來。耄(mào)荒:年老昏聵。

[25]乾庭萬旟(yú):代千千萬萬的百姓軍隊。

[26]投機之會,間不容穟(suì):時機的迎合,間隙容不了穗子。語出《新唐書·張公謹傳贊》。

[27]忽諸:突然斷絕。

[28]揚觶(zhì):進酒以示罰。後用為國君停樂之典。出自《禮記·檀弓下》:“杜蕢(kuài)諫,晉平公停樂。”觶:古代用於飲酒的器具。

作品簡析

楊萬里這篇《浯溪賦》與作者另一作品《浯溪摩崖懷古》同一題材。《浯溪摩崖懷古》與《浯溪賦》,一為賦,一為詩,寫作的內容基本相同,但落筆的側重點不同,寫作的手法也有極大的不同。詩以比興的手法,重點放在譴責明皇父子綱常紊亂,耽於美色而荒廢了朝政,使國家出現動亂,讓天下黎民百姓遭受戰火的災殃,指出應該由唐代封建統治者來承擔罪責;賦則運用紀實的手法,將遊覽的過程全部錄寫下來,夾述夾議,分析民心的向背,推論封建帝王的苦衷與無奈,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詩偏於抒情,色調浪漫,似有李白之風彩;賦重在寫實,色調低暗,如得杜甫的神韻。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南宋詩人。字廷秀,學者稱誠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紹興(宋高宗年號,公元1131—1162年)進士,曾任秘書監。主張抗金。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學江西詩派,後轉以王安石及晚唐詩為宗,終則脫卻江西、晚唐窠臼,以構思精巧,語言通俗明暢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獨具的詩風,號為“誠齋體”。楊萬里學問淵博,才思健舉。亦能文,對理學亦頗注意。相傳有詩二萬餘首,現存詩四千二百餘首,詩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誠齋集》,今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