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公園

浯溪公園

浯溪公園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南省十大文化遺產、百姓喜愛的“湖南省景”、湖南新“瀟湘八景”。2009年2月1日,被國家批准為AAAA級旅遊景區。 浯溪公園是我國江南現存最大的露天摩崖石刻,景區位於縣城西南的湘江西岸,是縣城新區的中心位置,北臨湘江、東靠322國道,並與“三南”(湘、贛、閩)公路交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捷。是祁陽對外宣傳的形象,是最能代表祁陽的名勝古蹟。

基本信息

主要景點

大唐中興頌

元結在公元761年撰寫了《大唐中興頌》,後來大書法家顏真卿將此文書寫下來鐫刻於江邊崖石,因其文奇、字奇、石奇,被後人譽為浯溪“三絕”。此後,歷代共有250多名文人學士到此遊覽,題詩作賦,銘刻石上,成為國內最大碑林,是研究碑石文化的一個寶庫。

浯溪詩

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的《浯溪詩》

書摩崖碑石

浯溪公園 浯溪公園

著名文學家黃庭堅的長詩《書摩崖碑石》

新三銘

清人何紹基、吳大徽等名家題名刻石的浯溪新三銘

詩碑、詞碑

1996年後,無產階級革命家陶鑄的《東風》詩碑和《踏莎行》詞碑相繼在景區樹立

陶鑄紀念館

陶鑄銅像和生平事跡陳列館位於湖南省永州市祁陽浯溪風景名勝區(浯溪公園)內。

1988年1月在紀念陶鑄誕辰80周年活動中修建陶鑄生平事跡陳列館,館名由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任重題寫,當時叫陳列室,1998年1月紀念陶鑄誕辰90周年活動時,報請上級有關部門批准,改為陶鑄生平事跡陳列館。

與此同時,1988年1月在紀念陶鑄誕辰80周年時,在浯溪公園大門正對面、距陶鑄生平事跡陳列館約150米處樹立陶鑄銅像。陶鑄銅像高3.45米,重3.2噸,是一尊紫銅雕坐像,由湖南省文聯雕塑家張祖平、陳卓明創作設計,廣州精密鑄造廠鑄造,著名書法家啟功題寫“陶鑄同志”四字。

陶鑄銅像和生平事跡陳列館於1995年1月被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公布為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歷史人文

浯溪摩崖石刻,位於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城(浯溪鎮)西南部湘江大橋南端的浯溪公園內。距離永州市區五十多公里。此處蒼崖石壁,瀕臨湘江,巍然突兀,連綿78米,最高處撥地30餘米,為摩崖文字天然好刻處。因而,浯溪露天摩崖,為南國摩崖第一家,為神州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浯溪摩崖詩文書法,博大精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歷時千百年,享譽海內外。

唐代傑出散文家、詩人元結,於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被任命為道州刺史。永泰元年(765)罷任。次年再任道州刺史。大曆二年(767)二月從潭州都督府返道州,舟經祁陽阻水,泊舟登岸暫寓。受此處幽勝,遂將一條“北匯於湘”的元名小溪命名“浯溪”,意在“旌吾獨有”,撰《浯溪銘》,浯溪得名從此始。元結又將“浯溪東北廿余丈”的“怪石”命名“吾台”,撰《吾台銘》;還在溪口“高六十餘尺”的異石“上築一亭堂,命名“語亭”,撰《吾亭銘》。返任後,將三銘交篆書名家季康、瞿令問、袁滋分別用玉箸篆、懸針篆、鐘鼎篆書寫,並刻於浯溪崖壁上。從此有了“三吾”之名。這三塊碑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唐相袁滋書寫的《唐亭銘》碑,現為國家文物局列為一級石刻,視為“國寶”。

大曆六年(771)元結從篋中檢出10年前率兵鎮守九江抗擊史思明叛軍時寫下的充滿浩然正氣的名篇《大唐中興頌》舊稿補充定稿,派專人赴臨川,請他的好友顏真卿大筆書寫,並於夏六月石刻於摩崖上。

唐刻《大唐中興頌》碑為浯溪摩崖之精華。此處崖壁寬廣120平方米,中興碑高3.2米,寬3.3米,全幅面積10.56平方米。書從左起,21行,每行20空,除去空格,共332字。每字直徑約15公分。顏真卿寫頌時下筆激越高昂,氣勢磅礴,字字剛正雄偉,氣度恢宏,精神內蘊,字裡行間充滿剛毅之氣,使中興碑成為魯公生平得意之筆,被譽為“宇宙傑作”,致使後人“百拜不能休”。清乾隆帝見到拓片便視為“天球拱璧”。這樣的人,這樣的文,這樣的書法,集中於浯溪一地,這是歷史對浯溪的厚愛。加上刻頌的摩崖臨江矗立,如斧削成,“地辟天開,其文獨立;山高水大,此石不磨。”因文奇、字奇、石奇,世稱“摩崖三絕”,致“古今中外皆知”了。後人為保護摩崖三絕,自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始,已經六次修建“三絕堂”。

《中興頌》摩崖是浯溪的核心和精髓。《中興頌》之後1200餘年來,歷代傑士名流,游躅接踵,運筆抒懷,吟詩作賦,打碑刻石,鏤玉雕瓊,使浯溪滿山皆字,無石不詩。宋神宗熙寧八年(1104),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自鄂州赴宜州謫所,風雨中經浯溪,“三日徘徊崖次”後,在中們碑右側 ,題七言長詩十四韻《書摩崖碑後有序》。黃刻運筆圓勁蒼老,古茂清遒,“深得蘭亭風韻”,自稱“佳詩妙墨”。寧代四大書家竟有兩位在浯溪留下翰墨,這是十分難得的。

清同治元年(1862),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游浯溪,步山谷詩韻,作《題摩崖中興頌碑詩並跋》,刊於黃碑右側,行楷,顏體,世推為“顏後第一”。清光緒十九年(1893),著名書法家、金石學家吳大雨中游浯溪,讀中興頌,也次出山谷詩韻作長詩,刻於何碑之右側。楷體,書法秀勁,至此,顏、米、黃、何、吳等一代代宗師、碩大無朋的真跡寶卷,一字兒排開,成為浯溪的一道亮麗風景。加上其他大家的翰墨,僅在此120平方米的摩崖上,就有名刻95方,使之成為書法精品的薈萃地,群星璀璨,美不勝收,形成一個永久性的詩展、書展聖殿,舉世絕無僅有。

在中興碑左側10步遠的崖壁上,嵌有黑色大理石鏡石一方,宋時已盛傳於世。歷代都有詠鏡石的詩。民間還流傳許多有關鏡石的傳說故事。使得平民百姓“縱然不識吳鉤字,也為摩挲石鏡來。”

在中興碑左側、鏡石上方懸崖上,鐫刻著一個直徑2.7米的“”(字型檔無該字,見圖片),似字非字,似符非符,人不能識。這是宋代詞不州通判柳拱辰特意留刻下來的,成為浯溪摩崖的特殊組成部分。為此而引發的神話傳說,更為浯溪留下了一點神秘感,增添了一種浪漫情調。

大唐中興頌摩崖是與磐樂、石鼓類“至寶垂元垠”的。故而歷代名臣、大吏、文人、書家及海外人士,不避地僻路險,夢以求地來浯溪遊歷瞻仰及吟詠題刻。歷代的石刻,從內容看,突出的有《大唐中興頌》、《大宋中興頌》、《大明中興頌》、元結的《老三銘》、吳大 的《新三銘》;從字型看,楷、行草、隸、篆,五體皆全,最大的“聖壽萬年”四字,刻於懸崖,每字直徑逾丈,最小的字,只有螞蟻那么大。

浯溪摩崖經歷千年風雨之侵蝕,近代抗日戰爭期間,日寇鐵蹄之踐踏,復經“文革”十年之浩劫,破壞較重。為保護浯溪摩崖,縣政府設立了浯溪文物管理所。1988年,“浯溪摩崖石刻”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縣政府設立了浯溪文物管理處。經文物工作者的努力,查明自唐大曆二年(767)至民國九年(1920)猶存300多人的詩、詞、書、畫、題詞石刻(包括活碑、殘碑505方,其中唐代30方,宋代113方,元代5方,明代78方,清代88方(包括安南——越南使臣詩5方),民國9方,還有時代不明的182方。

1996年,無產階級革命家陶鑄《東風》詩碑,樹立於浯溪吾台南面山麓下的陶鑄銅像左側山坡上。此為新中國成立後浯溪之第一碑。1998年,又在《東見》詩碑右側,樹立陶鑄《踏莎行》詞碑。

浯溪露天摩崖石刻,是我國摩崖中的佼佼者,在全國摩崖中也是出類拔萃的。它是民族文化之鄉,文物薈萃之鄉,形成一部龐大的石書,一座書法藝術的寶庫。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在書法藝術上的價值是無與倫比的。浯溪摩崖石刻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保護。它將發揮它在今天應的功能,使之無愧於歷史賦予它的偉大使命。

浯溪公園 浯溪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