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簡介
浯溪碑林風景名勝區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南省十大文化遺產、百姓喜愛的“湖南省景”、湖南新“瀟湘八景”。2009年2月1日,被國家批准為AAAA級旅遊景區。景區位於縣城西南的湘江西岸,此地山水秀美,蒼崖石壁連綿78米。
元結在公元761年撰寫了《大唐中興頌》,後來大書法家顏真卿將此文書寫下來鐫刻於江邊崖石,因其文奇、字奇、石奇,被後人譽為浯溪“三絕”。此後,歷代共有250多名文人學士到此遊覽,題詩作賦,銘刻石上,成為國內最大碑林,是研究碑石文化的一個寶庫。其中,除《大唐中興頌》外,還有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的《浯溪詩》和著名文學家黃庭堅的長詩《書摩崖碑石》及清人何紹基、吳大徵等名家題名刻石的浯溪新三銘等。碑林中還有清代越南使者途經此地留下的刻石四塊。
1996年後,無產階級革命家陶鑄的《東風》詩碑和《踏莎行》詞碑相繼在景區樹立,又增建了陶鑄銅像和陶鑄革命事跡陳列館,千年古蹟更添勝景。
浯溪石刻
浯溪摩崖石刻,位於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城(浯溪鎮)西南部湘江大橋南端的浯溪公園內。距離永州市區五十多公里。此處蒼崖石壁,瀕臨湘江,巍然突兀,連綿78米,最高處撥地30餘米,為摩崖文字天然好刻處。因而,浯溪露天摩崖,為南國摩崖第一家,為神州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浯溪摩崖詩文書法,博大精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歷時千百年,享譽海內外。
唐代傑出散文家、詩人元結,於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被任命為道州刺史。永泰元年(765)罷任。次年再任道州刺史。大曆二年(767)二月從潭州都督府返道州,舟經祁陽阻水,泊舟登岸暫寓。受此處幽勝,遂將一條“北匯於湘”的元名小溪命名“浯溪”,意在“旌吾獨有”,撰《浯溪銘》,浯溪得名從此始。元結又將“浯溪東北廿余丈”的“怪石”命名“吾台”,撰《吾台銘》;還在溪口“高六十餘尺”的異石“上築一亭堂,命名“語亭”,撰《吾亭銘》。返任後,將三銘交篆書名家季康、瞿令問、袁滋分別用玉箸篆、懸針篆、鐘鼎篆書寫,並刻於浯溪崖壁上。從此有了“三吾”之名。這三塊碑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唐相袁滋書寫的《吾亭銘》碑,現為國家文物局列為一級石刻,視為“國寶”。
大曆六年(771)元結從篋中檢出10年前率兵鎮守九江抗擊史思明叛軍時寫下的充滿浩然正氣的名篇《大唐中興頌》舊稿補充定稿,派專人赴臨川,請他的好友顏真卿大筆書寫,並於夏六月石刻於摩崖上。
摩崖精華
唐刻《大唐中興頌》碑為浯溪摩崖之精華。此處崖壁寬廣120平方米,中興碑高3.2米,寬3.3米,全幅面積10.56平方米。書從左起,21行,每行20空,除去空格,共332字。每字直徑約15公分。顏真卿寫頌時下筆激越高昂,氣勢磅礴,字字剛正雄偉,氣度恢宏,精神內蘊,字裡行間充滿剛毅之氣,使中興碑成為魯公生平得意之筆,被譽為“宇宙傑作”,致使後人“百拜不能休”。清乾隆帝見到拓片便視為“天球拱璧”。這樣的人,這樣的文,這樣的書法,集中於浯溪一地,這是歷史對浯溪的厚愛。加上刻頌的摩崖臨江矗立,如斧削成,“地辟天開,其文獨立;山高水大,此石不磨。”因文奇、字奇、石奇,世稱“摩崖三絕”,致“古今中外皆知”了。後人為保護摩崖三絕,自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始,已經六次修建“三絕堂”。
核心精髓
《中興頌》摩崖是浯溪的核心和精髓。《中興頌》之後1200餘年來,歷代傑士名流,游躅接踵,運筆抒懷,吟詩作賦,打碑刻石,鏤玉雕瓊,使浯溪滿山皆字,無石不詩。宋神宗熙寧八年(1104),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自鄂州赴宜州謫所,風雨中經浯溪,“三日徘徊崖次”後,在中們碑右側 ,題七言長詩十四韻《書摩崖碑後有序》。黃刻運筆圓勁蒼老,古茂清遒,“深得蘭亭風韻”,自稱“佳詩妙墨”。宋代四大書家竟有兩位在浯溪留下翰墨,這是十分難得的。
清同治元年(1862),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游浯溪,步山谷詩韻,作《題摩崖中興頌碑詩並跋》,刊於黃碑右側,行楷,顏體,世推為“顏後第一”。清光緒十九年(1893),著名書法家、金石學家吳大澂中游浯溪,讀中興頌,也次出山谷詩韻作長詩,刻於何碑之右側。楷體,書法秀勁,至此,顏、米、黃、何、吳等一代代宗師、碩大無朋的真跡寶卷,一字兒排開,成為浯溪的一道亮麗風景。加上其他大家的翰墨,僅在此120平方米的摩崖上,就有名刻95方,使之成為書法精品的薈萃地,群星璀璨,美不勝收,形成一個永久性的詩展、書展聖殿,舉世絕無僅有。
在中興碑左側10步遠的崖壁上,嵌有黑色大理石鏡石一方,宋時已盛傳於世。歷代都有詠鏡石的詩。民間還流傳許多有關鏡石的傳說故事。使得平民百姓“縱然不識吳鉤字,也為摩挲石鏡來。”
在中興碑左側、鏡石上方懸崖上,鐫刻著一個直徑2.7米的“”(字型檔無該字,見圖片),似字非字,似符非符,人不能識。這是宋代詞不州通判柳拱辰特意留刻下來的,成為浯溪摩崖的特殊組成部分。為此而引發的神話傳說,更為浯溪留下了一點神秘感,增添了一種浪漫情調。
大唐中興頌摩崖是與磐樂、石鼓類“至寶垂元垠”的。故而歷代名臣、大吏、文人、書家及海外人士,不避地僻路險,夢以求地來浯溪遊歷瞻仰及吟詠題刻。歷代的石刻,從內容看,突出的有《大唐中興頌》、《大宋中興頌》、《大明中興頌》、元結的《老三銘》、吳大 的《新三銘》;從字型看,楷、行草、隸、篆,五體皆全,最大的“聖壽萬年”四字,刻於懸崖,每字直徑逾丈,最小的字,只有螞蟻那么大。
浯溪保護
浯溪摩崖經歷千年風雨之侵蝕,近代抗日戰爭期間,日寇鐵蹄之踐踏,復經“文革”十年之浩劫,破壞較重。為保護浯溪摩崖,縣政府設立了浯溪文物管理所。1988年,“浯溪摩崖石刻”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縣政府設立了浯溪文物管理處。經文物工作者的努力,查明自唐大曆二年(767)至民國九年(1920)猶存300多人的詩、詞、書、畫、題詞石刻(包括活碑、殘碑505方,其中唐代30方,宋代113方,元代5方,明代78方,清代88方(包括安南——越南使臣詩5方),民國9方,還有時代不明的182方。
1996年,無產階級革命家陶鑄《東風》詩碑,樹立於浯溪吾台南面山麓下的陶鑄銅像左側山坡上。此為新中國成立後浯溪之第一碑。1998年,又在《東見》詩碑右側,樹立陶鑄《踏莎行》詞碑。
浯溪露天摩崖石刻,是我國摩崖中的佼佼者,在全國摩崖中也是出類拔萃的。它是民族文化之鄉,文物薈萃之鄉,形成一部龐大的石書,一座書法藝術的寶庫。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在書法藝術上的價值是無與倫比的。浯溪摩崖石刻已經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保護。它將發揮它在今天應的功能,使之無愧於歷史賦予它的偉大使命。
浯溪現況
浯溪原為無名小溪。唐代宗廣德元年(763),詩人元結(字次山719-772)出任道州刺史,幾次舟過祁陽,“愛其勝異,遂家溪畔。”,又“因自愛之故”,別出心裁,以“吾”從“氵”,命溪曰“浯溪”;以“吾”從“廣”,建亭曰“?亭”;以“吾”從“山”,命最高的石山曰“峿台”,是為“三吾”。並分撰“浯溪”、“?亭”、“峿台”銘文,請篆書家季康、袁滋、瞿令問分別以“玉著”、“鐘鼎”、“懸針”篆體書刻於溪畔石上。唐大曆六年(771),元結還將761年所撰《大唐中興頌》,請顏真卿大字正書摩刻於峿台崖壁。自此,歷代名人紛至沓來,覽勝留題,摩刻於石,遂成遍崖密布的露天碑林。真是“溪山留勝跡,文字結奇緣。”千年文脈,凝聚瀟湘,孕育祁陽,惠及華夏,香飄全球。元結“三吾”之命名,立意非凡。清撫湘使者吳大澄說得好:“園林之美,豪富所私;山川之勝,天下公之。公者千古,私者一時。大賢已往,民有去思,思其居處,思其文詞。次山私之,誰曰不宜?”這裡的“次山私之”,實為萬姓之“公”,因“吾”為代詞,人皆得而吾之,非獨次山為然,故“誰曰不宜。”元結為創建這“天下公之”的“山川之勝”和對華夏文化的繼承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清代名人王士禎評贊:“楚山水之勝首瀟湘,瀟湘之勝首浯溪”。
摩崖三絕
這裡有舉世罕見的“摩崖三絕”。唐大曆六年(771)摩刻在峿台崖壁的元結文、顏真卿書《大唐中興頌》,碑面高寬3.2米見方,直行,自左至右書刻,共21行,332字,字徑15厘米,因文奇、字奇、石奇,世稱“摩崖三絕”。從年代之古,碑面之大,文章之奇,書藝之妙以及現狀之完整諸方面綜合比較,堪稱全國現存“三絕碑”之冠而盛譽中外。這“三絕”:先說“文絕”,元結是唐代古文運動有力的先行者,又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中興功臣。《大唐中興頌》是元結一篇有代表性的、為人傳誦,又是本人最得意的作品。頌文“以史為鑑,端嚴正氣”。即以“安史之亂”為借鑑,痛玄宗重色昏庸,恨孽臣奸驕毒亂,贊肅宗盛德之興,喜群生萬福是膺,表元、顏忠肝義膽。可傳千古,可壽名山。正如一面歷史的鏡子,歷代都可借鑑。明代解縉題“中興頌”旁“石鏡”的詩說得好:“水洗浯溪鏡石台,漁舟花草映江開,不如元結中興頌,照見千秋事去來”。再說“字絕”,顏真卿是唐代第一流書法家,與詩聖杜甫、畫聖吳道子、文豪韓愈齊名。《大唐中興頌》是顏真卿63歲時所書,實為顏體最成熟,顏氏生平最得意的唯一巨幅傑作,堪稱顏氏翰墨之高峰。“字如其人”顏真卿以忠義大節極古今之“正”著於史冊。明陶晉儀評顏氏:“罵賊而死,惟其忠貫白日,故精神見於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誠然,顏書《大唐中興頌》,流動而又剛健的運筆,秀麗而又圓潤的點畫,落落大方而又平整堅實的結構,形成質樸雄強的氣勢,有如一曲剛勁有力的正氣之歌,顯示出作者“立朝正色,剛而有禮”的風度,實令人百看不厭,餘味無窮而又感慨萬千!唐以後歷代書家無不為之傾倒。宋黃庭堅詩:“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鬢成絲。”元郝經贊:“矧於超出二王筆,冠冕百代書家師。”明董其昌詩:“幾回吹律寒谷春,幾度看碑陳跡新。”清何紹基詩:“歸舟十次經浯溪,兩番手拓中興碑。”清葉觀國詩:“李唐碑板如雲垂,浯溪片石尤瑰奇,魯公遺墨此第一,評家自審非謬欺。”當今訪華歸去的日本友人山田女士也來信說:“特別是看了顏真卿寫的碑,我就是死了也不會忘記。”的確顏真卿的字是最具魔力的一絕。至於“石絕”,元結在頌文末尾稱:“湘江東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齊,可磨可鐫,刊此頌焉,何千萬年!”這高、大、陡、險的頑然巨石,正是摩崖刻石所在,不是很絕妙的么?
浯溪摩崖三絕《大唐中興頌》,確實舉世罕見,明代曹來旬評贊:“元頌雲煙靄,顏書金玉輝,山川無秀麗,天下看來稀。”清代楊翰刻在中興頌碑前的石柱楹聯稱:“地辟天開,其文獨立;山高水大,此石不磨!”清錢邦芑詩:“豐碑讀一過,百拜不能休。”
石刻書法
這裡是珍貴的書法石刻寶庫。現存摩崖石刻505方,其中唐代17、宋代116、元代5、明代84、清代92、民國9、時代不明的182方。最高的刻在30米懸崖峭壁上,字徑2.3米;最低的在溪畔崖腳,字徑1厘米。篆隸楷行草諸體皆全。其作者薈萃了唐以來的歷代名家。如唐代有“顏體”的創始人顏真卿;“二王體”有李諒、韋瓘;“褚體”有皇甫湜;篆書有季康的“玉箸篆”、袁滋的“鐘鼎篆”、瞿令問的“懸針篆”及李陽凍的《中堂銘》。宋代有“黃體”的創始人黃庭堅,還有陳從古、李若虛、邢恕;“米體”創始人米芾,還有張孝祥、吳潛、范成大;此外有“二王體”的秦少游、陳與義、汪藻,“歐體”的易祓,“魏碑”有鄒浩、曾煥,“八分體”有沈紳。元、明、清三代繼承各體的名家之作也不少。如明有董其昌、王錫爵、沈周、曹來旬、許岳;清有何紹基、錢灃、吳大澄、楊翰、阮元等各擅其美。真是“百代名臣金石寶;一溪明月水天秋。”
璀璨藝術
這裡是璀璨的文學藝術殿堂。浯溪碑林的詩詞作家歷代各有其代表,燦爛爭春。如唐有“開中唐面目”的“五言長城”劉長卿,古文運動家皇甫湜,神童詩人鄭谷,以及李諒、王邕等。宋有“江西詩派”之首領黃庭堅,“永嘉四靈”之首領徐照,“江湖派”之戴復古,“豪放派”詞人張孝祥、李清照,“婉約派”詞人秦少游,“田園詩派”范成大、楊萬里,理學家張拭、吳儆。其他如臧辛伯、吳潛、夏倪、邢恕、王安中、王炎、王叔瞻、趙汝鐺、楊冀等皆是名家。元代有楊維禎、郝徑、宋渤、姚芾。明有唐瑤、茅瑞徵、解縉、王昌及晚明愛國詩人顧炎武、王夫之、張同敞及沈周、周用、楊廉、顧璘等。清代有“神韻派”創始人王士禎,“浙派”的湯古曾、曹貞吉、蔣景祁,“摹古派”的許虬,“明詩派”的胡天游,“宋詩派”的阮元、程恩澤,“性靈派”的袁枚,“格調派”的朱琦,“太白派”的張九鉞等等。可謂詩派如雲,大將如林。他們有的一人多碑,有的一碑多人,有的留有詩文但未刻石,有的刻石之碑被鏟,被搬走或文字剝落難辨。已經收回了流散在民間的乾隆皇帝弘曆南巡時留下的《聽雪閣》詩碑一塊。碑林現存完好,能辨認的石刻中有詩詞218首,銘10篇,賦記16篇,聯語6幅,榜書38方,路標5方,題名104方。遍崖密布,琳琅滿目,真是“萬石戴題平琬琰;一碑稱絕合元、顏”。舉目情難抑,凝神興更狂,瀟湘文化燦,此地閃金光。
迷人勝跡
鏡石含暉
這裡有迷人的奇異勝跡。如“中興頌”左側的“鏡石含暉”,是元結安裝的石頭鏡子,高0.46米,寬0.8米,烏黑而光滑,抹之以水,能照人面、照人心,還能照見唐宮肝膽。明代尚書楊廉詩:“此石曾將獻鳳池,賜還仍對次山碑;分明照見唐家事,不向旁人說是非。”清湯鍔詩:“一檻凌空架石台,千年神物壯溪隈。遊人莫作渾然看,也向唐宮照膽來。”清袁枚詩:“浯溪鏡石光可愛,立向荒山照世界,照盡東西南北人,鏡里依舊無人在。五十年前臨汝郎,白頭再照心悲傷,恰有一言向鏡訴,照儂肝膽還如故。”還有清代越南使者《鏡石詩刻》4方,如鄭懷德詩:“地毓浯溪秀,山開鏡石名,莫教塵蘚污,留照往來情。”都體現了深刻的國際意義。
鎮妖符
在鏡石頂上高崖刻的直徑2.7米,深17厘米的“鎮妖夬符“,是宋代都官員外郎柳應辰的“心記符”,又叫“柳押符”。原是《易經》64卦的“夬”卦,有“決裂”即以剛決柔,以正壓邪之意。傳說甲寅歲柳應辰泊舟浯溪,夜有妖登舟作孽,柳急書“夬”符於魔掌,頓時電閃雷鳴,妖不見了。次早“夬”符出現在崖壁,柳公便刻石以鎮之,還附詩曰:“浯溪石在大江邊,心記閒將此處鐫,向後有人來屈指,四千六百甲寅年。”預告此符能萬古長存。從此浯溪妖魔絕跡,遊人覽勝平安無事。
呂仙壽屏
鑲嵌在“鎮妖符”左側崖壁的“呂仙壽屏”,高160厘米,寬72厘米。是呂洞賓書刻的篆書異體“壽”字碑,它包含著日、月、星,天、地、人,金、木、水、火、土,陰、陽兩儀,永、世、公、侯,福、祿、壽三星拱照等6句話20多個字,給予人們美好的祝願。還有“右堂區”有一長1.5米、寬0.7米、厚0.3米的船形巨石,可以敲出金屬般響聲,叫“石韻金音”。相傳元結曾在此自吟《清廉美曲》,宣揚“全德”、“全行”,堅持“忠、直、方、正”,反對為“求權”、“求貴”而“曲、圓、奸、媚”。引來百鳥鳴琴,百花笑顏,松聲和韻,浪聲拍板,韓湘子也來吹笛伴奏。
窊尊夜月
還有更神奇的美麗傳說“窊尊夜月”的故事;元結在峿台石巔鑿一“可容斗酒”的窊尊,每逢晴夜,常與好友顏真卿等人,圍坐暢飲、賦詩、賞月。但酒不能繼,山神便引湘水入尊變成醇漿,使“窊尊無底不愁空”。後有酒妖盜尊,呂仙為之劈妖。如今窊尊石上還留有呂仙劍劃,酒妖的足跡和臀部、睪丸印痕,自然天成,活龍活現。往往引人捧腹大笑之後又轉入沉思:這忠、直、方、正的元結和忠義大節的顏真卿,有山神為之供酒,又有呂仙為之劈妖,千多年來還留下如此美談,難能可貴!
紀念陶鑄同志
這裡增建了陶鑄同志的銅像和紀念館。1988年1月,碑林東側增建了出生於祁陽而又一向關心浯溪碑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陶鑄同志的銅像和陶鑄革命事跡陳列館,增刻了陶鑄《東風詩》碑,更使碑林勝境充溢了我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與光輝的革命傳統相融合的博大精神。浯溪人文景觀的思想精華就體現在元結的“忠、直、方、正”,顏真卿的“忠義大節”和陶鑄的“心底無私”。要做到“忠、直、方、正”、“忠義大節”,必先要“心底無私”;只有“心底無私”,才能“忠、直、方、正”、“忠義大節”。這“心底無私”、“忠、直、方、正”、“忠義大節”12個字,展示了我偉大中華民族古今人文精神的極至,它使浯溪優美的自然景觀在文化品位上獲得高度的升華。
地位
浯溪摩崖石刻是國務院1988年第三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她的社會地位和作用無可置疑。
浯溪摩崖石刻,陶鑄同志塑像及生平事跡陳列館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