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紅軍三年游擊戰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在浙江省南部地區同國民黨軍進行的三年游擊作戰。

事件信息

中文名稱: 浙南紅軍三年游擊戰

發生時間: 1935年3~1937年9月

發生地點: 浙江省南部地區

事件介紹

1935年1月,紅軍第十軍團在江西省德興縣港頭村被國民黨軍截為兩段,先頭部隊1100餘人突破國民黨軍封鎖線進至閩浙贛蘇區。2月,組成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共500餘人,在師長粟裕、政治委員劉英率領下,在贛東北越過國民黨軍數道封鎖線,途經武夷山區,於3月到達閩浙邊境地區,開展游擊活動。4月28日,在慶元縣的齋郎一戰,擊潰浙、閩國民黨軍各1個保全團,取得了行動的主動權。之後,一部留洞宮山和龍泉河以南地區,主力挺進到處州(即麗水)、金華、衢州之間和浙贛鐵路(今杭州-株洲)沿線以南地區,採取分兵發動民眾,集中兵力消滅敵人的方針,開展游擊戰。至9月,在龍泉、遂昌、松陽和福建省浦城等地建立了縱橫100餘公里的浙西南遊擊根據地,挺進師和游擊隊發展到2000餘人。是月,國民黨軍7個師和4個保全團共7萬人對游擊根據地進行包圍“清剿”,在反“清剿”鬥爭中,挺進師和游擊隊損失嚴重,游擊根據地被國民黨軍占領,跳出包圍圈的部隊300餘人,一部向浙東遊擊,大部轉戰於閩浙邊。

事件發展

1936年6月,兩廣事變發生後,挺進師乘國民黨軍他調之機,廣泛出擊。至年底,恢復了浙西南遊擊根據地,並開闢了浙南(甌江以南和福建省福鼎縣地區)、浙東南(包括大盤山一帶)游擊根據地,游擊區擴展到溫州、台州、處州、金華、衡州、紹興等30餘縣,挺進師又發展到2000餘人,游擊隊和民眾武裝達數千人。1937年1月,國民黨軍集中6個師、2個獨立旅和4省保全團隊共10餘萬兵力,採用“大拉網”戰術,由北向南、自西而東對游擊區再次“清剿”。挺進師為避敵鋒芒,一部以武工隊形式就地堅持鬥爭,大部轉到國民黨軍側後分散游擊,並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事件結果

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閩浙軍區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同國民黨地方當局談判,於9月達成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協定。隨後,紅軍和游擊隊共500餘人在平陽縣北港地區集中,於1938年4月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第三營,奔趕抗日前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