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功能恢復

流域功能恢復就是通過一定的科學措施來保護流域資源,以恢復原有功能狀態。

簡介

在某些地方,比如海河,高原濕地等通過一定的措施,來保護流域內生態的恢復。

措施

海河生態恢復的措施

海河流域生態環境恢復的總體目標為:在南水北調工程實施的條件下,通過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工程措施,到2030年,將海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水平。
河流生態修復的任務有3類:
(1)水文條件的改善;
(2)河流地貌特徵的改善;
(3)瀕危或特殊物種恢復。總的目的是改善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標誌是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提高[2]。

流域河道自然動態的恢復

河流恢復應逐漸地減少人類對河流的約束,引導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再生產力的逐步恢復[3],使人類對河流的約束最小化。海河流域河流上適合修建大壩等大型水利設施的地點已基本被占用,隨著人類認識的加深,有些學者認為大壩對河流完整性破壞帶來的危害遠超過大壩本身的價值。提出了河道自然動態恢復、實現自然生態功能的工作,協調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對於河流的自然動態的恢復的重點目標是:①河流的縱向連通性、水的垂直和側向交換;②塑造河渠動態的流量,保證河流最小需水量
海河河道自然動態恢復的具體措施是:
(1)在人類尚未施加約束工程的山區等河段,保持自然流形態,即使在山區土地緊張的情況下,也要保證河道生態用地,保持現有寬闊、蜿蜒的河道,不占用,不裁彎。
(2)利用現有可控的大壩設施調節模擬自然流水,形成河水流量的異質性動態變化。保證河道具有最低水流量基本不乾涸。保證河水流量波動,定時補充春旱需水,偶爾的洪水和乾旱也是必須的。
(3)在城區修建人工景觀河道時設計自然或半自然駁岸,河底自然通透,保證側向和垂直向水的連通性。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選擇拆除一些特定的大壩或砌岸,恢復水的縱向和橫向連通性,形成河道構型的複雜性。
(4)在流域尺度上,平原區大的窪地、沼澤要得到一定的恢復和保護,如白洋淀,作為河道的一段異質性區域,它具有維持調蓄水量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功能。

海河流域內生態的恢復

生態環境的恢復有4種模式可以選擇,即復原、修復、改善與再造,其特徵經整理,列於表2。
無論是復原或修復原有的生態系統,還是改善或再造新的生態環境,首先都必須充分考慮到海河流域氣候環境波動起伏大、易大旱大澇的基本特點,將保障生態系統的安全作為基本的前提。海河流域中的生態系統是依賴水利系統維護的自然與人工的混合系統。系統安全性的保障,需要從兩方面考慮:
(1)增強對生態環境的調控能力,將環境要素的變化控制在生態系統可承受的限度之內;
(2)對生態系統進行調整,增強系統自身對環境變化的承受能力與自調節能力。
1推行泛濫允許型的治水模式
海河流域各條河流在山區具有遠近交替分布的特徵。對於局部暴雨形成的洪水,可以通過在平原上溝通河道問的橫向聯繫,利用河網使得洪水在平原上儘可能得以分散,增加回補地下水的機會。流域山區大量水庫的興建,使得平原地區洪水的壓力有所減輕。除了重點保護區的堤防之外,一般河段的堤防,不宜再繼續加高。適當允許洪水泛濫,並在面上考慮進一步的減災措施,以控制洪水的淹沒範圍、最大淹沒深度與淹沒持續時問等,既可將災害損失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之內,又能使地下水得到較多的同補,還可以產生滯水沖淤、沖污、洗鹼、淋鹽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綜合效益。
2在蓄滯洪區部分恢復濕地
海河流域中下游平原一些蓄滯洪區,過去都是湖泊窪淀,具有調蓄洪水的功能。現在濕地大量消失,被改造成良田。隨著經濟的發展,今後分洪阻力與分洪風險增大,一旦分洪運用,國家補償的負擔很重。如果在蓄滯洪區中恢復部分濕地,不僅可以降低分洪阻力,減少分洪損失,減輕國家的補償負擔,而且有利於生態環境的恢復。通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進,在蓄滯洪區中合理規劃、建設以水庫、葦地、水田、魚塘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濕地,增設水的內循環系統,使水庫存水在水庫與葦地間往返流動,死水變活,改進水質,再供給水田與魚塘,蓄滯洪區將不僅能夠維持調蓄超標準洪水的機能,而且能夠在平時增強抵禦旱災的能力,發揮改善、恢復生態環境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