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馬英九](/img/9/0ad/nBnauM3XyQDN3gDM2YDMwUDN4MTM3YDN1MjMxADMwAzMxAzL2A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活路外交”是要擺脫過去的困境,基本理念就是“希望為中華民國的外交尋找一個出路”;其精神與過去國民黨所推動的“務實外交”前後一貫,都是以務實主義為原則。它的總體目標是“鞏固邦誼、擴大友誼、參與國際、維護尊嚴”;基本構想是在兩岸關係正面發展的前提下,兩岸在國際社會找出一個雙方可以互動、對話、共生共榮的模式。
馬英九多次說明“活路外交”理念,強調兩岸互相不挖對方的邦交國,但是全力鞏固自己的邦交國。希望兩岸和解與和平的訴求擴展到國際領域。和平與和解就是各自維持邦交國,不要惡性競爭。改善兩岸關係,同時增進台美關係。
產生
背景
首先陳水扁的“烽火外交”嚴重挫傷了台灣的國際形象,削弱了“台美互信”。陳水扁衝撞式的“外交”作法不符合美國維持台海地區和平的戰略利益。針對陳水扁不斷製造事端,儼然成為海峽兩岸乃至亞太地區的“麻煩製造者”,美國曾重話稱“台灣不是主權獨立國家”,“台灣是美中關係的地雷”,“台美互信”嚴重受損。馬英九認為,“烽火外交”嚴重背離台灣利益,“活路外交”才有助於重建“台美互信”,提升台灣的國際形象。
其次島內民眾對“金援外交”日益反感。以金援開拓和鞏固“邦交”是陳水扁執政八年開展對外工作的重要手法,其弊端逐漸顯露,不少所謂“邦交國”對台灣予取予求,在兩岸之間玩弄兩面手法撈取高額利益,民進黨高層圍繞“金援外交”的弊案也層出不窮。此外,“金援外交”的實施效果並不理想,“邦交國”數量不增反減。在島內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民眾更不願馬英九當局花費巨資繼續推動“金援外交”。
馬英九上任後,大陸再次表示願雙方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通過兩岸協商解決問題,並在實踐中處理台灣國際空間問題時釋出善意。馬英九充分體認到解決台灣“外交”困境離不開兩岸關係,“台灣外交政策的上位是大陸政策”,聲稱“未來將與大陸就台灣國際空間與兩岸和平協定進行協商”。
提出
馬英九最早提出“活路外交”是在2006年3月。出任國民黨主席後首次訪美,應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邀請發表演說時,馬首次提出兩岸要建立國際參與的“暫行架構”,期待兩岸透過新模式,讓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更為多元。所謂“暫行架構”,來自於拉丁文的ModusVivendi,原義是“存活下去之道”,也可譯為“活路模式”。2007年11月,馬作為國民黨2008年台灣地區領導人參選者,在其公布的“外交政策”白皮書中正式提出“活路外交”(Flexblediplomacy),主張採取尊嚴、務實、靈活的“活路外交”,為“中華民國”在國際間尋找新的出路;聲稱“活路模式”是從共同利益出發,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在“互不否認”的情況下,與對岸展開務實協商,尋求彼此可以雙贏的平衡點;“活路釙交”的原則是“維護主權、經濟實力、彈性務實、平等尊嚴”。
2008年5月,馬英九上台後,利用視察台當局涉外部門之機,進一步全面闡述其“活路外交”的理念與策略。
基本內容
![“活路外交”是馬政府發展對外關係的新思維和新政策](/img/3/4b1/nBnauM3XzAjMzEzMzEjMwUDN4MTM3YDN1MjMxADMwAzMxAzLxI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二是認為台“外交”問題無法脫離兩岸關係,兩岸應就台灣國際活動空間問題展開談判,台灣對參加國際組織採取“彈性、務實”的策略,不反對“邦交國”與大陸發展關係。
三是優先發展對美關係。對美關係是馬英九當局發展對外關係的重中之重,台希望雙方能發展成“沒有意外的關係”。為修補和增進“台美互信”,馬英九多次向美方強調,台當局不會片面改變海峽兩岸的現狀,支持“美日安保條約”,將展現自我防衛決心,合理地向美採購武器。
四是將台灣由“麻煩製造者”塑造成“負責任的利害攸關方”,進而穩定兩岸關係,擴展與“邦交國”關係,增進與“非邦交國”間的互信,用馬英九的話說即實質上是“為中華民國的外交尋找出路”。
成效
在馬英九“活路外交”的帶領下,以兩岸和解為出發點,堅持“九二共識”,在國際社會塑造了一個和平的形象,形成台灣、大陸與國際社會三贏的局面,台灣的國際空間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在國際社會扮演了“和平締造者”的角色。
一是對外實質關係呈現快速發展勢頭。馬英九上台後,充分利用兩岸關係改善發展的有利環境,大力發展對外實質關係,與美、日、歐等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實質關係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台美關係方面,獲得美國的信任與支持,雙方實質關係穩步推進。馬英九上台後即修復台美互信,明確表示“改善台美互信是首要目標”。為此,反覆向美表白其“不統、不獨、不武”的立場,舉凡兩岸政策重大決策事先向美通報溝通,堅持“台美關係無意外”,表達強烈對美軍購意願等。馬當局的這些努力得到美方肯定.美國不僅公開表示現階段美台關係“處於最好時期”,而且給台多方面的支持,包括提升官方互動和接觸層級,2011年美國能源部副部長波內曼訪台,是2000年以來美國訪台的最高層官員;給予馬相當寬鬆“過境”待遇,允許台灣向海地運送救災物資的軍機在美國本土落地加油;日本“3.11”大地震後美國甚至將台灣作為撤僑點等。尤其是,作為美國干涉中國內政,推行其“以台制華”戰略重要一環的對台軍售,並沒有因馬上台後兩岸關係大幅改善而停止或有所減少,反而美台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出了另一種互動與默契。美國政府在2012年1月台灣選舉前展現一系列動作,包括允許台高層官員連續訪美、宣布將台列入免簽證計畫名單等,更被視為是對馬連任的支持。
台日關係方面,馬英九上台後,提出建立“台日特殊夥伴關係”,一方面加強對日溝通,逐步化解日方最初對其“親中反日”的疑慮;另一方面以經貿、文化、人員往來為重點,推進台日實質關係,包括在日本北海道增設新辦事機構,在東京成立“台北文化中心”,簽訂台日青少年打工度期協定,恢復台北松山與日本羽田機場斷航31年的航線等,尤其是2011年9月台日簽署有關投資自由化、促進及保護合作協定,被認為是台日實質關係的重大進展。
台歐關係方面,在兩岸關係改善、台海局勢趨穩的大環境下,馬英九當局深化台歐關係的努力得到了歐盟的積極回應,台歐關係日趨密切。台與歐盟以及英國、法國、德國、匈牙利、義大利等國家簽署了“避免所得稅雙重課稅及防杜逃稅協定”、“關務合作”、“航權協定”等多項協定,對促進台歐經貿往來起到推動作用。歐盟及申根國家相繼給予台灣免簽證待遇,使台在歐洲獲得免簽證的國家和地區近40個。
其他方面的重要進展還有,先後有73個國家和地區給予了台灣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待遇,使台灣獲得免簽證或落地簽的國家和地區目前達到127個;台灣與新加坡已就“台新經濟夥伴協定(ASTEP)”進行談判,並與紐西蘭共同宣布將展開洽簽“經濟合作協定(ECA)”的可行性研究,與菲律賓宣布啟動簽署“經濟夥伴協定”可行性研究,以及分別與印度、印度尼西亞展開經濟合作協定的可行性研究。
二是在參與國際多邊組織及其活動方面獲得突破性進展。連年成為兩岸攻防的台灣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人選問題得到圓滿解決,從2008年起,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連續4年出席會議。從2009年起,台灣得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台灣衛生部門負責人獲得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陳馮富珍邀請,以“中華台北”名義,作為觀察員參加WHA;台灣還順利成為國際貿易資訊暨合作機構(AITTC)的贊助會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政府採購協定(GPA)”,參與南太平洋公海漁業資源養護與管理公約,台民航部門則成為民用飛航服務組織(CANSO)會員等。
三是既有“邦交國”得以維繫。維持最低限度的“邦交國”是馬英九當局對外施政的基本內容,但馬上台時,既有“邦交國”中半數左右的國家存在著有意棄台的情況。在大陸方面的充分善意下,馬當局在停止“金錢外交”、“支票外交”的情況下,仍穩住了既有“邦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