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
務實主義一詞在英文寫作“pragmatism”,美國務實主義(pragmatism)哲學大師威廉·詹姆斯將其解釋為“務實主義不過是對一種老的思想方法加上一個新名詞而已”。
冷戰時期聯邦德國對第三世界務實主義的經濟援助政策,英文寫作 “The Policy of Economy and Aid of Germany for Third World in Cold War Period ”。
此後德國務實主義精神得到西方大多數國家的認可,務實主義(pragmatism)在21世紀初開始成為西方對華政策的共識。
中國
所謂“摸著石頭過河”的務實主義,就是要看清楚現實條件,把握好機遇,克服困難,找到有效的措施解決問題。當前進之後,又遇到新問題,就再根據當時的條件提出新的解決方案,逐步走向成功。中國的經濟變革採取的是這種非常務實、實事求是的方式,當前應對通脹依然需要採取這種非常務實、實事求是的方式。
發展簡史
1980年12月16日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陳雲發表了《經濟形勢與經驗教訓》的重要講話。在這次講話中,陳雲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角度,論述了改革開放應採取的原則和方法,他指出:“我們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穩。因為我們的改革,問題複雜,不能要求過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論研究、經濟統計和經濟預測,更重要的還是要從試點著手,隨時總結經驗,也就是要‘摸著石頭過河’。開始時步子要小,緩緩而行。”(《陳雲文選》第3卷第279頁)。
鄧小平同志對陳雲提出的“摸著石頭過河”方法是完全贊同的。在鄧小平看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既不可能在馬列主義本本上找到現成答案,也沒有任何現成的實踐經驗可以照搬照抄,所以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出:“我們現在做的事都是一個試驗,對我們來說,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進”(《鄧小平文選》第3卷174頁)。
2008年作為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的中國學者林毅夫曾經說過,就中國經驗來講,中國最值得推廣和借鑑的就是“務實主義”,也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中國通過一種漸進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一個完善的、現代的市場經濟。轉型經濟體的目標是明確的,就是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怎樣過渡到目標,中國的漸進式改革是重要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