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波德企鵝

漢波德企鵝

漢波德企鵝(學名:Spheniscus humboldti),又名洪氏環企鵝、洪堡企鵝,漢波德企鵝的名字來自於第一個介紹此物種給西方學界的德國自然科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漢波德企鵝是中型的企鵝,主要分布於南美洲,在秘魯和智利沿岸繁殖。保護現狀為易危,主要由於過度捕漁導致族群數量下降。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漢波德企鵝 漢波德企鵝
成鳥65-70厘米高,鰭狀肢長約17厘米,體重約4公斤。壽命20年。

頭部呈黑色,有一條白色寬頻從眼後過耳朵一直延伸至下頜附近;下頜基部有一個肉粉紅色條紋延伸至眼睛;背部、尾巴、腳和蹼均為黑色;有的背部帶有白色斑點。有一道寬頻環繞胸前如圍著一條黑色的“圍巾”。

前肢為鰭腳,適於划水。具鱗片狀羽毛,羽軸寬而短,羽片狹窄而密集,均勻分布於體表。骨骼沉重而不充氣,胸骨具有發達的龍骨突起,內含有多脂肪的骨髓。尾羽短。跗跖短,並移至軀體後方。跗間具蹼。上嘴的角質部由3個角質片組成。舌表面布滿釘狀乳頭,適於取食甲殼類、烏賊和魚類等。

叫聲喧鬧似驢叫,易被誤認為是斑嘴環企鵝

生長習性

洪氏環企鵝洪氏環企鵝
生性

與世界上大多數企鵝相比,漢波德企鵝更喜歡生活在較溫暖的地區,為了適應溫暖的氣候,它們的羽毛變得特別短小。游泳時速可達到60公里。在晚上,它們會連續不斷地呼叫,叫聲喧鬧似驢。是群居性的鳥類,非常羞怯,休息時會把頭藏在鰭腳下面。

洪氏環企鵝在一天之內會脫落身體上所有的羽毛,除了頭部的羽毛。這需要幾個星期的時間生長出新羽毛,為此漢波德企鵝每年在褪毛期會有大概3個星期的時間遠離其他的企鵝同伴,自己躲避起來直至新羽毛長出來。

食性

在寒冷但魚類豐富的秘魯寒流中取食鯷和沙丁魚,偶爾捕食生活在淺攤的魚類和烏賊,會成群潛入水中,將魚驅趕在一起捕食。企鵝每天平均能吃0.75公斤食物,主要是南極磷蝦。 

繁殖

繁殖地位於南美洲西岸秘魯和智利的島嶼上,其範圍限制在洪堡寒流(Humboldt Cold)流經的沿岸,繁殖成功與否與魚的季節性供應關係密切。生殖季節可持續一年,在坑、縫隙和沙坑中築巢,每年3月和10月產卵兩次,每次產2至3枚卵,卵一般長7.5厘米,重達132克,相當於普通雞蛋(50克左右)的3倍。

“一夫一妻”制,夫妻輪流孵卵。60天后小企鵝破殼而出。

生態分布

漢波德企鵝 分布圖 漢波德企鵝 分布圖

分布在智利、秘魯一帶的南美洲西海岸,繁殖地大部分分布在洪堡沿岸的小島上。

漢波德企鵝是唯一曾在北半球發現的企鵝 (北半球沒有企鵝自然分布);2002年夏天,阿拉斯加漁民在阿拉斯加沿海捕獲一隻漢波德企鵝,距離其原棲地至少有 11 000 公里遠。由於阿拉斯加當地並沒有任何動物園飼養漢波德企鵝,生物學家認為該企鵝可能原來是智利或秘魯漁民的寵物,在該漁船在阿拉斯加捕魚時逃逸。 

保護級別

 瀕危野生動物植物種國際貿易保護公約(CITES)附錄一物種。

擴展閱讀

企鵝一直被視為南極的象徵,其實只有帝企鵝及阿德利企鵝完全生活在南極。現存的企鵝約有20種,大部分生活在溫帶,環企鵝屬的漢波德企鵝、麥哲倫企鵝與黑腳企鵝則分布亞熱帶、熱帶地區,加拉帕戈斯企鵝更是生活在赤道附近。 企鵝一直被視為南極的象徵,其實只有帝企鵝及阿德利企鵝完全生活在南極。現存的企鵝約有20種,大部分生活在溫帶,環企鵝屬的漢波德企鵝、麥哲倫企鵝黑腳企鵝則分布亞熱帶、熱帶地區,加拉帕戈斯企鵝更是生活在赤道附近。

 2012年11月,英國利物浦某商場為吸引顧客,請來5隻小企鵝助陣,讓它們在溜冰場上表演。動物保護團體認為,主辦單位事先並未了解企鵝品種、棲息地與特性,將耐熱怕冷的漢波德企鵝放在冰上表演,這不僅違反了企鵝的習性,還讓企鵝受到了驚嚇,此種行為非常不尊重動物。

鳥綱企鵝目所有種類

企鵝(學名:Spheniscidae) 是一種不會飛行的鳥類,屬於企鵝目,企鵝科。主要生活在地球的南半球,目前已知全世界的企鵝共有十七種或十八種,其中四種生活在熱帶赤道,分別是漢波德企鵝、麥哲倫企鵝、黑腳企鵝、加拉帕戈斯企鵝,皆屬於環企鵝屬;完全生活在極地的只有皇帝企鵝及阿德利企鵝兩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