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志和

洪志和

洪志和是下崗殘疾人中的強者。她雖然走上了成功富裕之路,但她心裡想的更多的是其他殘疾和下崗工人。

基本信息

簡介

洪志和 洪志和

心繫殘疾人和下崗工人

洪志和是下崗殘疾人中的強者。她雖然走上了成功富裕之路,但她心裡想的更多的是其他殘疾和下崗工人。

縉雲縣刃具有限公司有一條招工規定:同等條件下,殘疾、下崗工人優先。殘疾人朱小興、黃許清、李炳見被招進廠時,由於家庭貧困,連棉被都沒有,洪志和一一為他們購置,洪志和還花費近4000元的學費派人到杭州學習手語。為了便於與聾啞人溝通,洪志和也忙裡偷閒學習“手語”。職工詹建芬脊柱傷殘,走路靠雙手甩擺保持平衡,站立就要跌倒。洪志和指定車間專人給她送產品工件,安排她搞工具機衛生。為照顧詹建芬生活,洪志和還讓詹建芬拉黃包車的丈夫進廠當磨工。洪志和還與丈夫呂茂軍重新設計、改造了10多台磨床,使重殘疾人能坐著輪椅操作。來自江西省德興市的候明德年少時父母就離異,因患小兒麻痹症留下了左手肌肉嚴重萎縮、乾瘦如柴、軟綿無力之症。候明德在江西找工作沒著落,後經人介紹來到洪志和家,洪志和接收了候明德。可他的左手已完全喪失勞動力,其他崗位又都已安排人了,怎么辦?洪志和一夜難眠。第二天,洪志和想了一個辦法:將帶鋸床“雙手夾”改為“自動夾”。這樣,就可以一隻手操作,候明德因此成了下料車間操作工。

洪志和企業生產的產品成本昂貴,精密度要求高。培養一名熟練操作工原料損耗達5000—6000元。企業學徒期通常為3個月,職工在學徒期不能為企業創利,還要損耗原料。洪志和招收的殘疾人文化低,文盲多。他們學技術,與健全人相比更困難。要把他們培養成熟練操作工、技術能手,意味著得花更多的心血、更大的本錢。

然而,洪志和為了殘疾人,寧願多付出。她的企業里有一條別的企業不多見的報酬規則:學徒期300元/月,不分期限,學會為止,學徒期滿後實行按件計酬。有的殘疾人學徒期長達6—12個月,洪志和也不嫌棄。

洪志和還為殘疾人建起無障礙設施,員工的宿舍、食堂、廁所及所有通行道均安裝了扶手。她免費為殘疾人提供牙刷、香皂等日常生活用品。她建起200多平方米的員工活動室,職工們可以在這裡打桌球、檯球、撲克,走象棋,看電視。公司成立了殘疾人體育隊、文藝隊,開展殘疾人文體活動。洪志和常與殘疾人一起,唱卡拉OK、演奏樂器。她通過多種辦法,豐富殘疾人的精神生活,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增加企業凝聚力。洪志和為殘疾職工長遠利益著想,還為他們實行了養老保險統籌。一些職工在感慨之餘,都說:“沒有洪志和,就沒有我的一家”

洪志和在公司里作出要求和規定,職工一律平等,不準叫綽號,要尊重、幫助殘疾人。洪志和同樣關心著社會上的殘疾人。幾年來,她已為全縣殘疾人事業捐款27000元。

洪志和不忘自己曾是下崗工人,心裡總是惦記著下崗工人。在她的企業里,殘疾職工占職工總數69%,下崗職工占24%。

愛心在於奉獻。掙脫厄運、走上富裕的洪志和翻身不忘本。如今,她帶領、幫助更多的殘疾人、下崗工人走上新征途。她的新追求是:依託科技進步,建設企業文化,開發超硬超薄合金刀片系列產品,擴建廠房100畝;到2005年,實現年產值超億元,創稅利1300萬元,再接納100多名殘疾人就業,力爭使縉雲縣刃具有限公司成為浙江省最大殘疾人民營企業和全國最大殘疾人民營企業之一。

貢獻

她憑著身殘志不殘的信念,從擺地攤賣零布頭起家,而今擁有了浙江志和工具有限公司,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成功後,她沒有忘記和自己一樣的殘疾人、下崗工人,心裡想的是那些處在困境中的人。在她的公司就有一條不成文的招工規定:同等條件下,殘疾人、下崗工人優先錄用。有一位殘疾姑娘一隻手僅存一根大拇指也來應聘,洪董看了她的殘疾程度後,很是為難,因為志和公司做工都是手工活,一時沒有適合她的崗位。然而,洪董還是留下了她,她說:“一個殘疾人出來找工作不容易,我不忍心拒絕,要千方百計找合適的工作安排給她。”現在,她的公司里有69%的職工是殘疾人,還有很多是下崗工人。

為了讓職工在公司里有家的感覺,洪志和視他們為兄弟姐妹,和他們生活在一起,給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與幫助。每逢節慶,她都會組織大家在一起過。公司職工有誰過生日、辦喜事,她都要在公司里作為“娘家人”為他們慶賀一番。有很多職工,因為自身殘疾,顯得很內向、不愛說話,洪志和就找他們談心、鼓勵他們,慢慢地有很多員工一碰到不開心的事就會找她傾訴。這位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董事長成了職工心中的“知心大姐”。

考慮到殘疾人行動不便,洪志和在公司的宿舍、食堂、廁所以及所有通道都安裝了“扶手”。她說:“我的辦公室在二樓,平時那些腿腳不方便的工人上來找我很不方便,有扶手,就很方便了,他們有什麼事,就可以隨時上來找我了。”

志和公司的殘疾職工,有很多在來公司之前幾乎是足不出戶的,他們都因自己的殘疾不敢面對社會。為了培養、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洪志和在節假日經常組織他們外出參加一些公共活動,如:旅遊、看演出等等。她還在公司建立了200多平方米的“職工活動室”,供大家打桌球、打檯球、下象棋、看電視,公司還成立了體育隊、文藝隊,經常組織開展文體活動。她在公司的會上說:“殘疾不是我們的錯,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生活,積極參與社會,做自強不息的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