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居

洞穴居

洞穴居是一種利用天然洞穴棲身的習俗。在崇山峻岭或群山連綿的地區,尤其是石灰岩分布豐富的山區,因自然原因形成的洞穴很多,原始人在狩獵、採集活動中,因偶然的原因發現洞穴的機會也是不少的。天然洞穴能避風擋雨,驅熱禦寒,甚至還可以成為原始人類防止猛獸傷害的避風港,故原始人利用天然洞穴作為最早的棲身地之一,實是一種最佳的選擇。

簡介

洞穴居是一種利用天然洞穴棲身的習俗。在崇山峻岭或群山連綿的地區,尤其是石灰岩分布豐富的山區,因自然原因形成的洞穴很多,原始人在狩獵、採集活動中,因偶然的原因發現洞穴的機會也是不少的。天然洞穴能避風擋雨,驅熱禦寒,甚至還可以成為原始人類防止猛獸傷害的避風港,故原始人利用天然洞穴作為最早的棲身地之一,實是一種最佳的選擇。
洞穴居僅限於對天然洞穴的直接利用,本身無需對洞穴進行人工改造,故洞穴居從居住形式和行為看,它僅表示居住的狀態和習俗,並不反映居住的建築技術或人為的居住條件改善。
易、繫辭下》說:“上古穴居而野處”。
《禮記、禮運》說:“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
這裡的穴居和營窟均是指洞穴,古史傳說的洞穴居已為大量的考古發掘資料所證實。據考古資料,洞穴居是中國舊石器時代十分流行的住居習俗。著名的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洞便是中國迄今所知最古老的洞穴居址之一,它說明中國的洞穴居習俗的發生歷史至少已有近一百萬年之久。從北京猿人生活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到北京山頂洞人生活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是中國洞穴居習俗盛行的時期。新石器時代之後,由於人類大多從山地轉移到河谷地帶進行定居的農耕生活,新的居住形式同時應運而生,故洞穴居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平原地區均已絕跡。但在一些仍然生活在山地的古人類中,仍然沿襲著這種原始的居住習俗,如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廣東、廣西、江西等地原始文化,均發現多處洞穴遺址。廣東曲江馬壩的一些洞穴遺址中,甚至還出土有幾何形印紋陶,表明洞穴居這種習俗在廣東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或青銅文化時代初期尚在流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