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穴居

地穴居或稱地窖居,因房子是以挖地成穴或成窖而名,這是人類住居文化中初具建築意義的最原始的民居建築物之一。

地穴居或稱地窖居,因房子是以挖地成穴或成窖而名,地穴居的房子整體均在地平線之下,這是人類住居文化中初具建築意義的最原始的民居建築物之一。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遺址曾發掘出許多灰坑,其中一類灰坑便是供當時人類棲身的居穴。這種灰坑,其口平面形狀有橢圓形和長方形兩種,口和底面的大小差不多,坑口外沿均有對稱的柱子(柱洞),坑底呈硬土面,口底之間有供上下的台階,坑內多見陶盂、陶支架、石磨盤、石磨棒等日用物品。這顯然是人類居住的房子。磁山文化地穴式房子的發現證例,說明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已發生並流行地穴或地窖居室的習俗。這種習俗,亦沿續到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仰韶文化中。陝西華縣泉護村、河南洛陽孫旗屯、偃師湯泉溝等仰韶文化遺址均先後發掘有地穴式房子。這種地穴式房子,一般較其它灰坑的占地面積要大。如陝西華縣泉護村的 H1075(灰坑用 H 為代號),口呈橢圓形,出入口朝南,穴底北低南高,底部草泥土面,穴室東壁下有一燒灶;泉護村 H1096,平面也呈橢圓形,東端有斜坡出入口,有五級台階沿北壁盤鏇而下,台階上有路土,穴底中央有略呈瓢形的燒灶,穴壁口部有柱洞痕跡,穴壁有土龕;偃師湯泉溝 H6 底部也有燒灶,坑底和坑壁均見柱子(洞);洛陽孫旗屯的地穴居室,則呈口小底大的袋狀,深度變淺,呈現出向半地穴式過渡的傾向。
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地穴居,其淵源當與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居有密切關係。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過著狩獵與採集的生活,活動的場所大多在山間叢林中,故天然的山洞自然成為他們棲身和抵禦外部侵害最好的處所。新石器時代而後,由於農業的發明,人們已從山間叢林轉移到瀕臨河湖的平原或谷地中生活,平原或谷地中一般找不到天然的洞穴,故只能因地制宜,利用製作的石器工具,仿照洞穴居的形式,在能進行農業生產和漁獵活動的場所中,掘地為穴,穴上鋪蓋草類植物以作頂蓋,既可以避風雨,也可以避野獸。以土為牆,掘洞而居,這顯然是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將洞穴的原理直接套用到平地生活的創造性發明,這種地穴居雖仍顯示出非常原始簡樸的特色,但卻標誌了人類新生活的開始和住居建築術的誕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