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廟村基本情況
草廟村歷史最遠可溯至上古“陸渾部落”,後羌人戰敗西遷,“陸渾戎”失散,村落便不復存在。到唐鼎盛時期,河南五道溝有大戶党姓人丁興旺,後到處遺留党姓墳冢。(現學校所處即為墳冢,留下大小石碑無數)至宋後,各地混戰、土匪占山為王,民不聊生,五道溝因地勢險惡漸雜草叢生,杳無人煙。自清初後有韓、王、張遷入,開荒種地,繁衍後代。1949年前,韓、王、張不足50戶,加上其他雜姓不超過70戶。 1997年,居民343戶,1321人,其中男689人,女632人。有韓姓16戶、王姓34戶、魏姓61戶、鄧姓26戶、韋姓26戶、張姓36戶、周姓16戶、田姓16戶、劉姓15戶、梁姓11戶、宋姓3戶、魯姓2戶、耿姓1戶、姬姓1戶、董姓10戶、于姓4戶、常姓1戶、尚姓3戶、司馬姓4戶、袁姓1戶、朱姓7戶、孟姓6戶、何姓4戶、吳姓2戶、湯姓2戶、唐姓3戶、申姓21戶、汪姓16戶、蘇姓2戶、范姓2戶,總計31姓。
草廟村名,由來已久,最可信的當是“劉秀修廟”。相傳,王莽攆劉秀路經此地,劉秀單槍匹馬進入五道溝,但見兩山對峙,山清水秀,泉水叮咚,鳥語花香。尤其是看到一山形似巨龍飲水,因留戀山水,放慢馬蹄,忽聽人嘶馬鳴,便慌不擇路,沿河澗小路而行,但見兩溝並出,不知行其左右,便打馬跑上一丘形小山。山上有一小廟,因年久失修,斷壁殘垣,神像裸露,雜草叢生,深可沒人。劉秀掩馬嘴,銜鈴環,登高處,藏於神像後。王莽不見劉秀蹤影,沿南路而行。後劉秀脫身,高呼“草廟救了我”。既而進東溝,翻倒回,一路東行。後劉秀登基重修此廟,重塑神像,此地便取名草廟至今。
草廟村地理環境
解放前五道溝河水常年不斷,出行可以坐船,溝內地主賣糧划船直達洛陽。老輩傳言:唐代武則天修洛陽宮,曾來五道溝選取木頭。古時曾有官道通木職街鄉,又因毛溝有產銀的官銀洞,現留有古道路遺址。58年大煉鋼鐵,村民上山砍取木材,曾有5人合抱的大樹。
居於村中最高山脈--丈道山,海波800米以上,山頂眺望可俯視嵩縣縣城,天氣晴好,可以看到陸渾水庫全貌,是嵩縣縣城附近最高的山脈。頂上殘有戰壕,是為國民黨13軍某部抗擊日軍所築,另有幾處不明顯遺蹟與石刻傳是唐代所留。
村中最底處韓灣組,海拔不足200米,是草廟村韓氏族祠,隨著地表植被的破壞,河灘抬高,韓灣正在逐漸上移。
全村總面積3.9平方公里,14個村民組,36個自然村,分布於兩溝一坡,兩溝即石門溝和五道溝,一坡即瓜坡。全村共640畝沙坡旱地,分嵌於溝岔兩邊山腰間,溝澗旱天斷流,雨季洪水滾滾注入伊河。
遊玩貼士:
沿草廟公路至五道溝溝門沙場,有一外伸石岩,人稱“香簍石”古時下有小廟,船家路過必拜之。入溝2-3里河內有水,生大蟹,長和草(河草,因其味美縣城酒店有人大量採購),河內有三座大石,呈鼎足狀,傳宋代兵營支鍋生火所用,有名“支鍋石”,至草廟村韓灣山壁上突出一塊巨石,呈鎖狀,便是“金駒傳說”所在,前行不足500米,右側山頂似有一偉人歇足,前行一村曰“石窯門”有歷史久遠石窯一窟,仰視可見一崖,風景秀麗,身側綠林,腳下小溪,時時清風撲面,上半山可見一回形石圈,有山羊與其中無人看管也不得出,對面山崖便是傳說中的“箭穿崖”。
鳳凰嶺下一側—石門溝,可追隨“王莽追劉秀”的歷史足跡,逛竹林,采山果,在油菜花中捉蝴蝶,欣賞“左青龍(山)右白虎(嶺)”,在一線天穿行,最後到水庫吃農家飯:紅薯檀葉玉米粥、各式時令山野菜;另一側直至毛溝、秋盤賞深山土色,可上“祖師頂”了解古代煉丹,可入老林“冰洞”(每年夏天6-7月,山洞中還結有大量冰塊)……
草廟村經濟與社會現狀
【經濟產業】:
建國前,窮山惡水。土地貧瘠,農業生產條件極差,全村耕地面積不足50畝,全村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沒有耕地,靠逃荒要飯給人做長工過活。建國後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一定的改善,通過互助組、初、高級社、人民公社,以及農業學大寨,大搞填溝改灘造田,興修水利,擴大灌溉面積。
1977年前,有土地面積690畝,糧食單產仍不足250公斤,1978年後,加大農業投資,購置噴灌機5部,修水渠5000餘米,河溝兩邊的100畝土地得到灌溉,糧食產量有一定提高。1990年後,又加大了農業投資,架設高壓線路1200餘米。2000年冬高壓整改,2001年低壓整改,添置小型潛水泵100餘個,架設排灌一座,基本解決了人畜用水難問題。使200餘畝土地旱澇保收,糧食產量也有原來得3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
1999年以來,農民經濟意識增強,又把視線從單一的糧食作物轉向經濟作物。開始種植蔬菜、花卉等良種外繁,現已初舉規模,中藥材種植也大面積發展。加上勞務輸出的補充,由1997年前的人均收入不足400元,提高到人均收入940元。
草廟村林果業發展始與1961年,全村人民在石門溝坡地改造一果園,嫁接栽植蘋果、梨500餘畝,因管理不善而失敗,後根據本地具體情況改種油桐,先後數年累計種植油桐3000餘畝,年產油桐50000畝,現有山坡基本上全是油桐,春暖花開季節,滿山遍野一片潔白。
【社會事業】:
解放前後,草廟文化教育極為落後,識字者極少,1951年成立村小,1958年辦起初級中學,累計在校學習者200餘名。隨著時代的進步,地理條件的變化,曾三遷校址,到1965--1979年改為鄉辦中學,曾一度發展為草廟高中,為整個五道溝三村(草廟村、秋盤村、毛溝村)二嶺(高梁、鄧嶺)培養了大批人才,現任村兩委幹部、教師皆出自這所學校。
1975年前,草廟村沒有一個大中專畢業生。1980年教師隊伍的更新,教育體制的改革,草廟高中隨之改為草廟聯中,後20年間,先後培養20多名優秀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1992年合點並校,取消了草廟中學。1996年後在各方仁人志士的幫助下草廟國小在原中學舊址上建起一棟3層教學樓、兩層教師辦公樓,建築面積893平方米的現代化校舍,共造價38.74萬元,並爭取“世行貸款”三萬元,全部購置教學儀器,併購置圖書4000餘冊。
2004年在團中央駐村工作隊----河南電力集團公司的幫助下,先後建設兩層學生宿舍樓、圖書樓、停車棚,收受捐贈圖書4000餘冊,各類教學儀器、用品,電視,電腦,目前學校圖書室、儀器室、實驗室以及各種電教設備齊全,已成為嵩縣山村教育的一顆明珠。
草廟一直是五道溝的經濟、文化中心。建國初期,草廟村組建了一個醫療室,從外地聘請數名醫生,1968年合作醫療時期,已有本村醫生兩名。現在已發展為一所4室,鄉村人畜醫生7名,基本上解決了人畜就醫問題。70年開始計畫生育工作,1984年辦起計畫生育學校,全村計生合格率達100%,人口增長率控在7‰以內。
五道溝人,祖祖輩輩肩挑背扛,進一次縣城要過一道溝,翻一架山。1974-1975年草廟人民苦幹兩年,修通盤山公路8公里,1995年又沿河道開山壘築,付出多人生命,在半山腰開通公路10餘公里,實現全村組組通簡易公路,交通條件大為改觀。
2005年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支持下,重新修葺沿河公路,並實施全面硬化,現硬化公路10餘公里。
【人民生活】:
1978年草廟村人均收入71元, 1985年人均收入125元,1990年人均收入達到545元,1997年人均收880元,2003年人均收1056元。
目前草廟村居民實現戶戶擁有電視機,看上了閉路電視,全村多數家庭安裝固定電話、擁有行動電話。村委、學校、雞場均安裝了寬頻,全村電腦20餘台。移動、聯通在村至高處建設信號發射塔。
多數家庭擁有機車,農用車,工程建築車等。
草廟村基層組織建設
1947年草廟解放,成立村公所。周旺、任棟疆分別任村長;1949年5月成立農會至54年,韓興民任農會主席,期間鄉公所委派李長法、史九六兩名同志到草廟開展發展黨員工作,先後有韓興民、苗潤生、劉元、孟廣義、魏花園、魏平娃等參加黨組織。1954年轉初級社,草廟分3個社,分別有劉元、魏平娃、魏花園擔任社長。55年轉高級社,社長魏平娃,1956年成立草廟黨支部,第一任支部書記魏花園。1957年轉小鄉,鄉長周奎,1958年轉大營,營長宋富升。1958年7月轉食堂,1951年散食堂後改稱生產大隊,支部書記仍有魏花園擔任。大隊長魏平娃; 1964年“四清”開始,支部書記有孟廣義擔任,大隊長魏濤;1965年朱福濤擔任支部書記,大隊長仍有魏濤擔任;1966年支部書記劉來有,大隊長魏濤;1967年十年動亂開始,成立革委會,革委會主任牛跟法;1968-1969年革委會,主任有朱福濤擔任;1970年恢復黨支部,朱福濤任支部書記至1979年;1979年冬至1981年,支部書記魏濤,大隊長孟光仁;1982--1983年支部書記孟光仁,大隊長魏濤;1984--1985年劉生娃任支部書記,大隊改為管理委員會,主任魯有順;19 85--1986年支部書記魏社娃,主任(已更名村委會)唐明學;1986年整黨後王彬任支部書記,村主任唐明學;1989年(期間周有任主任5個月),1989--1992年朱福濤任支部書記,王彬、周金生、魏書見分別任主任至1992年;1992年冬唐明學任支部書記,周金生任村主任至1994年春;1994年春至1995年夏王彬任支部書記,魏書見任主任;1995--1997年夏,魏書卿任支部書記,周金生任主任;1997年夏--1998年夏,唐明學任支部書記,主任仍有周金生任擔任;1998年夏--1998年冬書記苗秋喜,主任魯松法;1998年夏-1999年春書記韋世傑,主任空缺;1999年春至今書記唐明學,主任(前三年)孟照雲,後魏書卿至今。現有黨員40名,其中預備黨員兩名。村幹部6人,書記唐明學,副書記王彬,支部委員魏章懷,村主任魏書卿,村委委員魏書見,常偉霞。
現村委書記為唐明學,副書記王彬,村主任魏書卿,村委委員魏書見等。
草廟村民間傳說
草廟村的傳說草廟村名,由來已久。相傳,王莽攆劉秀路經此地,劉秀單槍匹馬進入五道溝,但見兩山對峙,山清水秀,泉水叮咚,鳥語花香。尤其是看到一山形似巨龍飲水,因留戀山水,放慢馬蹄。忽聽人嘶馬鳴,便慌不擇路,沿河澗小路而行,但見兩溝並出,不知行其左右,便打馬跑上一丘形小山。山上有一廟,因年久失修,斷壁殘垣,神像裸露,雜草叢生,深可沒人。劉秀掩馬嘴,銜鈴環,藏於神像後。王莽不見劉秀蹤影,沿南路而行。後劉秀脫身,高呼“草廟救了我”。既而進東溝,翻倒回,一路東行。後劉秀登基重修此廟,重塑神像,此地便取名草廟至今。
草廟村傳說---金馬躍澗
很久以前,有一人名叫韓富貴,從伊川縣白沙鄉遷居五道溝。他一擔兩筐,攜兒帶女進入五道溝。但見兩岸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進溝約五里,見一處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便割草造廬,開荒種地,繁衍後代。有一年夏,自家菜園結出一根黃瓜,長尺余,三棱,甚為奇怪。秋季發洪水,其他蔬菜概不倖存,只留黃瓜一根。有一智者見之,告訴韓富貴:“這根黃瓜,是一把打開對面石門的金鑰匙,但必須長夠100天。到時候我就來了。”韓富貴細心呵護這跟黃瓜。轉眼到了99天,他疑心智者要來,必定和他分東西,他提前摘下黃瓜,插入石孔,石門轟然有聲,列開一條縫,三尺左右。一道金光射出,定睛細看,亭台樓閣,金碧輝煌。內有一女正趕著一匹金馬,在碾金豆子。韓富貴拉人人不走,打馬馬不動。女子高喊:“鑰匙不熟,石門將閉。”韓富貴傖忙間抓了一把金豆,奪門而出,山門即合。當天夜裡,金光一閃,金馬躍出,竄之後山,眾人見之,全村圍捕,金馬飛奔,躥上章島山,沿嶺飛跑,不料前有斷岩,高數十丈,寬十丈余,金馬長嘶一聲,四踢騰空,飛過斷岩,金光四射,馬蹄踏入岩石半寸,至今尚存。此後金馬再無出現。後人將馬到過的地方取名“馬駒嶺”,金馬跑過的嶺取名“跑馬嶺”,金馬躍過之處取名“金馬躍澗“。
草廟村傳說---乾河缺鱉
相傳,當年王莽攆劉秀路經此地,行至草廟村王家村地界,人困馬乏,劉秀讓馬飲水,因馬太渴,戀水不前,劉秀牽馬不動,便自言自語道“你能把水喝乾。”話不當緊,水立馬斷流,魚蝦亂跳,蟹鱉亂爬,從此以後王家村真正成了乾河灘。與王家村相鄰的三個村:寨溝、石窯門、下溝或多或少都有水,唯獨王家村地界以內無水。村對面有一條溝有泉水,但只能流出溝,到河灘便沒了。難怪有人說:“王家村乾河缺鱉。”1965年,王家村組長帶領民眾搞了一冬一春,修了一條近 1000米的暗渠,解決了王家村的飲水問題。40年後的今天由於地殼變化,水位變低,暗渠成了乾渠,只有雨季暗渠才會有水。乾旱季節,十分缺水,雖然家家都有自來水管,但水是以“滴”來計算的。
王家村的人多么渴望劉秀能把水還會來呀。
草廟村傳說---壓虎岩與偉人像
相傳,上古時代五道溝草木繁盛,土地肥沃,丈道山下散落著幾戶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倒也平安。忽有一日,丈道山上出現一隻吊睛白額大虎,晝伏夜出傷害生靈,噘食牲畜,人們惶惶不安,攜家外逃。
卻說丈道山下有一戶人家,母子二人,母親已過古稀之年,其子名叫章環,二十有三,因家貧尚無娶妻。章環人高馬大,力大無比,單手能舉千斤石。章環看到老虎傷人,鄉親舉家外逃,便和老母親商議,要平虎患,為鄉親解憂,母親欣然應允。
第二天,章環手拿擔柴扁擔潛伏在箭穿崖頂。夜幕降臨,老虎終於出現,章環大吼一聲跳將出來撲向老虎,與老虎展開了搏鬥,一扁擔沒有打中老虎,老虎跳將起來,從天而降,章環丟下扁擔,雙手抓住老虎前爪滾到地上。從黃昏一直打到半夜,老虎漸漸失去了威風,章環翻身騎在老虎頭上,掄起鐵拳猛打,老虎七竅出血,章環也因體力過度,失去了知覺。
第二天清早,人們戰戰兢兢開門出來,抬頭看見山頂上一人騎在老虎頭上,當人們爬上山頂,發現章環和老虎已經變成了一塊巨大的山岩,人們便把這塊山岩取名壓虎岩。
在一定的角度觀看壓虎岩,虎頭上的人頭酷似偉人頭像,眼鼻口以及頭髮清楚可見,因此人們又把它叫做偉人像。在晨光中偉人像更是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