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面村

洋面村地處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城陽鄉東部,離城陽鄉政府所在地17公里,是個老區基點村又是個畲族行政村,海拔530米;下轄3個自然村,分別是:牛老祖、前洋、洋面;全村耕地面積858畝(農田680畝、農地178畝),林地面積4600畝,茶葉面積660畝。

基本信息

洋面村

洋面村地處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城陽鄉東部,離城陽鄉政府所在地17公里,是個老區基點村又是個畲族行政村,海拔530米。全村現有296戶1274人。下轄3個自然村,分別是:牛老祖、前洋、洋面。其中前洋畲族自然村有56戶296人;洋面中心村(主村)189戶812人,有勞力680人(其中:男勞力410人,女勞力270人)。全村耕地面積858畝(其中農田680畝、農地178畝),林地面積4600畝,茶葉面積660畝。洋面村是閩東革命的的重點根據地。1935年1月,在閩東蘇區面臨著敵人圍攻剿殺、年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共閩東臨時特委在洋面村召開了緊急會議,會議由葉飛主持,參加會議的有馬立峰、詹如柏、馮品泰、葉秀藩、賴金標等人。會議就革命鬥爭的戰略進行了激烈討論,改變了閩東黨組織原來只顧一地一池之失,禦敵於蘇區之外的錯誤戰略方針,果斷地確立了實行戰略轉移,打一仗再走的決策,解決了至關重要的游擊戰略方針的轉變問題,掌握了鬥爭的主動權,保存了革命的再生力量,為閩東日後游擊戰爭的開展及獲得勝利奠定了基礎。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繆小寧主編的《福安人民革命史》中有詳細地記載。解放後,洋面村被評為烈士的有17人,評為五老的有82人。1987年4月,中共福安縣委、縣政府在洋面村樹立了“中共閩東特委洋面會議紀念碑”。洋面村民至今仍保持著老區人民民眾的革命傳統意識,民風純樸厚實,民眾吃苦耐勞,勤奮上進,遵紀守法,安份守紀,蔚然成風。洋面村生態環境優美,四面環繞青山綠水。189年4月,村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組織發動下,開始修建通村公路。歷時四年多,1993年底全線通車。公路全長17公里,總投資達140多萬元(其中:上級投資117萬元,村民投工投勞30多萬元)。1993年3月,洋面村開始策劃新農村建設,搬遷了竹蘭下、坑邊、清灣里三個自然村,新建規劃新屋40多幢。2003年,洋面村被列為福安市級扶貧開發重點村,由原市人大主任劉秉輝掛村,市人大辦、市外經委掛鈎幫扶。在此期間,掛鈎單位籌措幫扶資金14多萬元,解決了洋面村民眾的衛生飲水、學校修繕、村道水泥硬化等問題。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被列為全市“地質災害危害程度重大”的洋面牛老祖自然村進行了“造福工程”搬遷,遷址於秦溪德陽新村內(猛虎山下),建設了“洋面牛老祖造福新村”,新建房屋79幢,使牛老祖、歇坪、雙貝峰三個自然村的79戶329人得以安居樂業,新村公共基礎設施也正在逐步完善建設之中。洋面村有一處風景名叫“仙閣梁”,曾是明末抗清英雄劉中藻(魯王晉封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的練兵場。該點有龍潭瀑布、石椅、試劍石、指揮台、石轎、仙桌、金米籮、馬鞍石等22處名勝古蹟,慕名而來的遊人絡繹不絕。此風景點已被列為全市旅遊近期開發規劃之中,前期開發工作已啟動實施。[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