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泰緬鐵路,在泰國與緬甸之間,有一條世界聞名的“死亡鐵路”,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侵略軍野蠻罪行的見證。1942年6月開始修築這條從泰國西部至緬甸東部山區的鐵路,用於運送日軍作戰物資。這條原計畫6年才能完成的鐵路在15個月內竣工。1942至1945年建成,從泰國曼谷至緬甸丹布澤雅,總里程為175英里。如果緬甸段能夠修復,不僅將有利於緬甸旅遊業,同時也將有利於東南亞鐵路網的建設,以及湄公河流域的貿易和旅遊開發。
歷史背景
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占領泰國和緬甸,在無法安全使用馬六甲海峽之後,運往緬甸的軍隊以及後續補給必須靠陸路維持;20世紀初,英國曾勘測一條通泰國和緬甸的鐵路,因建設難度太高而放棄。
日本在戰爭逼迫下採取了英國人的探勘路線,並趕在緬甸戰區稍告平定的1942年6月開工,工程在泰國和緬甸兩邊一起開工,泰國的工程起點為北碧,緬甸的起點為丹彪扎亞(Thanbyuzayat),鐵路經由三塔山口連結兩國。從鐵軌的記號顯示泰緬鐵路的建材來自從爪哇、馬來西亞等地拆毀的不列顛馬來亞聯邦鐵路。開始時聯軍經常空襲路途,但是日軍告知修路者為多名戰俘,聯軍只好停止轟炸工程。
死亡鐵路
四名飽受腳氣病折磨的澳洲籍與荷蘭籍戰俘,1943年攝於泰國Tarsau。
原計畫6年完工的鐵路在工人高死亡率的代價下17個月之後(1943年10月17日)完成全長415公里的鐵路。兩邊來的鐵路在Konkuita連線。修路者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低的不可想像,約25%的戰俘因過度疲勞,營養不良,虐待或各種沒人管的傳染病(如霍亂、瘧疾及痢疾)喪生。亞洲工人死亡率更高,但是日軍沒有詳細記錄。竣工之後,大部分戰俘被轉到日本本土,剩下的維修者不但生活惡劣,還不時遭到盟軍空襲。死亡鐵路的名字來自建設時工人的死亡率,工程中總共募集了1萬2千名日軍(第五鐵道聯隊)、盟軍俘虜6萬2千人(俘虜6,318來自英國,2815自澳大利亞,2490自荷蘭,剩下大概來自美國和其他國家。戰爭結束前1萬2千人死亡)、數萬泰國人、18萬緬甸人(4萬人死亡)、8萬馬來西亞人(含當地華僑,4萬2千人死亡)、4萬5千印尼人進行施工。
鐵路現狀
二戰之後,1943年2月先修好一座木橋,同年6月建鋼筋水泥橋。兩座橋都在1945年4月2日炸毀,但是已經被破壞再修理多次。現在的桂河大橋橋墩在日本製造,送到泰國賠償戰債。
鐵路幾乎已經完全報廢,泰國重建部分,鐵軌加寬,1949年4月修復Kanchanaburi到Nong Pladuk,1952年到Wampo,1957年7月到Nam Tok,總共約50公里現在可以套用,緬甸部分沒有修復。
為修鐵路炸開的山谷只能步行,現在有從緬甸來的非法入境者從這裡進入泰國。1990年代一直提出計畫重修整個鐵路,但是一直沒有進行。
緬甸近年來不斷加大對旅遊業投入和扶持並取得了成效,2009至2010財年,海外遊客突破30萬人次。為了爭取旅遊業更快發展,緬甸政府還將採取多項措施,其中包括修復二戰期間著名的“死亡鐵路”,以期吸引更多海外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