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龍

泰坦龍

泰坦龍是最後的爬行足、食植物的動物,但其尾脊椎殘體多為碎片。然而它的形式似乎沒變,頭小、尾長、大象般的肢,頸有點短。其最重要的區別處是尾脊椎開始處的球凸和凹窩鉸合處。由於臉很長,故最完整的顱有點像梁龍。至少有一種骨質鱗甲演化為甲殼。

基本信息

簡介

泰坦龍 泰坦龍

泰坦龍是最後的爬行足、食植物的動物,但其尾脊椎殘體多為碎片。然而它的形式似乎沒變,頭小、尾長、大象般的肢,頸有點短。其最重要的區別處是尾脊椎開始處的球凸和凹窩鉸合處。由於臉很長,故最完整的顱有點像梁龍。至少有一種骨質鱗甲演化為甲殼。

骨骼化石

阿根廷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具幾乎完整無缺的幼年泰坦龍的骨骼化石。據估計,這隻泰坦龍生活在大約 7100萬年前。

科學家發現,這隻泰坦龍的骸骨化石從肋骨到尾巴甚至一隻腳的骸骨上“所有的腳趾和爪子都保存得異常

泰坦龍 泰坦龍

完好”,遺骸居然還由關節連線著,好像這隻泰坦龍當時是摔倒或者倒下了,並且就這樣被保存了下來;同時,還有它完整的背部骨骼、尾巴以及一部分骨盆化石,但唯獨不見其頭部和頸部。從化石上看不出它被其他動物捕食的跡象,據科學家們猜測,這兩部分很可能是在數千萬年當中被衝掉了。專家介紹,這些發現非常罕見,因為在世界範圍內只有一兩具泰坦龍骸骨化石具備了完整的腳部。

德國一個石油公司——溫特斯豪能源公司在阿根廷紐昆省開採石油時發現了這具泰坦龍化石遺骸。此前,人們曾在這一地區發現了很多古生物化石。

骨質甲板的作用

生活在白堊紀的泰坦龍類(Titanosaurs)是一類大型蜥腳類植食恐龍,現出土的多具泰坦龍類骨骼化石標本顯示它們生前的體重可能超過100噸(如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同時,古生物學家也發現,泰坦龍類的皮膚上存在大量的骨質甲板,而這些骨質甲板有什麼作用呢?多年以前一直成為古生物學家的難解之謎。

巴西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Federal University of Rio de Janeiro in Brazil)古生物學家蒂亞戈 馬瑞霍(Thiago Marinho)對1997年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發現的泰坦龍類蛋(薩爾塔龍Saltasaurus)進行了胚胎分析後指出,幼年時期泰坦龍類皮膚上覆蓋的骨質甲板具有很強的保護作用,能夠避免掠食動物的攻擊和獵殺。泰坦龍類胚胎皮膚上許多腫塊,這與鱷魚胚胎皮膚上的腫塊頗為相似,這暗示著泰坦龍類成長之後腫塊會變得像鱷魚皮一樣堅硬。

泰坦龍類成年之後其骨質甲板的作用並不重要,其龐大身軀上的骨鱗顯得很小、很柔軟,不足以實現真正的防禦保護。蒂亞戈強調稱,這種骨質甲板 的防禦作用對於幼年時期的泰坦龍類要遠大於成年時期,能夠使幼年泰坦龍類有效的減小掠食動物在攻擊中對其造成的傷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