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經濟和社會發展
一、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增長。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7.8%,不僅高於全省14.5%、全國9.7%的同期平均增長速度,而且高於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階段的平均增長速度,地區的生產總值從1980年的80億美元急升至2005年的2321.7億美元。
二、外向型經濟總體水平較高。珠江三角洲地區充分發揮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和僑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條件,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國內市場為依託,推動外向型經濟高水平、快速度發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出口貿易總額高達384.6億美元,占全省當年出口貿易總額的76.6%;實際利用外資87.98億美元,分別占全省、全國當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8%和24%。
三、產業結構最佳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完成了從傳統的農業經濟向重要的製造業中心的轉變,並成功實現了第二、第三產業雙重主導的經濟社會全面聯動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第一、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80年的25.8:45.5:28.9發展為1994年的8.8:51.2:40。總體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已經基本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再到產業多元化發展的轉變。
四、農業產業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該地區農業的市場化、社會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格局很快形成。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了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開發為基礎、以種養業為支柱,農工技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
五、城鄉協調均衡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工業化的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加速城鎮化。70年代末只有幾十個城鎮,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個,1992年達到406個,1994年達到597個。15年增長近10倍。中山、東莞兩市,只轄建制鎮,而沒有縣和鄉的建制。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區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45.2%,比全省比例高出16個百分點。現在,該地區平均每65.12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鎮。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城鎮化過程中,將現代城鎮的服務功能優勢與現代鄉村的田園風情優勢相互補充、結合,推動了城鄉協調均衡發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區。
六、社會流動走向健康有序。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全國最大的外來工聚集地。現在,在該地區就業的外來務工者有數百萬,形成了規模龐大、富有特色的外來務工人員流動群。這種社會流動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邏輯,是人力資源最佳化配置的自然體現。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政府有關部門和勞務機構對外來務工者的管理,已經基本上實現了依法管理,使社會流動從無序走向了有序。
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最重要的特點是外向型。
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約一半是通過國際貿易來實現的,外貿出口總額占全國的10%以上。不少企業的絕大部分產品供應國際市場。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基本途徑是從境外引進資金,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同時本地區有臨近港澳的位置優勢,有僑鄉的優勢,有多優良海港的優勢和勞動力豐富等優勢,再加上國家為這裡制訂的優惠政策,使這裡成為吸引外商投資和外企落戶的風水寶地。
全國著名的僑鄉
珠江三角洲平原廣闊,水網密布,自然條件優越。長期以來,這裡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如廣州就是我國南方歷史悠久的對外通商口岸之一。歷史上該地區還有一部分人外出尋求發展,足跡遍及港澳、東南亞甚至太平洋彼岸。現在,這個地區已經成為全國的重點僑之一,僑居海外的華僑、外籍華人達500萬人,港澳同胞400多萬人。每個市縣都有十幾萬至近百萬人旅居海外,他們與家鄉的人民同根同祖,習俗相同,語言相通。
30年改革發展的成就。
改革開放30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充分發揮改革“試驗田”的作用,率先在全國推行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較早地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成為全國市場化程度最高、市場體系最完備的地區;依託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抓住國際產業轉移和要素重組的歷史機遇,率先建立開放型經濟體系,成為我國外向度最高的經濟區域和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帶動廣東省由落後的農業大省轉變為我國位列第一的經濟大省,經濟總量先後超過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香港和台灣,奠定了建立世界製造業基地的雄厚基礎,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人口和經濟要素高度聚集,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基礎設施比較完備,形成了一批富有時代氣息又具嶺南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成為我國三大城鎮密集地區之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迅速發展,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雄辯地證明,發展是硬道理,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珠三角2008-2020發展規劃
珠三角的奮鬥目標是“十年大跨越”。何謂“十年大跨越”?定性描述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定量的描述則主要涉及到三個指標:第一個指標,到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區生產總值比2007年增長約2倍,達到72500億元,力爭趕上韓國;第二個指標,到202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000元(約折合19400美元),超過現在台灣地區水平,實現從上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國家和地區水平邁進的目標;第三個指標,到2020年,城鎮化水平達到85.0%,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2020年經濟總量達到72500億元,這意味著什麼?按照2008年全年平均匯率計算,這相當於10419億美元,而韓國2008年的GDP為9535億美元,排在世界第15位,因此,《決定》里所說的“力爭趕上韓國”,指的是趕上韓國2008年的經濟總量水平。從世界銀行公布的各國經濟數據來看,2008年,經濟總量排在世界第14位的澳大利亞的GDP為10690億美元,這是與2020年珠三角預期的經濟總量最為接近的一個數字。
2020年人均GDP達到19400美元,意味著屆時珠三角將達到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的收入水平。更具體地講,2008年,台灣人均GDP17520美元,2020年的珠三角趕超2008年的台灣地區應該沒什麼問題;而2008年葡萄牙人均GDP為20620美元,以色列為20880美元,韓國為20240美元,這三個國家的數據與2020年的珠三角的數據最為接近。其中,2008年的韓國無論在總量還是在人均水平上都是與2020年的珠三角最為接近的一個國家,它理所當然地要成為珠三角趕超的最佳標桿。
相關詞條
-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
2009年1月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規劃範圍以廣東省...
概況 橫琴新區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 海南國際旅遊島 瓊州海峽跨海工程 -
珠江三角洲地區
珠江三角洲的陷落,使其成為低平的丘陵、台地區。 珠江三角洲由於基岩淺,來沙量大,故向海伸展快,使番禺、珠海、斗門成為田地增加的縣市。 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
簡介 珠江三角洲地區 小珠江三角洲地區 大珠江三角洲地區 泛珠江三角洲地區 -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廣佛肇+韶清雲”(廣州、佛山、肇慶+韶關+清遠+雲浮)、“深莞惠+汕尾、河源”(深圳、東莞、惠州+汕尾+河源)、“珠中江+陽江”(...
歷史沿革 地理環境 主要城市 行政區劃 交通 -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
(三)構建開放型的區域創新體系。 優先發展高端服務業,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建立現代產業體系。 ——加快完善促進就業的政策體...
前言 一、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的重要意義 二、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簡稱珠三角,是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東江入海時衝擊沉澱而成的一個三角洲,面積大約一萬多平方公里。一般來說它的最西點定義在三水。它位於廣東省中...
簡介 相關概念 地理環境 社會經濟 主要城市 -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是廣東省政府發布的一份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該綱要規劃了2008到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改革發展的目標。
目錄 正文 -
海峽經濟區
海峽經濟區,是以台灣海峽為紐帶,以海峽兩岸經濟互補性、地緣臨近性以及文化同源性為背景,以兩岸經濟功能性一體化發展為基礎、兩岸經濟機制性一體化為共同願景的...
簡介 優勢 標誌 發展戰略 參考資料 -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以下簡稱“北部灣經濟區”)地處我國沿海西南端,主要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所轄行政區域組成,另外加上玉林、崇左兩個市物流區,即“...
發展背景 總體思路 空間布局 產業發展 基礎設施 -
珠三角經濟區
九十年代後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礎上出現了“大珠三角”的概念。 “珠三角”最初由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江門7個城市組成(不含香港澳門2...
簡介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