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黎賽留級戰列艦

法國黎賽留級戰列艦

法國黎賽留級戰列艦是法國建造的一種戰列艦,標準排水量38500噸,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黎賽留級戰列艦3艘在建,戰時只有黎賽留號(Richelieu)接近建成。

基本信息

簡介

法國黎賽留級戰列艦法國建造的一種戰列艦。同級艦:黎賽留號(Richelieu)、讓·巴爾號(Jean.Bart)、克萊蒙梭號(Clemenceau)(未完工)。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黎賽留級戰列艦3艘在建,戰時只有黎賽留號(Richelieu)接近建成。未完工的3號艦“克萊蒙梭”號(Clemenceau)的船體在法國戰敗投降後停工,最終被盟軍炸沉。

性能數據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38500噸,滿載排水量47548噸(讓·巴爾號49850噸)

尺寸:長248米、艦寬33米,吃水10.7米(讓·巴爾號9.9米)

法國黎賽留級戰列艦 法國黎賽留級戰列艦

機功率150000馬力(讓·巴爾號165000馬力),航速:30節(讓·巴爾號32節);續航力:5000海里/18節

武備:8門四聯裝380毫米/45倍口徑主炮;9門三聯裝152毫米/55倍口徑副炮;12門雙聯裝100毫米高射炮(讓·巴爾號12門);4座四聯裝13.2毫米高射機槍;艦載飛機:3架水上飛機

裝甲:水線裝甲帶(最大)346毫米;上甲板150-170毫米,主甲板50-40毫米;炮塔正面430毫米;炮座405毫米;司令塔340毫米。裝甲總重量16,460噸

艦員:1550-1670人

建造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20年裡,法國作為海軍五強之一,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法國主力艦的規模被定在5艘35000噸級(總噸位不得超過17.5萬噸)。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國力衰弱,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生效的15年內,法國海軍的主力艦從未達到或超過17.5萬噸的條約限制線。

嚴重威脅

1930年代是法國潛在對手——義大利以及德國大力擴充海軍,對法國的海上利益構成嚴重威脅。30年代中期,義大利開始建造航速30節,裝備9門381毫米主炮的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而德國開始建造的俾斯麥級戰列艦裝備8門380毫米主炮。

海上優勢

1930年代初期的法國海軍,只有4艘一戰期間的舊戰列艦,排水量在2萬噸左右。1932年,法國建造了兩艘敦刻爾克級戰列艦。該級艦具有較高的航速和適中的裝
法國黎賽留級戰列艦 法國黎賽留級戰列艦
甲,但所裝的330毫米口徑主炮的威力,不但無法與新型型戰列艦對抗,與德國同時期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對抗也頗為勉強。於是,法國海軍從30年代開始,設計和建造新型戰列艦——黎塞留級戰列艦。以保持法國海軍在地中海和東大西洋的海上優勢。

詳解

黎塞留級1號艦“黎塞留”號(黎塞留是法國中世紀著名的紅衣大主教)1935年10月22日布雷斯特開工。在隨後的4年內,2號艦“讓·巴爾”號和3號艦“克萊蒙
法國黎賽留級戰列艦 法國黎賽留級戰列艦
梭”號相繼開工。法國計畫首批建造3艘黎塞留級戰列艦,隨後再建造3艘黎塞留級的改進型,預計到1940年代中期,整個造艦計畫完成時,法國將擁有8艘較新的戰列艦與義大利和德國海軍的同類戰艦對抗。與英國和美國的全球性海軍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法國海軍,因其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北非,因而主要任務就是奪取地中海以及東大西洋的制海權,保障殖民地與法國本土的海上聯繫。因此,作為本土主力艦隊核心的黎塞留級戰列艦,它的作戰思想就是在地中海能與義大利主力艦或者英國地中海分艦隊決戰,同時能進行護航、破交和對陸火力支援、壓制任務。基於此,黎塞留級在設計上具有以下特點:具有高航速,但續航力不作過高要求;具有足以對付義大利新型戰列艦的主炮;具有較強的水平裝甲帶,還要增強對空防護能力。

布局方式

從敦刻爾克級開始,法國戰列艦採用了一種非常奇特的布局方式:2座四聯裝主炮全部布置在前甲板,後甲板無主炮,只層疊布置數個副炮塔。黎塞留級戰列艦也沿用了這一總體布置方案:它的前甲板裝有2座四聯裝380毫米主炮,後甲板則不設主炮,以品字形布置3座三聯裝152毫米副炮。兩座主炮塔全部布置在艦橋之前的布局,減小重裝甲防護面積,節省重量用於加強重點區域的防禦能力,這種主炮塔布置方式缺點是主炮射擊時存在死角。
法國黎賽留級戰列艦 法國黎賽留級戰列艦

黎塞留級設計之初,法國曾計畫在其上安裝406毫米主炮:9門406毫米主炮安裝在3座三聯裝炮塔上,呈“前甲板二座後一座”布置。後來發現,這一方案使戰列艦的噸位大大超標,建造費用也難以承受,繼而改為6門406毫米主炮,2座炮塔前置。但這樣一來,全艦主炮數量過少,火力密度不足。最後,經過仔細權衡,在“黎塞留”號上採用了380毫米口徑主炮,它的重量較輕,能夠以4聯裝方式安裝8門火炮,相應增大了火力密度。法國和英國火炮身管最短,為45倍口徑;義大利為50倍口徑,德國為52倍(相當於47倍)口徑。不過,法國的火炮的發射藥裝填量最大,因此,儘管法制火炮身管最短而彈丸較重,但在彈丸初速、射程和穿甲能力上,並不低於同類火炮。380毫米艦炮的每個四聯裝炮塔重2274噸,炮塔採用液壓控制,使用電動液泵作為驅動動力。炮塔內的4門火炮分為兩組,每組內的兩門火炮聯動,而與另一組的2門火炮相對獨立。因此,從結構上看,黎塞留級的火炮布置方式實際上是2×2×2,而不是外觀上的4×2。法制380毫米炮炮塔的另一個特點是,可以在任意角度裝彈。由於採用了名為“彈性裝填”的裝彈系統,從而提高了火炮的戰鬥射速,此炮射速要明顯高於其他固定角度裝填的戰列艦。

設計之初

黎塞留級在設計之初,也要求其主裝甲能夠承受380毫米火炮在27000米處的轟擊(此時的380毫米穿甲彈能夠穿透331毫米的裝甲列板)。由於主炮前置節省了不少重量,因而“黎塞留”號有足夠的重量指標用於裝甲防護。其水線附近的裝甲列板厚度為328毫米,且有15度內傾角,裝甲列板之後還有厚18毫米的防崩落襯墊。在艦首和艦尾處的非重要部位,裝甲厚度為127—152毫米。炮塔也是防護重點。炮塔正面裝甲厚度達到430毫米,側面厚270毫米,座圈裝甲厚度為405毫米。指揮塔裝甲防護的標準不能低於水線處,“黎塞留”號的指揮塔裝甲厚度達到340毫米。在“黎塞留”號設計之時,來自空中的威脅已經日益增大。因此,它除安裝了大量的對空火炮之外,還加強了水平裝甲,艦上共有兩層甲板鋪設裝甲,第一層厚150—170毫米,第二層厚40—100毫米,可以有效降低航彈對軍艦的破壞。炮塔頂部的裝甲也比一般的戰列艦厚,為195毫米。經過增強水平裝甲,有效提高了艦體的防護能力。

影響

法國在設計黎塞留級艦的時候,要求具有較高航速。“黎塞留”號採用4台總功率為15萬馬力的蒸汽輪機,4軸推進,設計航速為30節。而該級2號艦“讓-巴爾”號由於戰後才完工,採用了17.6萬馬力的新型主機,航速32節。在“黎塞留”號下水後的試驗中,主機達到了15.5萬馬力的峰值功率,最大航速達到32節,並且可以30節航速航行60個小時。與高航速相比,黎塞留級的續航力則並不突出。“黎塞留”號可以裝6800噸重油,以18節經濟航速航行時,最大續航力為5000海里。相比之下,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的載油量為9000噸,續航力達到15900海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黎塞留”號採用的法國蒸汽輪機組效率偏低,二是前置主炮方案造成軍艦前半部分水線過於肥大,從而增加了航行阻力。但是,在地中海海域作戰,對於軍艦的續航力要求不高,因此這個缺點對於戰鬥力的影響並不大。

作戰經歷

“黎塞留”號於1935年開工,到1940年6月只完成了95%的建造進度,艦上的主要設備雖然安裝完畢,卻都未經過調試。1939年9月,德國對波蘭發動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0年,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橫掃法國北部,法國從陸地上迅速潰敗。隨著法國與納粹德國簽定停戰和約,法國海軍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混亂。主力艦紛紛離開法國本土港口,有的直接開向英國,但更多的戰艦躲進了北非法屬殖民地港口中,處於觀望狀態。6月15日,尚未最後完工的“黎塞留”號帶著所能收集到的彈藥和零備件,離開布雷斯特,於6月18日抵達法屬殖民地塞內加爾的達喀爾。只完成了船體工程的“讓-巴爾”號也被拖曳到摩洛哥卡薩布蘭卡。

法國淪陷後

處於觀望狀態得法國戰列艦達6艘,而當時德國海軍建成的戰列艦隻有3艘。這些法國戰艦萬一最終落入德國手中,對英國艦隊將是嚴重的威脅。為了消滅這些潛在的對手,英國制定了名為“拋石機”的行動計畫,政治勸降和武力解決結合,解除這些海外法國艦隊的戰鬥力。

採取行動

1940年7月3日,對停泊英國海軍在北非各港口的法艦採取行動。停泊在阿爾及利亞奧蘭的4艘法國戰列艦首先遭到英國艦隊的炮擊,4艘法國戰列艦有3艘沉沒或擱淺,僅“斯特拉斯堡”號僥倖逃脫。7月8日,英國艦隊襲擊了達喀爾。“黎塞留”號作為打擊的首要目標,遭到從“競技神”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魚雷機的攻擊。魚雷擊中“黎塞留”號的船尾。1940年9月23日,英國皇家海軍派遣“巴勒姆”號、“皇家橡樹”號和“決心”號3艘戰列艦再次光臨達喀爾,目的仍舊是摧毀法國這艘最強大的戰列艦。錨泊狀態的“黎塞留”號用主炮配合達喀爾的海岸炮台也對英國艦隊進行炮擊。

撤出戰鬥

在與這3艘裝備15英寸主炮的英國戰列艦的交火中,“黎塞留”號再次被擊傷。迫於海岸炮台的強大火力,為避免更大的損失,英國艦隊撤出戰鬥。英國的攻擊使法國海外艦隊與盟軍的關係僵化。

登入作戰

在整個1941年,“黎塞留”號都在達喀爾錨泊。1942年,盟軍在北非的“火炬”登入作戰中,“黎塞留”號保持中立,在美國的調解下,1942年底,自由法國與“黎塞留”號艦員最後達成和解:名義上由美國將“黎塞留”號買下,在美國接受整修後投入太平洋戰場的對日作戰,戰後再歸還法國政府。

接受改造

1943年1月16日,“黎塞留”號抵達紐約,接受改造。保留了100毫米大口徑高炮、152毫米副炮和380毫米主炮。原先裝備的水上飛機彈射器和水上飛機機庫被拆除,法制37毫米高炮與13.2毫米高射機槍被換裝為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和20毫米“厄立孔”高射炮;由於美國海軍沒有裝備380毫米主炮的戰列艦,最後不得不為“黎塞留”號特製一批380毫米口徑彈藥。在整修中,還對“黎塞留”號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安裝了美國新研製的對空、對海搜尋雷達

改裝完畢

1943年10月,“黎塞留”號改裝完畢,劃歸英國遠東艦隊指揮,在東南亞印度洋海域作戰。由於“黎塞留”號具有30節高航速,它能夠跟隨艦隊中的航空母艦行動,用艦上的大量中小口徑高炮為航母提供防空屏障,同時利用380毫米艦炮轟擊日軍守島工事。

全面進攻

1944年,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對日軍展開全面進攻。同年3月,英國遠東艦隊從斯里蘭卡出發,以“光輝”號航母為核心,攻擊日軍占據的蘇門達臘島。“黎塞留”號作為艦隊中的對岸火力支援艦,與“伊利莎白女王”號、“勇士”號戰列艦、“聲望”號戰列巡洋艦共同對蘇門達臘島西北角的沙璜港進行炮擊。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第登入,歐洲第二戰場開闢,法國解放指日可待,正在太平洋戰場的“黎塞留”號也奉命返回法國本土。1944年10月,“黎塞留”號從印度洋穿過紅海及蘇伊士運河,返回法國。“自由法國”戰士在巴黎進行凱旋門閱兵時,自由法國的戰艦也在土倫港進行了閱艦儀式。當“黎塞留”號緩緩開進土倫港時,受到了法國人的狂熱歡迎,“黎塞留”號成為自由法國的海上標誌。

慶典結束

法國復國慶典結束後,“黎塞留”號重新返回太平洋作戰。1945年初,在長達半年的海島登入作戰中,“黎塞留”號與美國“衣阿華”號、“北卡羅來納”號等艦並肩作戰。1945年8月,“黎塞留”號參加了對日本沿岸港口與城市進行炮擊,1945年9月2日,“黎塞留”號參加了日本投降簽字儀式。

解體

戰爭結束後,“黎塞留”號從英國遠東艦隊序列中退出,回歸美國海軍控制,美國繼而將“黎塞留”號歸還法國。1946年,“黎塞留”號再次從太平洋返回法國。在回國之前,“黎塞留”號還執行了最後一次作戰任務:“黎塞留”號在中南半島沿岸巡弋,對法國殖民地越南進行威懾。戰後“黎塞留”號雖然已無大用場,但作為法國海軍的象徵,它一直服役到50年代。在參加法國北非殖民地的幾次戰爭中,大多是作為海軍的威懾力量使用。由於戰列艦的維護費用過高,1959年“黎塞留”號退出現役,先是在布雷斯特作為船員訓練艦使用,1964年作為廢鋼出售,最後在義大利拆船廠解體。

法國黎賽留級戰列艦 法國黎賽留級戰列艦

黎塞留級2號艦“讓-巴爾”號(Jean.Bart)在1940年3月匆匆下水,1940年6月在只安裝了一個炮塔時,便匆匆撤退到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由於卡薩布蘭卡被維希法國政府控制,在盟軍“火炬”登入作戰中,“讓-巴爾”號使用它僅有的一座主炮炮塔炮擊了進攻卡薩布蘭卡的盟軍部隊,結果招致美國麻薩諸塞號戰列艦和美國轟炸機的攻擊,被命中5發406毫米炮彈和3枚炸彈,艦體嚴重損壞。占領卡薩布蘭卡後,法國重新得到了“讓-巴爾”號的艦殼,戰後繼續未竣工程,並最終於1955年建成。“讓-巴爾”號是世界上最後一艘完工的戰列艦。1956年參加英法聯軍對埃及登入作戰。它在法國海軍服役了僅僅6年,1961年退出現役,在土倫港作為艦員訓練艦使用,並於1970年解體。

黎塞留級3號艦“克萊蒙梭”號(Clemenceau)的船體在法國戰敗投降後停工,最終被盟軍炸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