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油甘埔村委會下轄油甘埔、蝦公潭、南岸、沙嶺4個村民小組。至2 0 0 5年底,全村戶籍人口計 547戶,1951人;外來暫住人口4萬多人;村籍華僑、華人和港台同胞分布在20多個國家與地區,約為1萬多人。
油甘埔立村最早的是宋末元初入居南岸自然村的劉姓,已有700多年歷史,後張、阮、江、李、黃、賴等姓於清朝初年相繼遷入,謝、林、鄧等姓大都為建國後遷入。
油甘埔屬亞熱帶氣候,常年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利於發展農業生產。傳統的農業經濟主要是種植稻穀、甘蔗和花生,輔以飼養豬、牛、狗、雞、鴨、鵝等及種植果樹林木。
建國前,油甘埔生產形態陳舊,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落後,加上地屬山區,人多耕地少,耕地大部分都是“望天田”,這些田地也大多為地主富農所有,因此,農民常年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遇到天旱、水災、颱風,農作物減收,村民生活苦不堪言。在抗擊各種自然災害的同時,作為客家人的油甘埔村民既要應對兵匪強盜的突然襲擊,還要時常提防原住民的暗算和“械鬥”(打傢伙),用熱血甚至生命來保衛自己的家園,生存環境十分困難,油甘埔眾多的碉樓就是那段歷史最好的見證。
幾百年來,油甘埔村民為了求得生存和發展,從19世紀以後常有人離家遷徙,因此,油甘埔村逐漸形成兩部分人,一部分人留村守業,一部分人外出求發展,多數到異國他鄉謀生,這部分人後來成為華僑或外籍華人。油甘埔村因此成了遠近聞名的華僑之鄉。
油甘埔村是一個革命老區, 油甘埔村民在長期的社會歷史變革中, 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眾多的油甘埔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先後與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他們捨生忘死,為了革命事業、為了建立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終於迎來了祖國的解放。張鴻藻、黃祥、李查爾、張月清、李東發、張法興、黃金友、李仕林、張容喜、張敏琴……用他們的熱血和生命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在東莞市的革命鬥爭史上寫了光輝的一頁。建國後,油甘埔村又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經濟建設中不斷譜寫了新的篇章。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油甘埔人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憑藉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華僑眾多的優勢,發揚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膽而積極地在有限的土地上做文章,走過了艱難曲折的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轉型的歷程。
1979 年11 月,油甘埔大隊利用仕璘學校空置的樓房,引進了第一家港商開辦的“三來一補”企業——新新毛織廠,1980 年正式投產,年底為集體增加收入約10 萬元,油甘埔大隊掘到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桶金。1985 年以後,油甘埔村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採用集體建廠房出租,和有償租賃土地給外商建廠。到1990 年,油甘埔管理區“三來一補”企業發展到90 家,工繳費收入達到208萬美元。1992 年,鄧小平南巡以後,油甘埔以“三來一補”企業為突破口,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實現了“農村工業化”。是年,油甘埔“三來一補”企業超過100 家,年工繳費收入達到515 萬美元。
1993 年冬,油甘埔管理區對各自然村的土地實行集中有償統籌規劃,統一開發。1999 年12 月13 日,油甘埔村召開村民大會通過《油甘埔經濟聯合社土地股份制合作章程》。這種土地股份合作制是一種新型的土地開發制度和經濟制度,是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一種發展模式。土地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加速了油甘埔村工業建設的步伐,外向型經濟逐漸形成規模。到2000 年,油甘埔村各種類型的工廠企業發展到近200 家,其中“三來一補”企業100 多家。為了妥善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縮小自然村之間的貧富差距,油甘埔管理區先後安排600 個勞動力到工廠就業,給100 多家“三來一補”企業中派駐“五大員”(即廠長、會計、出納、倉管和報關員)及部分後勤人員、門衛等,同時組建治安隊、消防隊、環衛所、綠化隊,又解決了120 多名村民的就業。村民有的利用自己在外資廠學到的技術自己辦起了民營工廠,有的開店經商辦實業。油甘埔村的農民就一個個“洗腳上田”了,徹底轉換了身份,成了新時期的工人和城鎮的管理者。
在油甘埔經濟蓬勃發展的基礎上,村黨總支部和村委會與時俱進,一方面繼續花力氣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水電設施的投入,確保轄區內企業和村民的水電需求,2 0 0 5年油甘埔村年用電量達到1 . 2億千瓦時;同時不斷完善交通運輸網路,修建了多條水泥村級道路,村境內通車公路里程達23公里。另一方面增加醫療衛生保健設施,改造村衛生站,開辦鳳崗華僑醫院油甘埔分院,徹底解決了村民和外來員工看病難的問題。油甘埔村民自古以來崇尚教育,文化底蘊深厚。清末民初就辦過多間私塾學堂,曾出多位秀才。隨著村民源源不斷的漂洋過海、外出異域謀生,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也隨之傳入油甘埔,海洋文明與農耕文明互相滲透,共同發展,形成了油甘埔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油甘埔的文化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村委會不斷完善文化教育體育設施,建起了占地1 5畝的文化公園、6個燈光球場和5個展覽室、活動室、圖書室,藏書達5萬冊,2 0 0 1年油甘埔村被市政府評為“文明村標兵”,2004年又獲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東莞市文化達標村”榮譽稱號。到2005年全村辦有國小3所、幼稚園2所,教職工122人,在校小學生2190人,入園幼兒312人。2004年油甘埔國小被評為市一級學校,2005年油甘埔幼稚園被評為市一級幼稚園。同時村委會著力改造和完善投資環境,加強社會治安綜合工作,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使油甘埔的各項社會事業得到了很快的發展。
村委會在努力提高和改善村民生活水平的同時,還積極發展各項社會福利事業,為村民辦了醫療和社會保險;為全村男6 0歲、女5 5歲以上老人發放定額養老金,五保戶實行全包制,還制定和實行了學生升學獎勵制度等。昔日為柴、米、油、鹽終日奔波的村民,99%住進了新居。家家戶戶都裝上了電燈、電話,用上了煤氣,現代化的家用電器設備齊全,人民的生活不斷改善、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2004年6月15日,油甘埔村委會在實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基礎上,成立“油甘埔股份經濟聯合社”,4個村民小組分別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選舉了“股份經濟聯合社”和“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董事會和監事會,通過了《油甘埔股份經濟聯合社的章程》。這個章程改革了原來“按人頭,定基數”的福利分配方式,實行“盈利共享,風險共擔,先提後用,按股分紅”的分配形式,農民變股民,確保了失去土地的農民不會失去利益,共享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成果,免除了農民的後顧之憂,進一步提高了民眾的積極性,加快了油甘埔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
改革開放以後, 油甘埔的工業企業迅猛增加, 村組兩級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到2005年底,油甘埔村已有“三來一補”企業、“三資”企業和民營企業2 3 0家。工業由1 9 7 9年的毛織發展到電腦、電子、服裝、塑膠、五金、紙品、手袋、玩具等多個門類,產品遠銷世界各地。村、組兩級集體資產超4億元,列全市村組兩級淨資產超2億元村第34名,村、組兩級純收入5310.89萬元,創匯8720萬港元;列東莞市村組兩級可支配財政收入超3000萬元村的第35名;連續8年受到東莞市委、市政府的表彰。村民在村、組兩級集體收入中人均分配超過1萬元。到2005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油甘埔傳統的種植業及養殖業已基本消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已被現代工業經濟所取代。
油甘埔已有了一個美好、幸福的今天。在進入21世紀後,油甘埔黨總支部和村委會的幹部發揚革命優良傳統和頑強拼搏精神,戒驕戒躁,再接再厲,繼續帶領全體村民團結、求實、開拓、創新,為創建一個更加美好的新油甘埔而努力奮鬥!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民國35年(1946),油甘埔村有水田面積360.61畝,蝦公潭村有水田面積95.48畝,南岸村有水田面積127.44畝。據1950年土地調查,自然村土地改革前的農田有:油甘埔村1498畝、蝦公潭村8 2 8畝、南岸村7 0 8畝,合計3 0 4 4畝(當時沙嶺村未劃入)。土地改革後期,鄉政府作了調整,劃出410畝水田給鄰邊缺少耕地的村莊。這時,油甘埔有水田面積1474畝、蝦公潭696畝、南岸村464畝,合計2634畝。油甘埔村水田土壤,以泥質田和泥沙田為主;旱地多為紅壤,而山嶺則為沙質岩和紅壤。到2005年底,油甘埔村還存耕地864畝,山林4157畝。
礦產資源
油甘埔轄區內,除有可開採的石灰石和花崗石外,未發現有其他礦藏資源。
植物資源
樹木類 鄉土樹木有1 0 0多種,主要品種有苦楝、木蘭桑、大葉榕、細葉榕、黃牛木、木棉、紅花荷、大葉芙蓉、台灣相思、鳳凰木、紫荊、木麻黃、水揚梅、山烏桕、大葉桉、檸檬桉、馬尾松、水松、濕地松、杉、荷木、鴨腳木等。
竹類 共有20多種,主要有青竹、黃竹、勒竹、大頭竹等。
水果類 共有4 0多種,主要有荔枝、龍眼、蕉、橙、柑、桔、沙梨、楊桃、黃皮、柿、芒果、柚、桃、李、梅、葡萄、鳳梨、番石榴、木瓜、烏欖、白欖、番荔枝等。
中草藥類 油甘埔山頭面積廣,中草藥源豐富,但隨著開發建設和造林種果,野生中草藥資源逐步減少。2005年,據不完全統計有近200種。主要品種有九里香、一枝黃花、了哥王、土半廈、土茯苓、土茵陳、土黃蓮、飛來參、大飛楊、小飛楊、鳳尾草、大艾、馬齒莧、千斤拔、火炭母、水楊梅、毛冬青、車前草、布狗尾、石黃皮、石仙桃、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半邊蓮、半邊旗、田基王、地膽頭、過崗龍、羊蹄草、血見愁、雞血藤、豆豉羌、苦楝子、金銀花、金櫻子、金錢草、狗肝菜、獨腳思茅、穿心蓮、益母草、崩大碗、救必應、蓖麻、鵝不食草、塘邊藕、熊膽草、榕樹吊根、土紅花、駁骨草、大樣五爪龍、造藥、過路黃、兩面針、白茫葉、雷公頭、天打錘等。
動物資源
油甘埔村屬山區丘陵地帶四面環山,改革開放前,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改革開放後,隨著開發建設,造林種果,野生動物逐步少見。2005年主要野生動物分類如下:
哺乳類 水獺、野豬、貓狸、豹狸、山羊、黃猄、豺狗、果子狸、穿山甲、獾、蝙蝠、鼠等。
鳥類 雉(通稱“野雞”)、鳧(俗叫“野鴨”)、鷓鴣、黃鶯、斑鳩、水潭鵝、田氹雞、百靈鳥、畫眉、白頭翁、白眼圈、相思鳥、啄木鳥、貓頭鷹、布穀鳥、紫燕、翠鳥、杜鵑、山雀、喜鵲、麻雀、麻鷹、黃雀、鶴、雁、鵪鶉、瓦鷯、禾穀、禾花雀、燕子、鵓鴣、鸕鶿、白面雞等。
魚類 黑鯇、草鯇、鱅、鰱、鯉、鯪、鯽魚、鯿、黃鱔、白鱔、泥鰍、塘虱、福壽魚、泰國鯪、泰國塘虱、非洲鯽、斑魚(生魚)等。此外,還有各種金魚、日本錦魚和各種熱帶觀賞魚。
兩棲、爬行類 青蛙、蟾蜍、鱉、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青竹蛇、禾花蛇、泥蛇、紅頭蛇、黃水贏蛇、過山峰蛇、草芽蛇、壁虎、蚯蚓、螞蟥等。
昆蟲類 蜻蜓、蝴蝶、蜘蛛、蜈蚣、螞蟻、蒼蠅、蚊子、蟑螂、草蜢、象鼻蟲、臭屁蟲(蝽象)、禾蟲、凍毛蟲(蛀蟲)、松毛蟲等。
自然環境
地形 地貌
油甘埔總的地貌呈南北高, 中間低的趨勢, 南部和北部基本為山地和林地,比較平坦的區域集中在中部地區,易於開發建設,是油甘埔建設用地較集中的地方,而山林綠化為全村建設營造了優美的環境。
一、山嶺
油甘埔村四周環山,東有鷹山、南有老虎山、西為對面山、北是獅嶺,中間屬平坦地帶,呈小盆地之狀。這4座小山中,較有名氣的是老虎山,海拔132米,因山形酷似臥虎而得此名。村境內最高的山為“鷹嘴山”,海拔187米。其餘山嶺都在海拔100米左右。
二、溪河
古時村人把流經油甘埔這節河段叫做“金鉤河”。它起源於雁田長表,橫穿油甘埔,流經塘瀝、竹塘、塘廈、橋頭匯入東江,從珠江口出海。據陳伯陶《東莞縣誌》記載,從鳳崗雁田到橋頭這條水系稱為九江水,後稱石馬河。油甘埔村轄區內,還有2條小溪流,一條叫豬仔瀝,一條叫橫瀝,在格瀝口匯集,流入金鉤河。
1 9 6 4年,因修建東江至深圳的引水工程,河水倒流。原為東江河支流金鉤河水系改稱為東深河,向香港、深圳市供水。改革開放後,工廠污水排放嚴重,為了防止水質污染,東深供水系統改為管道供水,原東深河道變成排污水道。2005年,鎮政府開始在河道兩旁建排污渠,截攔污水到竹塘污水處理廠。
氣候
油甘埔,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氣候,夏熱秋涼,夏秋兩季多雨,有颱風,冬春兩季較寒冷。
一、氣溫
油甘埔年平均溫度約為22℃,農曆六月,天氣較熱,最高35℃左右,平均溫度28℃左右;農曆十二月天氣較冷,最低溫度0℃左右,有時出現霜凍現象,平均溫度12℃左右。
二、日照
全年日照量約為2005小時,日照最長是“大暑”,約為14時44分;最短日照是“小雪”,約為11時01分。各季節交替日照時數,見下述晝夜時間對照表:
三、降水
據記載,1983年降雨量較多,年降雨量達2319.5毫米,降雨量較少是1963年,僅有706.3毫米。一般年份降雨量在1800毫米左右。但雨量的分布不均勻,呈雙峰型:主峰出現在5—6月,稱“龍舟水”;次峰在8—9月稱“白露水”。夏秋雨季常受颱風侵襲,帶來暴雨。
四、風
本區域季節風向較明顯,夏季多南風,冬季多吹北風,夏秋雨季有颱風,一般風力不大,九級以上颱風少見。
人口數量
油甘埔村委會下轄油甘埔、蝦公潭、南岸、沙嶺4個村民小組。至2 0 0 5年底,全村戶籍人口計 547戶,1951人;外來暫住人口4萬多人;村籍華僑、華人和港台同胞分布在20多個國家與地區,約為1萬多人。
土地面積
油甘埔村面積7.2平方公里。 民國35年(1946),油甘埔村有水田面積360.61畝,蝦公潭村有水田面積95.48畝,南岸村有水田面積127.44畝。
據1950年土地調查,自然村土地改革前的農田有:油甘埔村1498畝、蝦公潭村828畝、南岸村708畝,合計3044畝(當時沙嶺村未劃入)。土地改革後期,鄉政府作了調整,劃出410畝水田給鄰邊缺少耕地的村莊。這時,油甘埔有水田面積1474畝、蝦公潭696畝、南岸村464畝,合計2634畝。
油甘埔村水田土壤,以泥質田和泥沙田為主;旱地多為紅壤,而山嶺則為沙質岩和紅壤。
到2005年底,油甘埔村還存耕地864畝,山林4157畝。
行政區劃
民國10—26年(1921—1937),鳳崗原3 6約分別屬塘瀝、鳳崗兩個鄉管轄。塘瀝鄉下轄“8約”即塘瀝、樓廈、上村、獅石廈、蝦公潭、油甘埔、蘆竹田、鳳德嶺8個村,每約為一村。南岸村屬雁聯鄉。民國22年(1933),油甘埔村成立自治會。民國23年(1934),東莞實行保甲制,以10戶為1甲,10甲為1保。保設保長1人,甲設甲長1人,副保長、副甲長1—2人。民國35年(1946),塘瀝鄉與鳳崗鄉合併為塘鳳鄉,油甘埔、蝦公潭、南岸村屬塘鳳鄉。鄉公所設在端風學校紀念堂二樓。民國36年(1947),鳳崗鄉轄29保共50多個自然村(每個大自然村為一保),蝦公潭村屬26保,保長李俠英,油甘埔屬27保,保長張華漢;而南岸村屬雁聯鄉,為第8保,保長劉倫保。
保、甲長職責:催征糧稅,抽壯丁、抽調民夫、調解民事糾紛等。
1949年10月至1951年間,鳳崗建立了塘鳳鄉人民政府。
1950年後隨著土改工作的展開,塘鳳鄉又劃分為:雁田、塘埔、嶺山、五塘、竹排5個小鄉。並分別建立小鄉農民協會(簡稱農會),農會設主席1人,取代鄉長之職,由土改工作隊直接領導。
1951年至1952年,塘鳳鄉又與雁田鄉合併為塘雁鄉人民政府(簡稱塘雁小區)。
1952年土改後,各小鄉鄉長與農會主席聯合執政。
1955年春,南岸村從雁田鄉劃歸油甘埔大鄉管轄。
1953年至1957年,油甘埔獲得了土地的翻身農民,政治熱情和生產積極性很高,以互助合作形式,開展生產互助活動,先後建立了4個互助組,接著組建成立了兩個農業生產初級合作社。1957年秋,初級社又合併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10月,成立塘廈人民公社(清溪、鳳崗納入其中),建立政社合一政權機構。按軍事編制,公社下設營、連、排單位,設營長、連長、排長等職。鳳崗為第三營,營部下轄11個連,油甘埔為第三連。這時,珊珠坑、南陀圍從官井頭下遷到油甘埔。
1959年,油甘埔改稱為生產大隊。
1960年,整社後建立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三級核算制。分設公社管理委員會、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生產小隊管理委員會等管理機構。設社主任、大隊長、小隊長等行政職務。每一級都設一正二副和若干委員,組成領導班子。
1961年,鳳崗從塘廈公社劃分出來,單獨成立鳳崗人民公社。社轄區內設11個生產大隊,各大隊設大隊長1人,治保主任、民兵隊長、婦聯以及統計員、
會計、出納等5—7人;生產小隊設:小隊長、會計、出納、保管、記分員等3—5人,組成隊委會。
油甘埔自然村成為一個大隊。蝦公潭村和南岸村,合併為蝦公潭大隊。
1964年初,油甘埔和蝦公潭兩大隊合併,統稱為“油甘埔生產大隊”。
1965年,原珊珠坑村民搬遷到沙嶺新村居住,南陀圍村村民搬遷到鳳崗圩內居住。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公社、大隊及各系統領導班子由革命委員會取代。
1983年9月,撤社改區,公社改為區公所。1984年3月油甘埔大隊改稱為鄉政府。鄉長1人,副鄉長1—2人,另設民政員、治保主任、民兵營長和村婦聯、共青團等部門,並建立鄉一級人民代表會,選舉產生正、副鄉長等。
1987年10月,鳳崗撤區改鎮,油甘埔鄉改稱為油甘埔管理區,下轄4個自然村(油甘埔、蝦公潭、南岸、沙嶺)。
1999年10月,油甘埔管理區,改為油甘埔村民委員會。選舉產生了第一屆村民委員會及其成員,村委會下轄油甘埔、蝦公潭、南岸、沙嶺4個村小組。
2002年1月,油甘埔村委會換屆選舉產生第二屆村民委員會及其成員。
2005年4月,油甘埔村委會換屆選舉
歷史沿革
油溪由來
油甘埔村位於村的西北面。清朝順治年間張姓村民從五華縣遷此, 當時荒埔一片, 長滿油柑子樹, 故得名油甘埔。
清朝初期,東莞縣實行“邑制”。下屬縣城內稱“坊”,附城稱“廂”,農村則以“鄉”統“都”。油甘埔隸屬東莞縣歸城鄉第六都。清朝中後期,東莞縣下屬分“都村制”,縣以下有五屬轄區域,鳳崗原屬第七都,後改屬東莞戎廳,共轄51個小村。歷史上鳳崗也有36約之稱,每約相等於1個村。塘瀝8個村,常稱8約,即塘瀝、樓廈、上村、獅石廈、蝦公潭、油甘埔、蘆竹田、鳳德嶺8個村。
民國期間,鳳崗原劃分為塘瀝、雁聯兩個鄉,後又增設鳳崗鄉。南岸村屬雁聯鄉。油甘埔、蝦公潭屬塘瀝鄉。民國34年(1945),塘瀝鄉與鳳崗鄉合併為鳳崗鄉,轄29保共50多個自然村(每個大自然村為一保),蝦公潭村屬第二十六保,油甘埔屬第二十七保。而南岸村屬雁聯鄉,為第八保。
抗日戰爭後期,鳳崗劃歸東莞路東第三區,分為鳳崗鄉和塘瀝鄉。
民國38年(1949)初,東莞縣民主政府把鳳崗改為新三區,把鳳崗和塘瀝兩個鄉合併改為塘鳳鄉。
1949年10月,屬塘鳳鄉下轄36“約”(個)村莊;雁田鄉,下轄雁田等5個自然村。
1950年,塘鳳鄉又與雁田鄉合併為塘雁鄉人民政府(簡稱塘雁小區)。
1951年2月,土地改革期間,鳳崗境內又劃分:雁田、塘埔、嶺山、五堂、竹排5個小鄉。油甘埔屬塘埔小鄉。南岸村屬雁田小鄉。
1953年5月,全縣劃為15個區,油甘埔、蝦公潭、南岸屬第八區塘埔鄉。
1954年7月,全縣劃為214個鄉,10個鄉級鎮,3個區鎮,油甘埔、蝦公潭、南岸屬雁田鄉。
1955年春,南岸村從雁田劃歸油甘埔大社管轄。
1957年10月26日,全縣設37個大鄉。油甘埔、蝦公潭、南岸屬鳳崗大鄉中的塘埔小鄉。
1958年9月,大鄉合併為公社,全縣共設為1 3個公社,清溪、鳳崗、塘廈合併成立塘廈人民公社。油甘埔、蝦公潭、南岸屬塘廈公社。按軍事編制,公社下設營、連、排單位。鳳崗為第三營,營部下轄11個連,油甘埔為第三連。1959年油甘埔改為生產大隊,下轄4個生產隊。
1958年,油甘埔村分4個排,蝦公潭4個排,南岸1個排,合計9個排。
1961年,鳳崗從塘廈公社劃分出來,單獨成立鳳崗人民公社。油甘埔自然村成為一個大隊,稱油甘埔生產大隊;南岸村與蝦公潭合併一個大隊,稱蝦公潭生產大隊。
1964年初,油甘埔和蝦公潭兩個大隊合併成一個大隊,統稱為油甘埔大隊。下轄14個生產小隊,其中油甘埔自然村8個生產小隊,蝦公潭自然村4個生產小隊,南岸自然村2個生產小隊。1965年,油甘埔二小隊搬到沙嶺新村,稱沙嶺生產隊。
1983年9月,撤社改區,公社改為區公所。
1984年3月,油甘埔大隊改為油甘埔鄉政府。
1987年10月,鳳崗撤區改鎮後,油甘埔鄉改為油甘埔管理區,下轄油甘埔、蝦公潭、南岸、沙嶺4個村。
1999年10月,油甘埔管理區改為油甘埔村委會,下轄油甘埔、蝦公潭、南岸、沙嶺4個村民小組。
現代油溪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油甘埔人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憑藉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華僑眾多的優勢,發揚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膽而積極地在有限的土地上做文章,走過了艱難曲折的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轉型的歷程。
1979 年11 月,油甘埔大隊利用仕璘學校空置的樓房,引進了第一家港商開辦的“三來一補”企業——新新毛織廠,1980 年正式投產,年底為集體增加收入約10 萬元,油甘埔大隊掘到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桶金。1985 年以後,油甘埔村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採用集體建廠房出租,和有償租賃土地給外商建廠。到1990 年,油甘埔管理區“三來一補”企業發展到90 家,工繳費收入達到208萬美元。1992 年,鄧小平南巡以後,油甘埔以“三來一補”企業為突破口,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實現了“農村工業化”。是年,油甘埔“三來一補”企業超過100 家,年工繳費收入達到515 萬美元。
1993 年冬,油甘埔管理區對各自然村的土地實行集中有償統籌規劃,統一開發。1999 年12 月13 日,油甘埔村召開村民大會通過《油甘埔經濟聯合社土地股份制合作章程》。這種土地股份合作制是一種新型的土地開發制度和經濟制度,是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一種發展模式。土地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加速了油甘埔村工業建設的步伐,外向型經濟逐漸形成規模。到2000 年,油甘埔村各種類型的工廠企業發展到近200 家,其中“三來一補”企業100 多家。為了妥善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縮小自然村之間的貧富差距,油甘埔管理區先後安排600 個勞動力到工廠就業,給100 多家“三來一補”企業中派駐“五大員”(即廠長、會計、出納、倉管和報關員)及部分後勤人員、門衛等,同時組建治安隊、消防隊、環衛所、綠化隊,又解決了120 多名村民的就業。村民有的利用自己在外資廠學到的技術自己辦起了民營工廠,有的開店經商辦實業。油甘埔村的農民就一個個“洗腳上田”了,徹底轉換了身份,成了新時期的工人和城鎮的管理者。
在油甘埔經濟蓬勃發展的基礎上,村黨總支部和村委會與時俱進,一方面繼續花力氣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水電設施的投入,確保轄區內企業和村民的水電需求,2 0 0 5年油甘埔村年用電量達到1 . 2億千瓦時;同時不斷完善交通運輸網路,修建了多條水泥村級道路,村境內通車公路里程達23公里。另一方面增加醫療衛生保健設施,改造村衛生站,開辦鳳崗華僑醫院油甘埔分院,徹底解決了村民和外來員工看病難的問題。油甘埔村民自古以來崇尚教育,文化底蘊深厚。清末民初就辦過多間私塾學堂,曾出多位秀才。隨著村民源源不斷的漂洋過海、外出異域謀生,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也隨之傳入油甘埔,海洋文明與農耕文明互相滲透,共同發展,形成了油甘埔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油甘埔的文化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村委會不斷完善文化教育體育設施,建起了占地1 5畝的文化公園、6個燈光球場和5個展覽室、活動室、圖書室,藏書達5萬冊,2 0 0 1年油甘埔村被市政府評為“文明村標兵”,2004年又獲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東莞市文化達標村”榮譽稱號。到2005年全村辦有國小3所、幼稚園2所,教職工122人,在校小學生2190人,入園幼兒312人。2004年油甘埔國小被評為市一級學校,2005年油甘埔幼稚園被評為市一級幼稚園。同時村委會著力改造和完善投資環境,加強社會治安綜合工作,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使油甘埔的各項社會事業得到了很快的發展。村委會在努力提高和改善村民生活水平的同時,還積極發展各項社會福利事業,為村民辦了醫療和社會保險;為全村男6 0歲、女5 5歲以上老人發放定額養老金,五保戶實行全包制,還制定和實行了學生升學獎勵制度等。昔日為柴、米、油、鹽終日奔波的村民,99%住進了新居。家家戶戶都裝上了電燈、電話,用上了煤氣,現代化的家用電器設備齊全,人民的生活不斷改善、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2004年6月15日,油甘埔村委會在實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基礎上,成立“油甘埔股份經濟聯合社”,4個村民小組分別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選舉了“股份經濟聯合社”和“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董事會和監事會,通過了《油甘埔股份經濟聯合社的章程》。這個章程改革了原來“按人頭,定基數”的福利分配方式,實行“盈利共享,風險共擔,先提後用,按股分紅”的分配形式,農民變股民,確保了失去土地的農民不會失去利益,共享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成果,免除了農民的後顧之憂,進一步提高了民眾的積極性,加快了油甘埔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
改革開放以後, 油甘埔的工業企業迅猛增加, 村組兩級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到2005年底,油甘埔村已有“三來一補”企業、“三資”企業和民營企業2 3 0家。工業由1 9 7 9年的毛織發展到電腦、電子、服裝、塑膠、五金、紙品、手袋、玩具等多個門類,產品遠銷世界各地。村、組兩級集體資產超4億元,列全市村組兩級淨資產超2億元村第34名,村、組兩級純收入5310.89萬元,創匯8720萬港元;列東莞市村組兩級可支配財政收入超3000萬元村的第35名;連續8年受到東莞市委、市政府的表彰。村民在村、組兩級集體收入中人均分配超過1萬元。到2005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油甘埔傳統的種植業及養殖業已基本消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已被現代工業經濟所取代。
油甘埔已有了一個美好、幸福的今天。在進入21世紀後,油甘埔黨總支部和村委會的幹部發揚革命優良傳統和頑強拼搏精神,戒驕戒躁,再接再厲,繼續帶領全體村民團結、求實、開拓、創新,為創建一個更加美好的新油甘埔而努力奮鬥!
現代工商業
工業
油甘埔村自建村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沒有任何廠礦企業,屬典型的純農業經濟,只有個別服務性的個體手工業者。
1958年,油甘埔(大隊)把有一技之長的人組織起來,興辦了一些作坊式的小企業,經濟效益都不高。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油甘埔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充分利用優越地理環境和條件,發揮集體的智慧,結合實際,制定優惠政策,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投資辦廠活動,收到較好的經濟效益,加快了經濟轉型發展的速度。
從1979年村引進了第一家來料加工毛織廠開始,到2005年,在村轄區內已發展建起的各種類型的工廠(包括“三來一補”、“三資”、民營企業)達230多家,其中投資超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12家。企業(工廠)的總數約占鳳崗鎮轄區內的總量的19%。主要行業有:電子、塑膠、機電、機械、製衣、玩具、五金和制模等。大部分產品出口外銷。
油甘埔的工業效益收入,約占村的整體經濟收入的80%左右。油甘埔已從純農業型經濟轉變到工業型經濟。
“三資”企業(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是油甘埔村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1986年,油甘埔村委會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完善投資環境,採取多方面的優惠政策吸引外資,油甘埔的“三資”企業按三年免稅,最後兩年減半執行的政策,在簽訂“生產計畫”時,按進口原材料總值增值20%—25%作成品價格出口,進出口差價即增值部分資金,作為企業的運營費用。鎮政府外經辦按出口額收取1%的綜合服務費(鎮政府0.2%、村委會0.8%。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油甘埔村就有了第一家台商投資的“三資”企業——東莞錦顯織造有限公司,公司位於青塘面工業區,投資800萬港元,是以經營布標、商標及織帶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
2002年全村的“三資”企業出口值為3488萬美元;2003年為3796萬美元;2004年為5499萬美元。至2005年全村共有“三資”企業24?家(多數是香港、台灣商人投資),經營項目有精密儀器、家電、計算機配件、塑膠五金、玩具等。油甘埔村的“三資”企業發展比較穩定,1990年至2005年,每年都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新簽的項目,2005年加工費6585萬港元,“三資”企業總產值為5308.06萬美元。2000年以來,生產及出口值來看,“三資”企業每年出口值都有一定的增長,已經成為推動油甘埔村經濟發展的支柱力量。
商業
建國前,油甘埔村只有4家零售雜貨店和一些食品小作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4個自然村中,只有私人辦的小雜貨店。村民平常要購買食品和日用品,或銷售自產有餘的農副產品,每逢圩期,到幾里遠的塘瀝圩、鳳崗圩,或到較遠的原屬惠陽縣的龍崗圩和屬寶安縣的平湖、觀瀾圩等。那時逢圩期趕集,村民只能靠肩挑手提走田埂小道,連理髮也要走幾里遠的路程。
建國後,20世紀50至60年代,國家對糧、油、糖、肉類、布匹等實行統購統銷,定量供應,村民趕集時,需帶上各種購物證件,經過排隊等候,憑票證才能購到數量極少的生活必需品,個別年份即使有票證也買不到所需物品。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油甘埔各類型的商業、服務行業以及農貿市場迅速發展起來。
2005年,在油甘埔轄區有合法經營證照的各類型大小商場、商店等近1000多家。其中日用百貨3 6 0家,副食雜貨店3 0 0多家,時裝店5 0多家,大中型茶(酒)樓4家,小型飲食店5 0多家,大中型超級(自選)商場4家。村委會也在油甘埔(自然村)里興建了農貿市場和蔬菜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設有肉檔60個,鮮魚檔10個,家禽檔16個,熟食檔10個,蔬菜檔20個,茶菸酒檔5個,水果檔5個;蔬菜批發市場設有100多個檔位。此外,沙嶺村小組和南岸村小組也各自辦了小型農貿市場,方便了居民生活需要。除此外,還有許多時裝、小工藝品、水果等流動攤檔。
在龍平(深圳龍崗至平湖)公路兩側,以及各自然村道兩旁,商店林立,有大型的家具商場、家用電器商場。所經營的商品有國產和進口的家用電器,如電視機、音響、空調機、電冰櫃、熱水器、洗衣機等;還有卡拉O K廳、投影場、髮廊、美容店、糧油專賣店、化妝品專賣店、中西醫藥店、電腦培訓中心、照相館、汽車和機車維修場所等,還有許多流動或不流動的飲食大排擋和小雜貨店。
油甘埔轄區內的市場繁榮,糧、油、糖及肉類完全敞開供應;各類食品和日用百貨,琳琅滿目;各種新鮮蔬菜、水果和鮮活魚蝦,隨處可買;過去少見或沒有見過的北方水果以及進口水果也隨處可見。
用老一輩油甘埔村民的話說,過去人們有錢無物賣,有物無錢買,就是有錢有物,也要憑證購到數量極少的東西。每人月配給的4兩豬肉,還要分多次就餐。現在好了,市場就在家門口,想要吃什麼,就可買什麼,天天像過年過節一樣。
榮譽榜
2009年1月
2008年度鳳崗鎮安全生產先進單位
2008年度鳳崗鎮信訪工作先進單位獎
勞動服務站獲2008年度鳳崗鎮勞動調解工作先進單位
東莞市首批村(居)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村(社區)
2009年3月
2008年度宣傳思想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2009年4月
鳳崗鎮創建國家衛生鎮工作先進單位
2009年8月
在校大學生參加鎮愛國教育知識競賽獲第四名,村委會獲組織獎
在校大學生參加鎮大學生拓展聯誼趣味運動會獲團體第四名
油甘埔市場連續三年榮獲東莞市文明誠信市場稱號
2009年9月
鳳崗鎮表彰教育工作先進個人與先進單位獲獎情況:
東莞市優秀教師:張慧(油甘埔國小)
鳳崗鎮教書育人優秀教師:李志輝(油甘埔國小)張晶晶(油甘埔幼稚園) 鳳崗鎮中國小優秀班主任:張小玲(油甘埔國小) 鳳崗鎮優秀教育工作者:劉少懷(油甘埔國小)張明拉(油甘埔幼稚園) 鳳崗鎮教壇新秀:張麗歡 (油甘埔國小)陳妹婧(油甘埔國小) 尊師重教先進集體:油甘埔村2009年11月 參加鎮首屆象棋聯賽獲第三名和優秀賽場獎
2009年12月
鎮第十四屆鳳凰杯籃球賽,男子乙級第一名、女子組第一名、優秀賽場獎、體育道德風尚獎
2009年度:“村組可支配收入總額超3000萬元獎”全市排名第四十位
“村組兩級淨資產超2億元獎”全市排名第37位
2009年度鳳崗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集體
2009年度鳳崗鎮鎮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單位
2009年度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
特色
油甘埔村特色:碉樓、江屋、大盆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