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文內容
《河南理工大學賦》是一首由河南理工大學學生劉培義在畢業前夕所做的一篇駢文,其內容如下:
百年靈韻,披太行秀色;
千畝麗園,納黃河神淵。
攜雲台可為山陽雙瑾,
臨太極堪負焦作宮商。
三千畝淨土,裝點中原文書亮色;
十萬顆痴心,承傳神州筆墨唐章。
怏北區古宅滄桑,融傲氣越崎堂前。
先人斗鬼隻身輾轉,後輩緬憶良訓薪傳;
嘆南院新廈高起,退僻土馨月湖邊。
一字春秋韓公納應,數座紅樓書香飽含。
學堂、焦工、礦院、理工,百年間浪濤不輟;
征新、申博、更名、評估,五載內凱歌高宣。
憶前輩肝膽齊奮鬥,勾勒祖國教育新秀色;
嘆今人同舟共打拚,創造母校偉業華章篇。
慰心依勝景,立志越古賢。
敬吾理工大,天下綻歡顏。
作者簡介
劉培義,男,河南范縣舊城人,1982年6月生人。先後就讀於范縣一中、河南理工大學、鄭州大學。2001年9月-2005年6月就讀於河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在這四年間,親眼目睹了學校從焦作工學院蛻變成河南理工大學並且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的全過程。作者系河南理工大學新校區第一屆學生,當時的新校區塵土飛揚,黃沙漫天,作者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一點點的融入這所校園,融入這座從一片農田上脫穎而出的紅色樓群。這些均讓作者感觸頗多,因此在畢業前夕,難捨母校四年美好年華,抒發於這段文字。作者2008年6月研究生畢業於鄭州大學,現從事高分子行業。
背景賞析
當時河南理工大學已經走過了96個春秋,先後經歷了焦作路礦學堂、焦作工學院、焦作礦業學院、河南理工大學等歷史時期,一所百年老校,她所擁有的是讓她的學子數也數不盡的財富;2001年到2005年這五年間,又是河南理工大學發展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五年,建設新校區,申請博士點,更名理工大,本科教學評估,這些大事河南理工大學都拿出了一份讓所有關心她、與她血脈相連的所有理工大的學子們一份滿意的答卷。從一片荒地到美麗的新校區,從一池壟溝到晶瑩剔透的馨月湖,從舊社會前輩們輾轉各地辦學到今天的河南理工大學,這些都深深的烙在了每一個學子身上。河南理工大學和雲台山是焦作最為靚麗的兩道風景線,河南理工大學和太極故里陳家溝是焦作最為耀眼的兩張文化名片,在這樣的美麗的景致下,怎能不讓人抒發感慨,怎能不讓人心有所觸呢?每一個學子都會為母校河南理工大學的今天而發自內心的激動和由衷的自豪,這就是作者寫這篇駢文的最好的解釋!
賦文相關
河南理工大學是具有近百年辦學歷史的河南理工大學,是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和河南省重點建設的骨幹高校。其前身是1909年由英國福公司興辦的焦作路礦學堂,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學校,歷經河南福中礦務學校、福中礦務專門學校、福中礦務大學、私立焦作工學院、西北工學院、國立焦作工學院、焦作礦業學院等重要歷史時期,1995年恢復焦作工學院校名,2004年更名為河南理工大學。河南理工大學坐落在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河南省焦作市。焦作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山水,為學校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的人文與社會環境。百年風雨,世紀滄桑。在近一個世紀的辦學歷程中,河南理工大學鑄鍊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社會主義大愛精神為導向,“自強不息,奮發向上”辦學精神、“育人為本,崇尚學術”辦學理念、“明德任責”校訓、“好學力行”校風、“嚴慈,嚴謹,嚴格”教風、“勤勉求是”學風和“勤奮務實,愛國愛校”辦學傳統等為支撐的學校核心價值理念。歷經百年積澱而成的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辦學經驗,為學校的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另附
河南理工大學賦
(碑文版 / 作者:潘承祥)
中原形勝,河朔殷昌①。大河滔滔,漫捲日月光芒;太行巍巍,閱盡世間滄桑。鐘山水之靈秀,沐乾坤之鴻光②。祥氛錫祉③,獨攬懷川勝景;淳輝秉靈④,盡占雄城魁望⑤。煌煌乎黌宇,學術之重鎮;赫赫乎名府,礦教之濫觴。中夏英彥,茂焉斯庠。沾溉既深,承重亦強。“其靈光巍然,弦歌未嘗一日輟”,信語云乎哉!
科舉廢,學堂興。書院改,焦工生。戊戌年,礦院成。新紀初,理工盛。椎輪於清末⑥,始為英辦;發軔於私立,終成官學。校址十遷,輾轉四省,厥名九易。通乎古,變乎今。唯恆守未變者,其愛民之丹心,報國之赤膽也!
溯夫己酉,茲黌肇祖⑦。時運維艱,黔首痛楚⑧。興廢存亡,何適何去?邦國之興,源乎人才;科教之興,源乎庠序。初,田程等殷憂之士,篳路藍縷,導夫先路。其後,元培、文灝、越崎、仲魯、清漣諸人傑,甘為前驅,充科教興國之旗主。俄爾,賢哲趨謁,碩儒踵至,巨擘徠臣,而追慕者紛如也。志士開以心智,擔天下道義;仁人救以路礦,成世紀魁儒。逮至七七事變,先徙西安,再移天水,後駐城固,四校並焉。瀛寇掃滅,復校洛陽;蔣黨兵燹,三年三遷。居斯間,眾賢流大愛以旌,熱血滿腔,青藍繼接,愈挫愈奮,矢志續焉者也。洎乎共和國立,育人是首。辛卯調整,主體北走。繼往開來,礦院重組。十年浩劫,堅守學廬。改革鷹揚,崇尚學術。方今九州臻治,德教昌舒。校分南北,璀璨雙珠。曠儀舉乎中天⑨,協氣流於綿宇⑩。是校也!藉科學名,藉民主名,尤藉青青子矜愛國進步名;斯園也!以儒館譽,以俊群譽,更以兼容並包囊括礦典譽。
爾其悠悠太學,教風貞亮。自強不息,奮發向上。厚德載物,礦魂斯揚。人才強校,大師擔綱。明德任責,為使百花綻玓瓅⑾;好學力行,敢教駑馬變驌驦⑿。化雨春風,妙在潤物無聲;傳道授業,務須治學嚴謹。莘莘學子,篤懷沖霄之志;孜孜教員,競爽靈圃之丁。謀猷靖志,源深流自遠;勛華崇茂,行健天同功。化蛹為蝶,國中聲名日振;鳳凰涅盤,海外驚羨震悚⒀。烏金能源產業,眾工之基;核心價值理念,重中之重。瓦斯地質,世界首創;陸相痕跡,舉世無雙;永磁電機,國際領航。碩博站點,引鳳來凰;院系會所,虎臥龍藏。科研、教學、報國、福民,百年間浪濤不輟;擴建、申博、更名、評估,五載內凱歌高吭。立規制,強內涵,桴鼓科教現代化⒁;出機杼,競風流,引領礦學新時尚。芬芳桃李,馥郁四千畝璀璨校園;偉岸精英,遍布九萬里壯麗河山。弦歌漾漾,笑領風騷譽華夏;薪火烈烈,再鑄理工新輝煌。誠曠世之希逢,熙朝之盛昌也。
嗟夫!視今之學宮,既系吾國礦教之搖籃,又為豫省高教之嚆矢⒂,且與中華民族命運攸戚相關者,惟我河南理工大學也!國衰我枯,奉焉於斯。國興我榮,騰焉於斯。報效祖國,不辱使命;澤霈群生,為天下先。千祀風雲,宏篇巨獻。華章紀國史,碑賦志校魂:大愛精神,昭昭永衍。追思往矣,啟迪來者:中興焦工,已然實現;丕顯理工,任重道遠。今吾炎黃胤胄,路礦裔孫,理工彥士,敢不效其忠,畢其力,竭其心,盡其志也哉!
注 釋:
①殷昌:富庶,昌盛。漢·張衡《東京賦》:“逮至顯宗,六合殷昌”。三國·魏·曹植《漢景帝贊》:“省役薄賦,百姓殷昌”。
②鴻光:(1)指盛大光輝的事業。南朝·宋·鮑照《河清頌》:“大明方徽,鴻光中微,聖命誰堪”。 (2)盛大光輝。唐·常袞《答請上尊號第三表》:“是謂典禮,鴻光赫然”。
③祥氛錫祉:祥氛:吉祥的氣氛。唐·張景源《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祥氛與佳色,相伴雜鑪煙”。錫:賞賜,~命。~賚。祉:福,“既多受~”。福~。
④淳輝秉靈:淳輝:猶光輝。唐·康駢《劇談錄·含元殿》:“今則覩淳輝之列,啟中興之期,億兆人心復新於唐德矣”。秉靈:秉:秉承、秉延。靈:靈秀、靈氣、靈芬、靈氛。
⑤魁望:高出眾人的聲望。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文》:“內翰鄭毅夫久負魁望,而滕甫元發名亦不在其下”。
⑥椎輪:chuí lún比喻事物的草創。等於發軔。(1)原始的無輻車輪。亦以指棧車。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若夫椎輪為大輅之始,大輅寧有椎輪之質?” 呂向註:“椎輪,古棧車”。(2)比喻事物草創。 唐·白居易《白苹洲五亭記》:“蓋是境也,實柳守濫觴之,顏公椎輪之, 楊君繢素之,三賢始終,能事畢矣”。清·錢謙益《<草堂詩箋>元本序》:“今年長孺以定本見眎,亟請鋟梓,仍以椎輪歸功於余”。
⑦茲黌肇祖:(1)茲:這。黌、黌宇、庠序、庠:黌,hóng 古代稱學校:~門。~宇。~序。~宮。庠:古代稱學校:~序(古代鄉學,泛指學校)。~生。庠序:古代的地方學校。後也泛稱學校或教育事業。如:設庠序以化於邑。學子憤慨於庠序,商賈喧噪於廛市。《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本文中,均代指學堂、焦工、礦院、理工。(2)肇祖:謂始出。漢·劉向《九嘆·逢紛》:“雲余肇祖於高陽兮,惟楚懷之嬋連”。
⑧黔首:指平民;百姓。漢·賈誼《過秦論上》:“以愚黔首”。
⑨曠儀:空前的典禮。宋·陸游《賀明堂表》:“農扈屢豐,協氣方流於綿宇;合宮大享,曠儀遂舉於中天”。此出借喻理工百年華誕校慶之盛大典禮。
⑩協氣與綿宇:(1)和氣。《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協氣橫流,武節猋逝”。李善註:“協氣,和氣也”。宋·陸游《天申節賀表》:“協氣熏為太平,華夷銜莫報之德”。《宋史·樂志八》:“靈光下燭,協氣斯陳”。明·張居正《軒皇問道治世長生頌》:“湻化浹蟲蛾,協氣蒸輿蓋”。 (2)綿宇:謂普天之下。宋·陳亮《點絳唇·聖節》詞:“慶聯簪組,喜氣生綿宇”。
⑾玓瓅:dìlì 珠光。
⑿驌驦:sùshuāng良馬名。本作“肅爽”、“肅霜”,亦作“驌騻”。《左傳》:唐成公有兩驌驦馬。一雲驌驦,馬色如霜紈。又,《楊家將演義》:(驌驦馬)碧眼青鬃,毛卷紅紋,四蹄立處,高有六尺。唐侯有名馬二匹,名曰“肅霜”。“肅霜”乃雁名,其羽如練之白,高首而長頸,故以為名,後人又加馬傍曰“鷫鸘”,乃天下稀有之馬。《後漢書·馬融傳》:“登於疏鏤之金路,六驌騻之玄龍”。李賢註:“驌騻,馬名。
⒀震悚:zhèn sǒng 震驚惶恐。唐·韓愈《謝許受王用男人事物狀》:“承命震悚,再欣再躍,無任榮抃之至”。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王司馬》:“諸部落望見,無不震悚”。
⒁桴鼓:鼓槌與鼓。比喻相應迅速。宋·羅泌《路史·後紀三·炎帝》:“教化興行,應如桴鼓”。明·張居正《葬地論》:“世言葬地能作人禍福,謂葬得吉壤,家必興隆,得惡地,家必衰替,若影響桴鼓之符應者,悉妄也”。清·王韜《上當路論時務書》:“人心之機器,速於影響;一國之鑪錘,捷於桴鼓。是在為上者善用之耳”。參見“桴鼓相應 ”。
⒂嚆矢:hāo shǐ 響箭。因發射時聲先於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開端。猶言先聲。《莊子·在宥》:“焉知曾史之不為桀跖嚆矢也”。成玄英疏:“嚆,箭鏃有吼猛聲也”。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唐肅宗》:“推其本原,劉文靜 實為厲階,僅免於危亡,且為愚夫取滅之嚆矢,不亦悲乎”。柯靈《香雪海·水流千里歸大海》:“而這二次成功的演出,也就成了後來中國話劇運動的嚆矢”。
作者簡介:潘承祥,男,安徽桐城市人,筆名:雷池龍。系中華辭賦家聯合會主席,中華辭賦報社長,中華辭賦網總編,神氣賦派創始人,著名辭賦家,教授,中華新辭賦創作運動第一發起人,享有“賦帝”之譽。
(己丑歲秋九月潘承祥應河南理工大學之邀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