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瑯江

沙瑯江

沙瑯江,又名袂花江,鑒江流域支流之一,位於廣東省西部(即粵西)地區、電白縣境內北部,是電白縣的“母親河”,也是粵西石化重鎮——茂港區的主要生活、生產水源。該河流是電白縣第一大河,是電白、茂港等地糧食的主要產地之一;下游所經之處還有著名的石化基地。該河對所流經地區(電白、茂港等地)人民生產、生活均產生了深遠影響。沙瑯江發源於那霍鎮青鵝頂嶺南谷,流經電白的那霍、羅坑、沙瑯、霞洞、林頭、羊角、坡心、七逕、小良和茂南區的袂花、鰲頭等鎮,到吳川市蘭石鎮瓦窯口由其最大支流小東江(舊稱梅江,因與粵東梅江重名,後改名小東江)匯入,後一起匯入粵西最大河流鑒江,其後為減輕鑒江防洪壓力,在吳川市區梅菉頭附近人工開鑿袂花江分洪河(又名大山江河)在吳川市梅菉博茂港處注入南海。

基本信息

簡介

沙瑯江源頭沙瑯江源頭

沙瑯江又稱袂花江。其中上游位於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境北部,為電白最大河流。沙瑯江上游稱那霍河(又稱三渡河),中游稱潭儒河,下游稱三橋河。沙瑯江發源於那霍鎮青鵝頂嶺南谷,流經電白的那霍、羅坑、沙瑯、霞洞、林頭、羊角、坡心、七逕、小良和茂南區的袂花、鰲頭等鎮,到吳川市蘭石鎮瓦窯口由其最大支流小東江(舊稱梅江,因與粵東梅江重名,後改名小東江)匯入,後一起匯入粵西最大河流鑒江,其後為減輕鑒江防洪壓力,在吳川市區梅菉頭附近人工開鑿袂花江分洪河(又名大山江河)在吳川市梅菉博茂港處注入南海。年徑流總量為11.9億立方米

,幹流長112公里(又有資料顯示,幹流長122公里

),流域面積2516平方公里。沙瑯江支流多,流域面積廣,流域範圍包括電白區那霍、羅坑、黃嶺、沙瑯、望夫、觀珠、霞洞、大衙、林頭、旦場、羊角、坡心、七逕、小良、沙院等15鎮;主要支流有小東江、黃嶺河、石坦河、廟背水、華垌河、龍記河、郁頭鵝河等。沙瑯江沿岸多是沖積平原,土地肥沃,盛產稻穀、花生及瓜菜,是電白等地糧食的主要產地之一。

歷史

水運變遷

沙瑯江沙瑯江

隋唐時期,縣境內的沙瑯江已有獨木舟和木質帆船通航。民國時期,內河運輸較為發達,沙瑯、霞洞、羊角、袂花、鰲頭等圩鎮互相通航,且與鑒江水系的各條航道連通,是縣內物資互運和對外交流的重要關口。但解放前,江中僅有木船來往於沙瑯至梅菉之間,一般載重4噸。

解放後,加強船舶的管理,成立內河船隊,實行定港、定籍、定航、定線和統一計畫、統一調度、統一運價、統一掛牌,。1958年,茂名鐵路和茂名油城建設,需要運輸大量建材和其它物資,電白縣內河船隊為茂名建設作出過積極貢獻。1962年,沙瑯江上游築共青河攔河壩和興修水庫囤水,致使沙瑯江水位下降,航道由原來55公里減少到20公里,運輸船舶靠泊地點搬遷袂花,內河水運走向衰落。1984年,內河船隊有水泥船71艘,969噸位,623千瓦。1990年,內河船全部改為作業船,用於抽河沙。

防洪建設

解放前,沿河兩岸人民多用竹木攔河築陂,設定大江車提水灌田。至1949年調查統計,電白縣境內設有車陂百餘位。但江岸防洪設施簡陋,每遇洪水,田園受浸,崩屋,農作物失收,人畜傷亡。特別是下游的小良、七逕、坡心等地,因受鑒江水位頂托,洪澇面積達8667公頃(13萬畝)。

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電白縣人民民眾戰天鬥地,在沙瑯江上游建築起羅坑水庫、黃沙水庫,在中游的林頭亭梓築壩建立共青河引水工程及整治沙瑯江等,它的甘泉除灌溉沙瑯江兩岸各鎮外,還滋潤於電白中部的觀珠、大衙及馬踏、嶺門、爵山、電城、樹仔、麻崗、博賀、旦場、水東、南海等沿海各鎮。在造林綠化史上,全湛江地區(原湛江地區含茂名、湛江等地級市)學習的榜樣——攻打三百里、竹化沙瑯江,即指電白沙瑯江的治理成就。

自然特徵

沙瑯江中游譚儒河段沙瑯江中游譚儒河段

上游屬山區,地勢陡峻;中游為狹長形沖積地帶,左右環山夾帶丘陵,可耕種植;下游為沖積平原,地勢低平,部分為窪地。沙瑯江中下游,多年平均流量為25.22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為2060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為0.275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990

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約占全年降雨量的90%。

簡而言之,其上游流經山區,地勢陡峻;中遊河道淺窄彎曲,兼受鑒江幹流洪水頂托,宣洩不暢,因而水災頻繁發生。

流域概況

沙瑯江下段風光沙瑯江下段風光

沙瑯江中上游屬電白區地域,下游屬茂南區,主河流域人口約為50萬人。沙瑯江沿岸土地資源豐富,流域耕地面積為3.08公頃,其中水田占75%,主要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其餘為旱坡地和水澆地,種植北運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山坡地主要種植龍眼、荔枝等水果。沿江兩岸村莊稠密,人口眾多,屬於人多地少地區。沙瑯江河流特別是中下游兩岸,土地肥沃,盛產稻穀、花生及瓜菜,是電白區糧食的主要產地之一。

水利設施

沙瑯江流域的水利設施主要有:

羅坑水庫及黃沙水庫兩座大、中型水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所建),共控制集水面積127平方公里;

整治河道及堤圍工程;

名利、共青河、東江口、烏石等攔河閘壩(在主流及其支流梅江上);

博茂減洪河工程(1960-1980年間建成並擴建),使沙瑯江洪水改道主要經由減洪河直接排出南海。

名稱之爭

按照歷史慣例,袂花圩以上的中、上游為沙瑯江,袂花圩以下的下游為袂花江(亦有稱沙瑯江的)。另外一方面,過去曾有稱鑒江流域或袂花江流域。或許出於方便,茂名市有關單位把沙瑯江取消了,冠之為袂花江。這樣,茂名市志和地圖已沒有沙瑯江之名了。但這引起電白人士的不解。2004年,有人在茂名市兩會期間提出議案,要求恢復沙瑯江名稱。

根據來源於《茂名日報》的網路資料(該文章用“袂花江”),及茂名新聞網(即名升網,由茂名日報社開辦)的網路資料(該文章用“沙瑯江”),“沙瑯江”和“袂花江”兩個稱呼在2004年相關議案提出之後並用。

粵桂瓊沿海諸河水系

本任務盤點粵桂瓊沿海諸河水系的各河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