珩琅山

珩琅山

珩琅山位於安徽省蕪湖市蕪湖縣紅楊鎮,距蕪湖市區僅25公里,距宣城市區約10公里,青弋江環繞而過,水陸交通便捷,作為人們節假休閒娛樂的場所,開發旅遊具有其獨特的優勢。珩琅山樹木蔥蘢,兩峰對峙,主峰下建有珩琅塔,塔旁建有寺院廊房,東邊建有白馬寺,南邊有梁武帝時建有興雲寺,寺旁有白雲池,池下是代明湖,象有仙人盤石。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珩琅山位於安徽省蕪湖市蕪湖縣紅楊鎮境內。地理位置優越:地處灣西路(灣沚鎮-西河古鎮)、寒西路(寒亭鎮-西河古鎮)交匯處,宣銅高速在山腳布設互通立交,青弋江環繞而過。

景區概況

珩琅山 珩琅山

傳說五台山有金氣,峨眉山有銀氣,普陀山有銅氣,九華山有鐵氣,珩琅山兼四氣更有玉氣。山上建有二金殿、肉身殿、十五殿、晏公殿、塔子庵、萬年台等寺廟。

珩琅山群山擁聚,綠數成蔭,景色怡人,冬暖夏涼,泉水叮咚悠揚,早在北宋英宗年代,珩琅佛教盛行,寺廟林立,每年有數萬計的遊客來此朝拜遊覽 。

傳聞杯渡禪師去九華山前先在珩琅山修行的,於是當地一直有“九華佛光出珩琅”之說。

珩琅十景

珩琅山 珩琅山

珩琅塔影、靈龜探首、華嚴寺、南山絕壁、弋江漂流、神蟆拜天、龍潭虎穴、走馬回聲、丞相冢、孤鳥望月

珩琅十園

神季園、雷竹園、板栗園、杏園、棗園、枇杷園、石榴園、葡萄園、珩琅翠芽園、盆景園

珩琅古塔

修繕前的珩琅古塔 修繕前的珩琅古塔
修繕後的珩琅古塔 修繕後的珩琅古塔

珩琅古塔在蕪湖縣紅楊鎮珩琅山腰塔子岡,是蕪湖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南宋德佑元年(1275),大修於明代萬曆年間,高二十九米,六面七層樓閣式磚木結構,均由特製的大型青磚而砌,每層每面設有園拱門,外牆嵌客著圖案花紋,人們可緣樓閣至塔頂。底座為方形轉角椅柱,每層塔頂各有四層磚沿疊山,呈菱角牙子形,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炮彈襲擊,塔剎傾斜,樓閣被焚。經八百餘年載的風雨剝蝕歷代戰火的摧殘,現內閣已毀,外牆圖案仍依稀可辨,頂部折向輪朝北傾斜,似倒非倒,別具一格,塔身矗立山巔,雄偉壯觀,與珩琅山主峰遙相對峙,數十里外,清晰可見,顯得更加古樸。傳說宋朝初年,地藏和尚雲遊四方,偶然發現珩琅山,山峰聳立,山巔雲霧繚繞,山脈蜿蜒,山上奇崢嶸,意想在此山中修行,登高遠眺,鳥瞰方圓數十里,和尚為有此風水寶地興致勃勃,漫山遊覽,生至山脊正打盤坐定,忽見山中有條巨龍在嬉遊盤鏇,和尚疑惑,並惋惜道:“可惜,可惜,九中少一。”正說間,山後出現一個騎在牛背上的娃子,用牛鞭一指,對地藏和尚說:“你坐的地方不是一條龍嗎?”地藏和尚急忙站起來一看,果真一條巨龍盤踞在此,和尚輕輕離身,巨龍沖天而起,山脊隨即沉塌下來,變志塌子山崗。地藏和尚感到此山藏龍臥虎,不是久居之地。

數年之後,明朝皇帝朱洪武(明高祖、朱元璋)同軍師劉伯溫路過珩琅山被景色所吸引,讚賞不迭,當他們游至山頂,俯首一看,發現山中群龍遊動,周圍霧氣騰騰,劉伯溫掐指一算,道:“此乃龍脈聖地,不斷龍脈,必有後患。非得造塔鎮之”。皇帝納柬後,立即下旨造塔,鎮住龍脈,以保皇位。2009年,蕪湖縣人民政府投資數十萬元,又對其進行了維修加固,頂部折向輪已扶正。

其它景點

法雲寺:坐落在珩琅山南麓,瓦屋四進,計十四間,1943年日軍侵占時燒毀。據《寧國府志》載:“法雲寺在城西六十里行廊山樑杯渡禪師 ,”舊名興雲宗治平中改今改額山有杯渡筍,有梁武帝及師像,並有周紫芝濤:“瀛海從來量一漚,何妨飛錫到中州,解將缾缽橫雲海,懶向秦淮障逆流”。元末寺毀,明、正德戊辰重新清嘉清年間復修。

守庵:

坐落珩琅山寶塔旁,毀於動亂歲月。據《宣城志》載:“守 庵”城西六十里行廊山塔子岡舊名竹院明末邑人景輝建國朝侈裔孫胡文等重修置有香 田廩庠生可第有詩。早已蕩然無存。 十王殿:坐落珩琅山寶塔旁,建造時間不詳,殿大柱粗,雕龍畫鳳,飛檐翹角,佛像塑造逼真,栩栩如生,1943年,日軍侵占燒毀。

白雲峰:珩琅山主峰,海拔301.4米,遠望孤峰從弋江邊沖天而起,卓立雲表,成為蕪湖縣第一高峰。峰巔有白雲池口,寧國十景之一的珩琅雪景,就在這裡。置身其上,放眼遠眺,山下田野阡陌縱橫,青弋江有如玉帶,由南而北飄然而去。宣城、南陵、蕪湖三市縣成鼎足而立,吳山楚水、撲入眼帘,令人心曠神怡。隨撰一聯:高瞻遠矚,登臨古塔無雙地;縱覽壯觀,跨上鳩茲第一峰。

紫雲峰:紫雲峰於白雲峰之東偏北,每當晨曦初開,紫雲峰披上了片片紫雲,旭日升起,又變成金黃色。登臨遠可眺敬亭山,近可望寒亭,蓄養生機,萬物始興,偶得絕句一首:夢裡珩琅情所鍾,流連心愛紫雲峰。曙暉霞映河山美,日出東方萬里紅。 立馬峰:位於白雲峰之南,走馬嶺之腳,此峰從下向上望儼然如峰,從走馬嶺俯視則為台,置身立馬峰,可俯覽華嚴寺,眺望羅公圩,村莊田野齊收眼底。

走馬嶺:位於立馬峰上部,白雲峰南,嶺向由東向北上接高山仰止坊,略成環形, 珩琅十景之一的走馬回聲,即在這登山的環形道上,步步可發出咚咚迴響,仔細辨聽,足步聲在環形道上傳遞共鳴外,猶疑嶺底中空,共同作用而致,由此而忽發奇想,偶得一題:天馬行空何處尋,傾聽足下有回聲,追風閃電求高速,為把時空探個明。

拱宣嶺:位於寒亭河與青弋江交匯處,因春秋戰國時,今日的弋江鎮即是古宣邑舊址,故名思意,拱衛宣邑。俗名亦稱門戶山,東西走向,橫行南端,構成天然屏障。

市長崗:位於逍遙湖南,上山大道右側,下至劈洪渠,上至塔子崗,1984年,時任蕪湖縣政府縣長之職的朱光銀同志曾多次到西河鎮指導工作,參加珩琅山植樹造林活動,而今他親手植下的樹苗長大成林,朱光銀同志也從蕪湖市政府副市長的位子退下來,人們為了紀念他的事跡,特將此崗命名為市長崗,以示尊敬。

塔子崗:位於立馬峰下方,從構造上形成了一道山地平台,珩琅古塔就屹立在這裡,新建成的大雄寶殿金碧輝煌,登上此崗,仿佛進入西天極樂世界, 珩琅十景之一的珩琅塔影就坐落在這裡,時越七百餘年古塔,依然挺立在山腰;“屹立珩琅有所為,穿雲破霧未知疲,滄桑磨折英雄氣,守護青山志不移”。

鳳凰崗:位於丞相湖西北,鳳凰崗實為鳳凰山,崗上原有鳳凰庵遺址,在碧雲亭俯瞰,見其山形正象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惟妙惟肖,吟成一絕:雲蒸霞蔚蓄華冠,羽翠衫青更為好看,振翼珩琅情激越,留連還是戀江南。

神蟆拜天:穿過珩琅勝境坊,步上入勝橋,回首可觀 珩琅十景之一的神蟆拜奇景,俗稱蝦蟆石,石上可觀“妙從此始”“漸入佳境”石刻,有詩為證:乾重霧障萬重山,獨步青雲仔細看,此去朝天臨上界,宜祈甘露灑塵寰。

孤鳥望月:位於南山絕壁西側,一石形似老鷹翹首觀望著空中明月,永不捨棄, 珩琅十景之一,詩曰:嚮往情深不計年,望穿秋水亦無緣,蟾宮折桂終難見,明月依然持九天。

雲根石:位於山頂白雲峰與紫雲峰之間,石上經常雲霧繚繞,上刻“雲根”二字,偶得一絕:包藏氣象弄晴陰,欲把風雷鎖在心,不慎女媧遺此石,長鋪雲海滿乾坤。

杯渡石:位於白雲源,岩下有禪師洞,洞內刻有梁武帝和杯渡像,此事《宣城縣誌》、《珩琅山記》、《名人與蕪湖》均有記載,岩側有錫杖泉,岩上有“杯渡岩”三字,岩前為拜賢台,詩曰:盛譽雖然久掩埋,雲岩剛直道興衰,禪師老死梁皇沒,石洞長朝佛寺開。

伏虎岩:位於白雲源中,杯渡岩上方,岩成虎形,昂首長嘯,上刻“虎嘯南山”四字,岩下有虎穴,俗稱老虎洞,洞內有一泓虎刨泉,吟成一絕:一吼山林百獸驚,南崗北嶺任縱橫,神功除害民心記,自愛當年天竺僧。

行吟岩:位於走馬嶺上,此岩不高,是清代吏部郎中莊杲慕其珩琅之名,特來遊覽,常在岩上眺望大好河山,吟詩作賦而被命名,有詩為證:青雲平步樂陶陶,韻起珩琅調更高。一曲高山流水曲,相隨弋水泛春潮。

觀音岩:位於白雲峰西絕壁頂部,上被開闢為觀音庵,登上觀音岩,可眺望西河古鎮,百里蕪湖縣盡收眼底;“雲山頂上結茅齋,苦苦修持濟世才”。入聖超風臨妙境,塵心消退佛心回。

誦法台:華嚴寺大雄寶殿前,塔子崗大道由台前繞過,這裡每天晨鐘暮鼓,誦法念經不斷,可舉行大型法事廟祀和祭祀。

立馬台:位於立馬峰頭、攬勝亭前,傳聞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軍師劉伯溫和元兵作戰,曾立馬此處,一邊行軍布陣一邊指點江山攬勝得名,上有走馬嶺,下有立馬台,詩曰:掃淨胡沙韃子兵,手中寶劍九重吟。君臣立馬觀天下,好為黎民謀太平。

拜賢台:位於杯渡岩下,禪師洞前,據傳當時天竺聖僧杯渡,弘揚佛法已名滿天下,引來了梁武帝蕭衍皇帝的御駕親臨,來珩琅山法雲寺拜會聖僧,祈求太平以安天下,吟成一絕:台高千尺倚雲平,石刻明君訪聖僧,怎奈南朝正氣逝,長埋秋草幾縱橫。

南山絕壁:位於拱宣嶺西,下臨江河,岩壁立,猿猴也難爬過,一人守關,萬夫莫開。原先絕壁上有一大足印,在文革時期取石炸毀, 珩琅十景之一。詩曰:逼近危崖已倦遊, 懸岩斷壁迫心頭。登雲時至無雲路,縱是仙人亦發愁。

鬼見愁:位於白雲峰西。碧雲徑下方,此外岩交錯,從下向上看,危崖懸空,如傾如墜,氣勢逼人,神仙難渡鬼見亦愁。

觀音洞:位於觀音庵後東南牆角外,洞深約三米,洞底仍有小洞通入地下深層。洞周冷氣盈盈,盛衣可消暑氣。是佛家清修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吟詩一首:勝似空調冷氣盈,清涼世界隔風塵。穹窿深鎖迷宮內,意欲窮源難問津。

神仙洞:位於觀音岩下方懸崖絕壁陡峭之處,洞不高深約七米,形似狹長的通道。洞前涼風習習,洞內寒氣襲人,泉水自上而下滴落,洞裡藏洞,無人可探源頭。詩曰:方離佛界尚留連,輕至懸岩入洞天,地下迷宮幽且幻,凡生修得作神仙。

禪師洞:位於杯渡岩下,洞高大,深約五米,洞壁刻有“禪師洞”三字,並勒刻梁武帝杯渡禪師石像,有“梁武帝拜會天竺高僧杯渡處”石刻書法。

虎穴:俗稱老虎洞,位於伏虎岩下,洞高大,深約五米,洞中有一眼泉水,傳說是老虎用虎爪刨出,可供飲用。此洞與山下的龍漂合黎龍潭虎穴, 珩琅十景之一。詩曰:八面威今虎氣生,昂然一嘯下山林。虬龍欲與平秋色,衝破烏雲四海鳴。

虎刨泉:位於老虎洞內,泉水清澈見底,冰涼味甘,是一眼不可多得的山泉。

錫杖泉:位於杯渡岩東石壁下方,泉水碧綠,清淳味甘,是極隹的飲用之水,相傳此泉是聖僧杯渡出定後,奮起法杖向岩壁插落,抽回即湧出清泉,故得此名,又名靈錫泉。隨成一絕:禪師洞裡獨參禪,司出玄機實太玄。法杖搗岩泉湧出,清淳甘美潤心田。長期飲用,可延年益壽。

洗心泉:位於白雲峰西、觀音庵後碧雲徑上方石壁處,泉水清澈微綠飲用味甘,泉口已作人工修固,為觀音庵僧人飲用。試飲一杯,心靈空曠。吟成一首:一勺甘泉一分情,益滋肺腑韻初生。行吟如水清平樂,滌盪胸懷定必清。

道遙源:位於碧雲徑,走馬嶺環形山坡以下,下至逍遙溪,山谷西問谷底滿面多生映山紅,每到春天,波山杜鵑紅似火,上部鬼見愁絕壁。

丞相源:位於塔子崗南坡,下至珩琅林場原苗圃地,山谷走向西南向,上接塔子崗大道。

白雲源:位於白雲峰南坡谷,下至禪師洞,源內有杯渡岩、禪師洞、拜賢台、錫杖泉、伏虎岩、老虎洞、虎刨泉及清雲寺古遺址,踏入白雲源景區,猶如置身世外桃源。

逍遙溪:位於白雲峰西,上接逍遙源,下至逍遙湖。溪中有靈龜控險景點,此處一年四季,溪水長流,滋養著逍遙湖。

丞相溪:位於立馬峰南,上接丞相源,下至丞相湖,溪上有珩琅林場,在此基礎上,宜開發珩琅山莊,隨得一絕,夜半清泉惜細流,無憂無慮樂悠悠,林泉之下心靈淨宦海終究不自由。

白雲溪:位於杯渡岩以下,下至龍潭,白雲溪兩坡夾凹,小氣候獨特,人跡罕至,溪的出口還剩有華嚴寺古遺址,曾經是珩琅最大的寺院,香火盛極一時。

白雲池:位於白雲峰頭,池水澄澈如鏡,一年四季不涸不溢,水質淳和,由於戰火遭廢棄,需待開發。詩曰:踏上峰巔覽白雲,怡然陶醉寄情深,如何能得搏雲手,願欲攜來贈與君。

丹井:位於觀音庵南,碧雲徑內側,井生岩石上,口圓深盈尺,相傳採藥煉丹之用,詩曰:碧雲徑上步青雲,踏碎青雲仔細尋。採藥煉丹丹井在,延年益壽養心神。

龍潭:位於白雲溪出口,據說,龍潭深不可測,一年四季水位平穩,傾盆暴雨不漫不溢,乾旱無雨不乾枯,潭水碧翠,曾是困栓孽龍的地方。

逍遙湖:位於白雲峰西逍遙溪下,湖水清碧,湖面約為五十畝,高大的白雲峰倒映湖中,構成山中有湖,湖中有山景觀,湖天一色,詩曰:長虹塔影起重霄,映入逍遙分外嬌。我欲泛舟臨畫境,如疾如醉忘撐篙。

丞相湖:位於拱宣嶺北,鳳凰山南,水面約為五十畝,上接丞相溪,此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被南宋丞相馬廷鸞夫婦所喜愛,雙雙隱居於此,終老天年,是旅遊休閒垂釣避暑療養勝地。

丞相歸隱:由丞相溪、丞相湖、丞相冢及待建的珩琅山莊組合而成,它可作為一個景點,也可作為一個景區,是紀念南宋丞相馬廷鸞辭官不做,退居林泉,自耕自足,終老珩琅, 珩琅十景之一,詩曰:游離宦海愛珩琅,樂把西河做故鄉,好水好山觀不足,痴情枉作讀書郎。

金龜探險:位於逍遙溪中,金龜正從走馬嶺西山谷中爬出,神態惟妙惟肖,而尾巴卻遺落於走馬嶺東山腳,年年月月,不惜微軀,冒險探察著人間深淺和世態炎涼。 珩琅十景之一,詩曰:突起風雲從未停,驚濤駭浪一層層,千年為探深和淺,不惜微軀奉獻誠。

弋江漂流:起點始於師姑塔村,乘竹筏下寒亭河,轉入青弋江,止於西河古鎮,全長七公路,沿途可觀兩岸旖旎風光,駕筏可歷江中急湍險境, 珩琅十景之一。詩曰:心隨弋水不停留,竹筏凌波競自由,探險激湍偏歷險,弄潮任我渡中流。

杜鵑啼血:位於南山絕壁之上,從絕壁的縫隙中生長出杜鵑花,一年四季,枝繁葉茂,生命力極強,其品種特異,花開鮮艷奇目,花期長而不受時令變遷,點綴著南山絕壁與山林,四季頻開,隨成一道亮麗的景觀。詩曰:為何拼挽命春風,挽住春風不放鬆,一叫悲悽心欲碎,歌喉泣血映山紅。

珩琅勝境坊:宜建在逍遙湖下方,坐東面西,迎賓橋轉彎道上,穿過珩琅山門,向上越過入勝橋,步入消遙湖景區,其造型風格可仿製九華山《九華聖境》坊製作,既古樸,又大方,特吟一絕以頌之:湖山似畫畫難詩,心祗春潮獻頌詞,一覽珩琅千萬象,行吟業已醉如痴。

高山仰止坊:宜建走馬嶺上端,高山仰止磴道起始點,其結構可仿製敬亭山古山門建制,以紀念梁代天竺聖僧杯渡開發珩琅山和南宋右丞相馬廷鸞隱居珩琅著書立說而建。吟成絕句二首:不愛功名愛自耕,清風明月足依憑,勾留學士林泉老,樂與青山永結盟。久隱珩琅與世疏,胸藏萬卷不傳書。清名長在虬柯爛,一片冰心寄玉壺。

華嚴寺:位於塔子崗,原有珩琅古塔一座,始建於南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大修於明萬曆年間,為六面七層樓圓式磚木結構,高二十九米。1997年,九華山祗園寺聖定僧尊奉原安徽省佛教協會、九華山佛教協會會長、九華山祗園寺升座方丈仁德師之命,隻身來到珩琅山,從廢墟殘垣的遺址上建成了華嚴寺,開山授徒,傳播佛學文化,弘揚佛法,如今寺廟香菸裊裊,鐘聲陣陣,吟成華嚴晚鐘一首:未結因緣亦有緣,阿彌陀佛法無邊,珩琅一杵黃昏破,醒世鐘聲天下傳。題贈珩琅山華嚴寺住持僧釋聖定一首:晨鐘嘹亮暮鍾沉,創建華嚴續法雲,古剎猶存杯渡跡,弘揚佛學播佳音,撰成華嚴寺楹聯一副:弋水長流,統領西河神韻美;珩琅獨秀,詳參佛法宅心空。 珩琅十景之一

觀音庵:位於白雲峰西,坐落於觀音岩上,舊有觀音庵遺址,1996年恢復建成,居高臨下座東面西,是清修攬勝的絕妙勝地,有時雲層鋪海,恰似天上人間仙境。

法雲寺:古法雲寺是晉末南朝高僧杯渡創建,距今一千五百餘年,比慧遠創建的廬山東林寺約晚一百二十年,但比地藏王金喬覺創建的九華山化城寺早二百六十年,是珩琅山開山之寺,法雲寺恢復宜建在白雲源中,伏虎岩與杯渡岩之間的古廟址遺基上,與老虎洞、禪師洞、拜賢台、錫杖泉連成一體。

珩琅山莊:宜建於丞相溪兩側至丞相湖,宜集管理、交通、旅遊、餐飲、信宿、休閒、科研、藝術創作於一體,逐步建成珩琅山藝術館,珩琅山博物館,馬廷鸞書院,丞相居、高隱精舍、歸鸞廬、退思齋、耕雲齋等建築,可設立珩琅山莊丞相源分部對外開放,為開發珩琅勝境,作進一步規劃設計。

逍遙亭:宜建在逍遙大道北側逍遙湖畔,登亭可覽湖山一色,湖天一體,宜垂釣或水上遊樂,亭基作長方形。

攬勝亭:宜建於立馬峰上的立馬台後,這裡是山地平台的第三層,是觀景攬勝的佳境,登高望遠,以壯胸懷。

碧雲亭:宜建於碧雲徑的轉彎外側、亭宜小作凌空之勢,奇中添險,成為第四層平台的觀景區,可俯視山下鳳凰展翅景點,丞相湖、逍遙湖象兩顆明珠鑲嵌在山間,碧雲飄來,有騰雲之勢,這裡還可觀覽觀音洞石刻群。

摩宵亭:宜建白雲峰白雲池邊,山登絕頂我為峰,身臨其上,神遊天外,吳山楚水皆在足下,是珩琅的最高觀景點。

觀濤亭:宜建於拱宣嶺最西端,登亭可觀寒亭河、青弋江江濤,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可觀南山絕壁石刻群。

珩琅大道:從灣西公路點至珩琅村十甲壩。

逍遙湖大道:從珩琅大道轉入逍遙湖入山,至塔子崗腳分水嶺。

丞相湖大道:從分水嶺入珩琅山莊止丞相湖。

塔子崗大道:珩琅逍遙湖大道轉上塔子崗,上至走馬嶺腳,中間以塔子崗向東延伸珩琅山莊丞相源分部。

高山仰止磴道:始高山仰止坊,上至白雲峰頂,宜修整加固。

雙音庵磴道:始逍遙湖北至觀音庵,宜整修加固。

拱宣嶺磴道:從丞相湖大道點至拱宣嶺頭觀濤亭。

白雲徑:始走馬嶺腳,至禪師洞,宜拓寬整修。詩曰:白雲騰湧作雲堆,忽化虬龍舞爪飛,眷戀珩琅斂乖戾,為民播雨顯神威。

碧雲徑:從高山仰止磴道轉入觀音庵。

迎賓橋:由珩琅大道轉入逍遙湖大道連線處,意在歡迎天下遊客,四海來賓。

入勝橋:又名周慕橋,橫跨劈洪渠上,1983年初冬,時任蕪湖市政府副市長周慕橋同志前來西河視察,登臨珩琅山,曾指示架橋,特予命名,以示紀念,穿過入勝橋,才真正進入珩琅勝境。

南山絕壁石刻群:宜刻宣邑門戶、濤聲依舊、果然好山、吳楚勝地、包孕鳩茲、拱衛宣邑、觀濤。

觀音洞石刻群:宜刻鳩茲第一峰、氣冠群雄、橫空出世、不愧好山,造化獨鍾、突兀撐天、畫境、靈幻奇秀、定心、東方極樂、大好河山、氣象萬千、天然畫圖、觀音洞、洗心泉、丹井、神仙洞、碧雲徑、留雲。

白雲峰石刻:宜刻白雲池、雲根石、卓立雲表、涑雪流、一覽眾山小、登峰造極、萬山拜其下、到者方知、天上人間。

生態特種園林:宜建楓香園於拱宣嶺,秋觀紅葉。宜建銀杏園、桂花園、紅楓園、月

珩琅山簡介

位於蕪湖縣紅楊鎮,距蕪湖市僅25公里,青弋江環繞而過,水陸交通便捷,作為人們節假休閒娛樂場所,開發旅遊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珩琅山樹木蔥蘢,兩峰對峙,活象店常下廊房,近處有彈鄉山,東邊建有白馬寺,南邊有梁武帝時建有興雲寺,寺旁有白雲池,池下是代明湖,象有仙人盤石。 傳說王台山有金氣,建有二金殿、肉身殿、十五殿、晏公殿、塔子庵、萬年台等寺廟。 珩琅山群山擁聚,綠數成蔭,景色怡人,冬暖夏涼,泉水叮咚悠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