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腳蛇
在“淡水貴於油“的沙漠裡,動物的生存競爭是圍繞著水展開的。也正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動物王國的沙漠之子們也練就了一身覓水求生的本領。生活在澳洲荒漠上的小(蹼)鼠就能夠從土壤中吸取水分。這種可愛的小動物是靠食用各種植物的種子維持生計的,可小(蹼)鼠在覓食過程中得到乾燥的種子之後,並不急於馬上吃掉,而是將種子裝進它那特殊的頰袋中運回洞穴里。這些乾燥的植物種子的滲透壓竟有400~500個大氣壓(1個大氣壓=101.325kPa)之高,足以將洞穴中的哪怕一丁點兒水分,也都統統吸收到種子裡。在種子未吸進足夠的水分之前,小(蹼)鼠是不會去吃它們的。通過這些植物種子,小(蹼)鼠從土壤中得到了水分。
在澳大利亞的沙漠裡還有一種渾身長刺的四腳蛇(蜥蜴)。在一般人看來,它身上那些小倒刺和突起物是專門對付食肉動物的防身武器,可誰曾想到它還有特殊的蓄水功能?!其實,四腳蛇皮膚的角質層上有無數的小孔,小孔的開口在小刺之間的凹陷處,水滴正是通過小孔進入皮膚的。但深層組織卻沒有小孔,水分並不能長驅直入向體內縱深滲透,但也未就此打住或散失。水分在皮膚里朝其頭部流動,一直流到毛細管網路匯合成的兩個多孔小囊里。這兩個小囊長在四腳蛇的嘴角兩側,是一對絕妙的水分收集器,四腳蛇只要動一下頜部,水滴就會自動冒出來。所以,沙漠中常可以見到四腳蛇浸泡在不可多得的水中,用其皮膚吸附大量的水分,匯集於囊中以備不時之需。再有,四腳蛇身上小刺的溫度低於皮膚,一旦進入夜晚,小刺就能從空氣中聚集水分而形成水滴,並迅速被“乾旱”的皮膚吸收。
荒漠上生存的所有動物都有一種自身造水的本領,即通過動物體內的脂肪“燃燒”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水被肌體保留和吸收,二氧化碳則排出體外為自然界的植物所享用。蛇、蜥蜴、羚羊、斑馬、獅子、長頸鹿和鴕鳥等都在體內儲藏了大量的脂肪,只不過脂肪通常都不分布在皮下,而在其特殊部位——駝峰、尾巴或尾部(如羊、巨蜥、飛鼠、小跳鼠等)儲存著。駱駝可儲存110~120千克;肥尾羊也有10~11千克之多。實際上,這些動物油(脂肪)庫是“沙漠之子”們的天然貯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