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更多中文片名:
火燒摩天樓
沖天大火災
更多外文片名:
Flammendes Inferno.....Austria / West Germany
Infierno en la torre.....Argentina / Venezuela
La tour infernale.....Canada (French title) / France
A Torre do Inferno.....Portugal (imdb display title)
Det tårnhøje helvede.....Denmark
El coloso en llamas.....Spain
Inferno na Torre.....Brazil
L'inferno di cristallo.....Italy
Liekehtivä torni.....Finland
O pyrgos tis Kolaseos.....Greece (imdb display title)
Plonacy wiezowiec.....POLANd
Pokoli torony.....Hungary
Sklenené peklo.....Czechoslovakia
Skyskrapan brinner.....Finland (Swedish title)
Skyskrapan brinner!.....Sweden
Tawâringu inferuno.....Japan (imdb display title)
Yangin kulesi.....Turkey (Turkish title)
導演:
約翰·古勒米 John Guillermin
伊爾溫·艾倫 Irwin Allen ....0 (action sequences)
編劇:
Richard Martin Stern ....novel "The Tower" and
Thomas N. Scortia ....novel "The Glass Inferno" &
Frank M. Robinson ....novel "The Glass Inferno"
斯特林·西利芬特 Stirling Silliphant ....(screenplay)
主演:
史蒂夫·麥奎因 Steve McQueen ....Chief O'Hallorhan
保羅·紐曼 Paul Newman ....Doug Roberts
威廉·霍爾登 William Holden ....Jim Duncan
影片類型:
動作 / 驚悚 / 劇情
片長:
165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70毫米寬銀幕電影
混音:
單聲道 / 4-Track Stereo / 70 mm 6-Track
級別:
Australia:PG / Singapore:PG / Finland:K-16 / Netherlands:12 / Norway:15 / Sweden:15 / UK:15 / USA:PG / France:-12 / Norway:16 / West Germany:16 / UK:A / Portugal:M/16
製作成本:
$14,000,000 (estimated)
攝影機:
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攝製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70 mm (blow-up)
35 mm
演職員表
導演 | 編劇 | 演員 | 製作人 | 原創音樂 | 攝影 | 剪輯 | 選角導演 | 藝術指導 | 美術設計 | 布景師 | 服裝設計 | 副導演/助理導演
導演 Director:
約翰·古勒米 John Guillermin
伊爾溫·艾倫 Irwin Allen ....0 (action sequences)
編劇 Writer:
Richard Martin Stern ....novel "The Tower" andThomas N. Scortia ....novel "The Glass Inferno" &Frank M. Robinson ....novel "The Glass Inferno"
斯特林·西利芬特 Stirling Silliphant ....(screenplay)
演員 Actor:
史蒂夫·麥奎因 Steve McQueen ....Chief O'Hallorhan
羅·紐曼 Paul Newman ....Doug Roberts
威廉·霍爾登 William Holden ....Jim Duncan
費·唐納薇 Faye Dunaway ....Susan
弗雷德·阿斯泰爾 Fred Astaire ....Harlee Claiborne
蘇珊·布萊克利 Susan Blakely ....Patty
理察·查伯蘭 Richard Chamberlain ....Simmons
珍妮弗·瓊斯 Jennifer Jones ....LiselotteOJ·
辛普森 O.J. Simpson ....Jernigan
羅伯特·沃恩 Robert Vaughn ....Senator Parker
羅伯特·華格納 Robert Wagner ....BigelowSusan Flannery ....LorrieSheila Allen ....Paula Ramsay (as Sheila Mathews)Norman Burton ....Giddings (as Normann Burton)Jack Collins ....Mayor RamsayDon Gordon ....Kappy
菲爾頓·派瑞 Felton Perry ....ScottGregory Sierra ....CarlosErnie F. Orsatti ....Mark Powers (as Ernie Orsatti)
達布尼·柯爾曼 Dabney Coleman ....Deputy Chief #1Elizabeth Rogers ....Lady in BuoyAnn Leicester ....GuestNorman Grabowski ....FlakerRoss Elliott ....Deputy Chief #2Olan Soule ....Johnson (as Olan Soulé)Carlena Gower ....Angela AllbrightMike Lookinland ....Phillip AllbrightCarol McEvoy ....Mrs. AllbrightScott Newman ....Young FiremanPaul Comi ....TimGeorge Wallace ....Chief OfficerPatrick Culliton ....TechnicianWilliam Bassett ....Leasing Agent (as William H. Bassett)John Crawford ....CallahanErik L. Nelson ....Wes (as Erik Nelson)Art Balinger ....AnnouncerNorman Hicks ....Pilot (as LCDR. Norman Hicks)Thomas Karnahan ....Co-Pilot (as LTJG. Thomas Karnahan)Mike Johnson ....Fire Victim in Elevator (uncredited)Tom Lawrence ....Bigelow's Assistant (uncredited)Maureen McGovern ....Herself - Singer at Party (uncredited)John Moio ....Security Guard (uncredited)Jennifer Rhodes ....Janet - Secretary (uncredited)Hank Robinson ....Dinner Guest (uncredited)William Traylor ....Security Guard in Control Room (uncredited)
製作人 Produced by:
伊爾溫·艾倫 Irwin Allen ....producerSidney Marshall ....associate producer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
約翰·威廉士John Williams
攝影 Cinematography:
Fred J. Koenekamp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as Fred Koenekamp)
剪輯 Film Editing:
Carl KressHarold F. Kress
選角導演 Casting:
Jack Baur
藝術指導 Production Designer:
William J. Creber ....(as William Creber)
美術設計 Art Direction by:
Ward Preston
布景師 Set Decoration by:
Raphael Bretton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by:
Paul Zastupnevich
副導演/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newt Arnold ....assistant director (as Newton Arnold)Phil Ball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Bob Bender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Michael Grillo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as Michael F. Grillo)Malcolm R. Harding ....assistant director: action sequences (as Malcolm Harding)Wesley J. McAfee ....assistant director (as Wes McAfee)Donald White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s Don White)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香港
Hong Kong 1975年10月16日 美國
USA 1974年12月10日......(New York City, New York) 美國
USA 1974年12月14日 英國
UK 1975年1月30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75年2月20日 瑞典
Sweden 1975年3月3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75年3月6日 法國
France 1975年3月12日 荷蘭
Netherlands 1975年3月13日 義大利
Italy 1975年3月14日 丹麥
Denmark 1975年3月21日 芬蘭
Finland 1975年3月21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1975年3月27日 日本
Japan 1975年6月7日 墨西哥
Mexico 1976年1月1日 匈牙利
Hungary 1978年9月21日 土耳其
Turkey 1980年2月 東德
East Germany 1981年11月13日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Irwin Allen Productions
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 [美國] (present) (as Twentieth Century-Fox)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美國] (present) (as Warner Bros.)
發行公司:
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 [美國] (1974) (USA) (theatrical)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美國] (1974) (non-USA) (theatrical)
華納兄弟公司 [法國] (1975) (France) (theatrical)
Warner-Columbia Film (1975) (Sweden) (theatrical)
Warner-Columbia Filmverleih GmbH [德國] (1975) (West Germany) (theatrical)
NBC電視台 [美國] (1980) (USA) (TV) (broadcast premiere)
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公司 [美國] (2006) (USA) (DVD)/(2009) (USA) (DVD) (Blu-ray)/(2006) (USA) (DVD) (double feature with "Volcano")
Twentie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美國] (1998) (USA) (DVD)
Warner Home Video (2003) (Netherlands) (DVD)/(19??) (Netherlands) (VHS)
Warner Home Vídeo [巴西] (2006) (Brazil) (DVD)/(19??) (Brazil) (VHS)
CBS/Fox [美國] (USA) (laserdisc)
Fox Video [美國] (USA) (laserdisc)
Magnetic Video [美國] (video)
Warner Home Video (U.K.) Limited [英國] (2001) (UK) (DVD)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瑞典] (1998) (Sweden) (VHS)
其他公司:
San Francisco Fire Department the producers gratefully acknowledge the cooperation of (as The San Francisco Fire Department)
San Francisco Board of Fire Commissioners the producers gratefully acknowledge the cooperation of (as The San Francisco Board of Fire Commissioners)
Los Angeles City Fire Department, The the producers gratefully acknowledge the cooperation of
Los Angeles City Board of Fire Commissioners the producers gratefully acknowledge the cooperation of (as The Los Angeles City Board of Fire Commissioners)
MacGillivray Freeman Films [美國] aerial photography
Frank Van Der Veer Labs [美國] opticals (as Vanderveer Photo Effect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美國] the cooperation of, is gratefully acknowledged (as The Department of the Navy)
Pacific Title [美國] titl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The the cooperation of, is gratefully acknowledged
影片簡介
《火燒摩天樓》是根據里察德·馬丁·斯特恩的小說《大廈》改編而成。影片有傳奇製片人埃爾文·艾倫掌舵,雲集了包括史蒂夫·麥奎因,保羅·紐曼以及舞王弗雷德·阿斯泰爾、橄欖球明星O.J.辛普森等在內的多位好萊塢頂級明星,打造了這樣一部極為成功的驚世駭俗的災難電影。影片在當年的奧斯卡上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剪輯和最佳原創歌曲三個獎項。
《火燒摩天樓》屬於一種爆炸式的電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災難片浪潮中最為成功的一部。三個小時的片長和超過1300萬的投資使《火燒摩天樓》成為好萊塢最好的商業電影製作的典範。影片的故事發生在舊金山利用精心構建的模型和特技攝影技術製作的一幢135層的摩天大樓之中。雖然看上去大樓非常真實但我們知道這所有的一切都是虛構的。影片中火災的場面令人信服。煤氣爆炸,遭難的場景以及火中的救險看上去都非常地真實。《火燒摩天樓》可以說是同類特技電影中的傑作。由著名製片人兼導演埃爾文·艾倫所執導的動作場面可以說是這部電影中的寶石,成為電影中最值得回憶的部分。通常在這些異常複雜的動作場面中我們會對不同演員的不同冒險印象模糊。不過,《火燒摩天樓》卻有著五段主要的動作戲供演員們逐個發揮。這五個場景分別是保羅·紐曼成功地在坍塌的樓梯之上解救兩個孩子和一個老婦人;身穿禮服的人群被困135樓的宴會廳等待援救;高空吊索:解救被困在觀光電梯之上的十二個人以及影片最後二百萬加侖的水。這些線索在導演的精心打造之下巧妙地分布在影片中,始終保持著影片整體的緊張節奏。
劇情
版本一
一幢位於舊金山中心的摩天大樓頂樓內,即將舉行大樓的落成典禮。剛從外地回來的摩天樓的設計師道格卻在典禮前發現大樓的電力系統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道格找到承建大樓的老闆鄧肯反應情況,但鄧肯忙於典禮前的準備工作而無暇顧及。道格發現安全隱患緣於老闆鄧肯的女婿羅傑·西門斯為了節省成本在施工中沒有按照原先的設計而偷工減料。備用電源未做絕緣保護以及低於標準的電路造成短路。大樓內很快冒出熊熊大火。而在摩天樓的廣場上包括參議員和市長在內的各界名流正在慶祝大樓的落成。火勢沒有得到控制開始蔓延,而嘉賓們則乘坐觀光電梯登上了設在頂樓的酒吧繼續慶祝。道格提醒老闆鄧肯應該馬上讓人群疏散,但鄧肯卻錯誤地認為大樓的安全系統非常可靠而沒有採納道格的意見。消防隊長麥克帶領大批的消防隊員來到現場救火,但兇猛的火勢卻讓一發而不可收拾。很快火勢不斷向上攀升,伴隨的煤氣爆炸摧毀了逃生用的樓梯的樓內的電梯。當鄧肯終於意思到形勢的嚴重時頂樓之上的百餘賓客以無生路可逃。救援隊伍決定利用直升飛機,但大風給空中救援帶來了麻煩。道格在救下了一位老婦人和兩個小孩之後也來到了樓頂,並和在樓下指揮救火的麥克一起共同尋求解救之法。在和對面另外一座大樓之間牽起了一道繩索之後,一道空中的救援之路給人們以生機。但緩慢的速度怎么也趕不上火勢的蔓延速度。雖然消防隊員們貧拼盡全力且傷亡慘重,但大火還是很快就會燒到樓頂。而此時懸掛在觀光電梯內的十二名婦孺也急需援救。我們的兩位超級英雄將如何拯救這一百多位困在大火之中的賓客如何逃出生天呢?
版本二
虛構的世界第一高樓落成開業,在頂層舉行了慶典。就在達官貴人濟濟一堂之時,大樓中層某處因為電線短路而失火。由於超高層建築特有的“煙囪效應”,火勢迅速蔓延並封鎖了逃生之路。頂層的人們只能由空中逃跑。最後包括州長在內的一批人葬身火海。後來,受難者們設法炸開頂層的水塔熄滅了大火。
版本三
故事描述威廉·霍爾登在自己所擁有的摩天樓頂層舉行開幕酒會,但其女婿李察德·張伯倫負責的建築工程偷工減料,以致電線走火釀成巨災。消防隊長史蒂夫·麥奎因在大樓工程師保羅·紐曼的協助下一邊救人一邊滅火,幾經波折終於爆破樓頂的巨型水箱將大火撲滅。
演員介紹
保羅·紐曼
別名: 保羅·紐曼
家鄉: 美國俄亥俄州
性別: 男
國籍: 美國
出生年月: 1925年1月16日
保羅·紐曼(Paul Newman,1925年1月26日-2008年9月26日),美國著名金髮演員、賽車選手、慈善家,坎城影展、金球獎、艾美獎最佳演員獎,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及1986年以《金錢本色》演一位熱心提攜教導晚輩老斯諾克教練贏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他還在1982年創立一家名為“Newman Own”食品公司,個人所持股獲利金額,通通捐獻給慈善機構;至2007年5月為止,保羅·紐曼捐出給社會善款,多達2億2千萬美金,令人欽佩。保羅·紐曼在2008年9月26日因癌症去世,終年83歲。
威廉·霍爾登
性別:男
英文名:William Holden
生日:1918年4月17日
國籍:美國
威廉·霍爾登出生於一個富裕家庭,三歲的時候,他的家搬到了加州的帕薩迪納,他的父親是一名工廠藥劑師,母親是一名老師。1973年,還在帕薩迪納專科學校攻讀化學專業的威廉就已經和派拉蒙公司簽下了一份電影契約,他初次出演的第一部電影是《Golden Boy》,他扮演的是一個掙扎在小提琴和拳擊運動之間的年輕人,從那時起,霍爾登就一直扮演“鄰家男孩”類型的角色。二戰結束後威廉從軍隊退役重返影壇,1950年他獲得出演兩個重要的角色的機會,一個是《日落大道》(Sunset Blvd)中的小白臉,另一個是《絳帳海堂春》(Born Yesterday) 中的家庭教師。兩年後他在影片《戰地軍魂》(Stalag 17)中塑造的憤世嫉俗中士一角,為他贏得了奧斯卡獎。50年代是威廉·霍爾登演藝事業的鼎盛時期,出演了《野餐》(Picnic)等影片。此後他漸漸淡出影壇,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打理他和別人合開的Mount Kenya Safari俱樂部生意上,經常往返於非洲和瑞士之間。
幕後製作
《火燒摩天樓》擁有歷史上最大的爆炸火焰場景,耗資千萬打造的布景隨時都可能化為灰燼。《火燒摩天樓》也是兩位銀幕巨星之間的較量。在1974年上映的這部《火燒摩天樓》創造近幾十年以來銀幕災難片的另一高峰。出色的特技效果,全明星的製作班底以及一個驚心動魄的關於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樓失火的故事都讓這部電影成為好萊塢歷史上極具挑戰性的作品。
《火燒摩天樓》是著名監製埃爾文·艾倫繼《海神號遇難記》大獲成功之後的又一力作。1973年埃爾文·艾倫和福克斯公司一起參加投標以購買一部即將發行的小說《大廈》的著作權。這是一部關於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樓在建成的落成典禮上失火的小說。但在《海神號遇難記》獲得成功之後,幾乎每一家電影公司都爭先恐後地投拍同一類型的災難片。埃爾文·艾倫在離開華納以後隨即模仿《大廈》的故事綱要整理出了一個名叫《玻璃地獄》的劇本,並且立即進入拍攝前期的準備工作,完成了這部好萊塢經典之作品的初步構想。接著埃爾文·艾倫又促成了福克斯和華納高層的談判。他帶著影片的情節串聯版宣稱福克斯公司已經率先開拍攝《火燒摩天樓》。在當時投拍同樣題材的大製作電影無疑是自尋死路。在埃爾文·艾倫的計畫中是由他自己擔任導演,憑藉著出色的串聯版和他好萊塢災難片大師的名頭,華納和福克斯達成協定共同合作完成電影《火燒摩天樓》的拍攝。
這部電影的預算高達1100萬美金,由華納和福克斯各自支付一半。艾倫再次請來了奧斯卡最佳編劇獎得主斯特林·史林芬特將《大廈》和《玻璃地獄》合二為一,並用了250幅情節串聯圖版來展示故事梗概。一如艾倫過往的風格,影片力邀巨星參演。奧斯卡影帝威廉·霍爾頓扮演了摩天樓的所有者,舞王弗雷德·阿斯泰爾扮演了一個騙子,詹尼弗·瓊斯扮演了一位富有的遺孀,里察德·張伯倫扮演了玩世不恭的女婿,而大名鼎鼎的OJ辛普森則扮演了一名保全。艾倫依靠自己的魅力邀請到了當時最出名的兩位巨星:保羅·紐曼和史蒂夫·麥奎因。這兩人的片酬高達100萬美金外加票房提成。史蒂夫·麥奎因先應邀出演建築師一角,但最後決定又他出演消防隊長。麥奎因要求自己的台詞和紐曼的要一樣多,所以當時在外度假的斯特林·史林芬特被臨時召回為他加了12句台詞。英國導演約翰·查爾曼負責第一組的拍攝工作。艾倫則親自負責動作場面的拍攝。影片中要拍攝超過300場的火災場面,稍有差錯就會導致人員的傷亡。但艾倫很快發現除了要注意放火之外,他還要面對巨星之間的明爭暗鬥。1974年5月拍攝前期,這部影片就創造了不少好萊塢的記錄。四個劇組同時拍攝,57處外景都是福克斯公司的歷史記錄。但是艾倫卻始終無法緩和巨星之間的緊張氣氛。威廉·霍爾頓對女明星費·唐娜微頻繁遲到很不爽。
在忍受了兩個月之後威廉·霍爾頓終於爆發了,他將費·唐娜微推到牆上並警告她以後不準遲到。在那之後費·唐娜微每次都很守時了。相反保羅·紐曼和史蒂夫·麥奎因之間卻充滿了良性的競爭,在很多危險場面下都親歷親為。保羅·紐曼因濃煙導致臉部皮膚過敏,並燒傷了手。史蒂夫·麥奎因也因紐傷了腳踝而致使這部投資已經高達1140多萬的影片不得不臨時修改劇本讓他坐著拍完了幾場戲。經過四個多月的艱苦拍攝,影片在1974年9月11號殺青,三個月後的12月16號正式公映。電影公司為這部最後投資為一千四百萬美金的電影發起了非常強勁的宣傳攻勢,全年的票房高達兩億美金。但影片也受到了建築商的猛烈抨擊,認為影片引發了人們對現代摩天大樓安全問題的不必要的恐慌。有趣的是在影片上映兩個月後,世界上最高的建築世貿大廈就發生了火災。1978年,《火燒摩天樓》共獲得了8項奧斯卡的提名,並最終獲得了包括最佳攝影在內的三尊小金人。雖然已經過去了三十年,但《火燒摩天樓》仍憑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驚心動魄的特技效果而廣受讚譽。
《火燒摩天樓》和包括《海神號遇難記》等所有的災難電影給那些身處在一個不確定時代的觀眾提供了一種逃避現實的娛樂。試想當人們面對銀幕之上的超級災難,驟然增加的內心恐懼會讓他們在走出影院時感覺現實比電影要美好許多。天空多么湛藍,生活依舊在美好中繼續。這也是為什麼好萊塢精明地片商們會砸下數以百萬計的美元和邀請那些超級明星來復興“災難片”這個古老的類型的原因了。具體在這部《火燒摩天樓》中監製埃爾文·艾倫請來了保羅·紐曼和史蒂夫·麥奎因。保羅·紐曼1925年出生於美國的俄亥俄州。因為一次膝關節的嚴重損傷保羅·紐曼不得不放棄自己原本打算在體育方面的明星之夢。但正因為於此好萊塢多了一位好戲之人。
在完成了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研修生的學業之後,保羅·紐曼在電視劇《奧爾德里奇的家》中正式亮相。在百老匯舞台劇《野餐》中的優異表現讓華納公司對他青睞有加。但保羅·紐曼在1955年拍攝的第一部大銀幕之作《銀酒杯》並不成功。幸好大導演羅伯特·懷斯慧眼識珠,在1957年的《回頭是岸》中啟用了當時尚為新人的保羅·紐曼。而此後的《漫長的炎夏》中的浪子形象為保羅·紐曼帶來了法國坎城電影節的最佳男演員的榮譽。1958年保羅·紐曼和玉婆泰勒合作的《朱門巧婦》為他第一次獲得了奧斯卡影帝的提名。1961年成名之後的保羅·紐曼投桃報李,再次在羅伯特·懷斯的電影《騙子》中出演了一位混跡於彈子房的小混混形象,獲得好評。1969年保羅·紐曼和大帥哥羅伯特·雷德福主演了西部片經典《虎豹小霸王》。1973年保羅·紐曼和大帥哥羅伯特·雷德福再次聯袂主演了《騙中騙》,同樣大受歡迎。
其後保羅·紐曼因影片《赫德》、《鐵窗喋血》、《毫無惡意》、《裁決》等片多次獲得奧斯卡的提名,但每每和小金人緣鏗一面。只到1986年保羅·紐曼才憑藉《金錢本色》中和湯姆·克魯斯的完美合作獲得了奧斯卡影帝的無上榮耀。另外一位動作明星史蒂夫·麥奎因出生在美國的印第安納波利斯,位於家鄉的橢圓賽道培養了史蒂夫·麥奎因對於賽車的興趣。1958年,史蒂夫·麥奎因在小成本科幻片《魔點》中獲得了生平第一個主要的角色。進入六十年代史蒂夫·麥奎因以他野性的形象和冷酷硬漢的角色開始聞名於世。《豪勇七蛟龍》中的遊俠、《大逃亡》中的英勇上尉、《辛辛那提小子》中的紙牌高手等都是史蒂夫·麥奎因塑造的在觀眾心中難以磨滅的銀幕形象。其中在1968年的《警網鐵金剛》中史蒂夫·麥奎因駕駛著野馬車和道奇軍馬的一場經典追車戲,至今還為影迷們所津津樂道。可惜天妒英才,史蒂夫·麥奎因在年僅五十歲時就撒手西去,骨灰按其遺願撒入大海。在《火燒摩天樓》這樣群星雲集的電影中,保羅·紐曼和史蒂夫·麥奎因的表現依舊搶眼。史蒂夫·麥奎因在幾場動作戲中的強力表現,保羅·紐曼舉手投足間的瀟灑和鎮定以及只屬於這兩個男人的男性魅力的極度彰顯,為銀幕之上增添了一道別樣的獨特風景,令人難忘。
看點
70年代轟動一時的經典災難片,不但巨星如雲,而且是第一部以摩天樓大火災為題材的巨製。隨著電影特技的突飛猛進,本片的火災場面已不算什麼,節奏的處理也比較拖滯,但整體而言仍有一定的娛樂性。約翰·吉爾勒明處理這部角色眾多氣氛熱鬧的影片可說用足了勁,在當年曾引起大眾對高樓防火安全的重視。影片以拍攝技術高難度著稱。
幕後花絮
AMC故事背景:火燒摩天樓(22:08)
這是一段在2001年由福克斯電視機構製作的關於《火燒摩天樓》幕後製作的記錄短片。短片通過片場實錄,圖片資料以及相關人物的訪談和影片精華片段介紹了《火燒摩天樓》從籌備到拍攝以及公映時的幕後故事。短片中請來了影片的分鏡頭設計師威廉·克瑞伯,·服裝設計師保羅·查托尼維奇以及在影片中出鏡的演員厄尼·奧薩蒂,演員,女演員蘇珊·布萊克利,女演員希拉·埃倫和攝影導演弗雷德·科恩坎普暢談關於影片製作的往事,為詳細了解影片的幕後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影片製作特輯“摩天樓之內:我們銘記”(8:16)
這是一段2005年製作的以訪談為主的幕後花絮。在影片中扮演參議院的演員羅伯特·華格納回憶到劇組本來只有六間獨立的明星化妝間,但製片人埃爾文·艾倫最後卻在放置音響的舞台周圍修建了15間單獨的化妝間以滿足眾多明星的需要。女演員蘇珊·布萊克利則表達了自己對保羅·紐曼的崇敬之情。女演員蘇珊·弗蘭納里對當年製片人沒有讓她從高樓上跳出充滿遺憾,認為憑藉自己敏捷的身手完全可以避免摔壞脖子的後果。特效指導皮特·盧卡雷利回憶了保羅·紐曼和費·唐娜微拍攝親熱戲時的有趣場面。出現在短片之中的還有男演員里察德·張伯倫和影片監製等人,皆回顧了自己參入影片拍攝時的趣聞。
創造摩天樓:地獄特效(6:55)
《火燒摩天樓》之所以取得成功逼真的特技效果是決定性因素之一,在這段訪談式花絮短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劇組是如何製作出幾可亂真餓特技場面的。《x戰警3》的特效監製麥克·維茲納認為《火燒摩天樓》是一部結合了各種特技技術的影片。特技效果要藉助圖片處理基礎把各種真實的動作鏡頭連線,並且還要用到諸多的模型。特技總監的任務不只是帶領特技小組製作各種特技效果,還要保證操作過程的絕對安全,並且在影片製作後期要與剪輯部門合作完成影片的剪輯工作。影片的攝影導演弗雷德·科恩坎普表示《火燒摩天樓》中的特技場面都沒有藉助電腦特技而是用傳統的拍攝手法現場完成的。影片監製埃爾文·艾倫對能集合這么多的各方面的優秀人才來拍攝《火燒摩天樓》感覺非常驕傲和感激。
摩天樓的藝術(5:18)
影片的串聯圖版製作員尼基塔·卡茲認為埃爾文·艾倫是個好推銷員。在這段名為“摩天樓的藝術”的短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串聯圖版對於影片的拍攝是至關重要的那些精心繪製的圖版中不僅包括有非常細緻的場景畫面,甚至連攝影機的擺放和特級人員的占位都有非常精確的指示。這樣就能在影片拍攝時作到心中有數,處亂不驚。影片拍攝的順利與否有就有了保障。
埃爾文·艾倫:偉大的製片人(6:26)
每一位出現在短片中的和埃爾文·艾倫曾有過合作的電影人,無論是幕前的明星還是幕後的工作人員都認為他是最成功的電影製片人,他的精明贏得了每個人的讚譽。他對電影精益求精的態度甚至於奇怪而有趣的髮型多成為了眾人談論的話題。
導演摩天樓(4:29)
約翰·吉爾曼是福克斯公司認為執導《火燒摩天樓》的理想人選。片商最初不打算讓埃爾文·艾倫來執導影片,但最後協商的結果是由埃爾文·艾倫執導動作場面,而另找一位經驗豐富的導演來執導文戲。實際上約翰·吉爾曼執導了影片55%的戲份。約翰·吉爾曼性格溫和,導戲時常常叼著一根菸斗。但這位生氣時都是溫聲細語的導演卻和大明星紐曼在片場爆發了一次激烈的“爭吵”!當然不是真的發生爭執了,而是為了讓保羅儘快入戲而故意為之。
撲滅大火(4:59)
《火燒摩天樓》中的起火場面也是影片吸引觀眾的因素之一。和拍攝水災場面不同的是拍攝火災場景中間不能暫停。為此劇組特意請來了消防官員來作執導,並聘請了1000名不當班的消防員來控制現場的火勢確保每個人的安全。劇組在拍攝過程中一共搭建了57處布景,最後只剩下兩處,其他的都因為拍攝需要化為了灰燼。而大明星史蒂夫·麥奎因更是親身上陣拍攝了很多驚險的火場場面。消防部門表示《火燒摩天樓》在提高公眾的防火意識上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有趣的是製片人埃爾文·艾倫卻是一個十分懼怕火的人。
火中奔跑(5:52)
曾在影片中擔任替身的演員“閃電熊”認為史蒂夫·麥奎因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動作明星。雖然史蒂夫·麥奎因隨意親自嘗試危險動作,但為了影片的順利拍攝卻不得不使用替身。當然替身們表演那些全身著火的危險場面時必須穿防火服,身上遍灑防火溶液。替身演員是影片成功的幕後英雄。
依舊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8:24)
摩天大樓的修建給人們帶來了驚喜。在這段短片中簡要回顧了摩天大樓修建的歷史和對人類的影響。短片中還請來知名建築師介紹了位於美國,泰國,中國台灣等地的幾座名列前位的摩天大樓。只要人類不斷進步,我們與天空的距離將會不斷被拉近。
編劇斯特林·史林芬特(9:17)
《火燒摩天樓》的編劇斯特林·史林芬特崇尚的是不停的寫作。在這段短片中通過訪問《第一滴血》的原作者大衛·莫瑞以及史林芬特的原經紀人等來介紹這位奧斯卡級別的編劇是如何依靠自己的勤奮取得成功的。《火燒摩天樓》劇本的難度在於如何將之前的兩本原著合併到一起以及如何在影片的節奏更加緊湊。除此之外類似於史蒂夫·麥奎因要求不要在自己的台詞有過多的“S”音(因為史蒂夫·麥奎因發“S”音時有些含混不清)都得促使史林芬特對劇本隨時作出修改。斯特林·史林芬特對中國功夫非常熱衷,曾跟隨李小龍學習,並在泰國居住過兩年。斯特林·史林芬特1996年4月26號逝世,享年78歲。
原始製作特輯(11:07)
這是一段當年影片上映前用作宣傳的短片。主要由《火燒摩天樓》的製片人埃爾文·艾倫為觀眾介紹了影片拍攝的籌備情況和技術操作的細節。短片中除了有埃爾文·艾倫穿梭於片場的鏡頭,還有當時福克斯公司其他重頭戲的廣告。
兩段1974年的原始花絮(8:16+7:21)
兩款皆用作宣傳的短片通過片場實際的拍攝鏡頭為觀眾介紹了影片的製作班底,製作細節等。其中如何拍攝火災場面和最後的水漫金山都非常值得一看。
9段1977年埃爾文·艾倫訪談(12:26)
此環節收錄了九段共12分鐘的製片人埃爾文·艾倫在1977年介紹訪問時的談話片段。在談話中埃爾文·艾倫涉及到了影片的巨大收益,製作班底,拍攝情況等。這些訪談片段使用了未經剪輯的原始素材,埃爾文·艾倫的色言談之中透著自信和熱情,當然也暴了不少料。比如說影片中為演員們多準備了巨額的保險金以防不測等等。
影片榮譽
該片在 1975年獲奧斯卡獎, 最佳電影 最佳攝影 最佳男配角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 最佳音響 最佳音樂-劇情片原作配樂 等八項提名,最終榮獲 最佳攝影 最佳剪輯 最佳音樂-歌曲 等三項奧斯卡獎.
點評
七十年代是好萊塢災難片泛濫的時期。《摩天樓大火》是眾多災難片中較為經典的一部。
它的看點在於出神入化的火災特效和燦若星河的卡司。福克斯和華納聯手為七十年代的好萊塢貢獻了一部用錢砸出來、更是用星星堆出來的“豪門夜宴”。
史蒂夫·麥昆、保羅·紐曼、威廉·霍登、費·唐娜薇、弗萊德·阿斯泰爾……光看這些人濟濟一堂就值回票價了。
福克斯公司曾於2006年5月推出了此片的收藏版DVD,今年七月發行的藍光碟,和那張DVD共用了同一套高清母帶。 這條母帶所展現的畫面,是福克斯六七十年代大片的典型模樣。
越是受歡迎的影片,洗印拷貝的次數越多,但壞就壞在每次洗印新拷貝,都總要請原始底片出馬,長期蹂躪下來,不少片段的原始底片都磨損得無法使用、或者根本尋不見了。當時解決的方法把拿次級拷貝里的同段內容剪下來接合上去,壞掉了再如法炮製。
如此反覆,最終你拿到手裡的原始底片,實際上混雜著無數次代不同的拷貝。畫面上體現出來,就是清晰度和膠片顆粒粗細度常常有所波動。
再加上《摩天樓大火》固有的特點——特效鏡頭多(製作特效鏡頭是必須用到次級拷貝的),就導致了這部影片從開頭到結尾畫面效果一直跌宕起伏的現象。
曾贏得一尊奧斯卡小金人肯定的CinemaScope攝影,仍然可以在這張藍光碟上欣賞到。不過要獲得更流暢的觀感,只有寄希望於影片像《聖袍千秋》那樣被送到羅里數碼修復了。 這本數碼轉換可謂盡到了自己的責任,那就是有一說一地將膠片的樣貌呈現出來。
相關視頻
火燒摩天樓DVD國語01
【抱歉,不支持flash】
觀後感
周末,電影頻道佳片有約放的是電影《火燒摩天樓》。不算中間多次插播的廣告時間,這部長達兩小時四十分鐘的電影,周六晚首播時看得我有些驚心動魄。周日白天重播時,我又忍不住看了一遍。
《火燒摩天樓》是電影史上最大的一部明星薈萃的災難片,片中匯集了包括保羅·紐曼在內的大小百餘位明星。這部電影日前被評為美國電影史上第三大災難片。該片拍攝於1974年,全面展現了一棟135層高的建築(當年的摩天大樓的高度尚未達到135層)是如何在落成當天就照耀全城,在落成典禮的晚會上,摩天大廈中燃起熊熊大火,一些人被熱浪拋出窗戶,被困的人們不堪火烤而跳樓解脫,消防隊長及該樓設計師如何展開救援。這些撕心裂肺的悲劇場面因與"9·11"中世貿中心的實景十分吻合,而被媒體津津樂道,當年不少關於"9·11"的報導都引用了這個名字。由於拍攝角度非常困難,該片至今被認為是難以逾越的顛峰式作品。該片在1975年曾獲奧斯卡獎、最佳電影 、最佳攝影、 最佳男配角、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 最佳音響 、最佳音樂-劇情片原作配樂八項提名,最終榮獲最佳攝影 、最佳剪輯 、最佳音樂-歌曲三項奧斯卡獎。
可能是由於學建築的原因吧,我對此片的看點與一般人也許不盡相同。
首先,我驚嘆於好萊塢的天才,早在三十年前就可以拍出如此雄偉、如此壯觀的影片。雄偉、壯觀也許不稀奇,好萊塢本來就是造夢、造勢的地方,但它的預示、警示在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卻已成真——9·11事件的火場便是寫照,儘管兩者起火的原因不盡相同。
其次,我對當前國內高樓勢如破竹的發展感到擔憂。因為身在其中,從設計到施工到驗收多多少少有些了解。我對我們的消防系統從設計到施工以及所謂的阻燃、難燃建築材料的質量都沒有什麼信心。對國內救火、特別是高樓救火以及相應的救援機制更是表示懷疑。連影片中如此先進的配備、那樣多勇敢且訓練有素的消防隊員和如此先進的信息系統以及天才的救援頭腦救援的結果還是死了二百多人。
當然,影片的結果當然還是逃不了好萊塢影片的老套:火最終被撲滅,也成就了兩位超級英雄。事實是用炸毀屋頂水箱的滅火方式太讓人不可信。畢竟水大都應該是從建築物四周往下落,畢竟建築物中間可以直上直下的的井道、電梯、樓梯能夠漏下的水量相當有限,它又如何能滅整個樓層熊熊燃燒的火?還有,被困在屋頂舞廳的百來人在屋頂水箱被炸還能生還的機率是不是也太大了些?
不過,該片除了它的警示意義外,它應該還是個挺不錯的消防知識普及教育片,有點頭腦的人們應該可以從中學到很多遇火後如何應急、如何自救、如何等待救援之類等等的相關知識。
相關人物
約翰-威廉士是世界上名氣最大、最受尊重的作曲家之一,曾獲得過五次奧斯卡獎、十八次葛萊美獎、三次金球獎、一項英國學院獎以及39次奧斯卡獎提名。其中最近一次提名來自他為《愛國者》一片所創作的音樂。
威廉士曾為90多部影片創作音樂並擔任音樂總監,其中包括《星戰前傳》、《繼母》、《拯救大兵瑞恩》(獲葛萊美獎)。《斷鎖怒潮》、《失落的世界》、《紫檀》、《安吉拉的骨灰》(獲葛萊美獎)、《沉睡者》、《尼克森》、《情歸巴黎》、《辛德勒的名單》(獲奧斯卡與葛萊美獎)、《佛羅紀公園》、《小鬼當家》、《小鬼當家II》、《大地雄心》、《刺殺甘迺迪》、《霍克船長》、《無罪推定》、《生於七月四日》、《印第安納-瓊斯》三部曲(獲葛萊美獎)、《意外的旅客》、《太陽帝國》(獲英國學院獎)、《東鎮女巫》、《外星人》(獲奧斯卡獎、金球獎與葛萊美獎)、《超人》(葛萊美獎)、《第三類接觸》(葛萊美獎)、《星球大戰》三部曲(獲奧斯卡獎、金球獎與葛萊美獎)、《大白鯊》(獲奧斯卡獎、金球獎與葛萊美獎)、《屋頂上的小提琴手》(獲奧斯卡獎)、《萬世師表》。他最近的一部創作是史蒂文-史匹柏的《人工智慧》一片的原聲音樂。
威廉士於1980年被任命為波士頓通俗交響樂團第19任指揮,自1993年退休至今任該團名譽指揮。同時他還擔任波士頓交響樂團坦格爾伍德音樂節的駐會藝術家。
威廉士的許多電影音樂都已作為唱片單獨發售,其中他所創作的《星球大戰》原聲專輯銷量己超過400萬張。威廉士從1980年起就與波士頓通俗交響樂團合作推出系列音樂專輯,深受好評。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錄製了20餘張成功的唱片,其中最新的錄音作品《呼喚英雄》的標題曲目則是他為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所創作的正式主題曲。
此外,威廉士還為NBC電視台創作了主題曲《使命》;為自由女神像的獻禮活動創作了《自由的號角》:為殘疾人奧運會創作了《我們看起來很好!》以慶祝1987年的國際夏季運動會;同時還創作了1984到1986年的夏季奧運會主題曲。他最近的音樂會作品《七好運》是一部根據美國前桂冠詩人里塔.多佛的詩作而創作的7章節循環曲,由波士頓交響樂團與女高音歌手李西亞-海蒙在1998年音樂節上首演。威廉士最新的作品《歡慶2000》是一部紀念新乾年的管弦樂曲,與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回顧影片《未完成的旅程》一道,於2000年的新年夜在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千禧”音樂會上首演。
威廉士於1985年、1989年以及1992年先後三次率波士頓通俗大道交響樂團巡迴美國演出。他還曾率波士頓通俗交響樂團於1990年和1993年兩度赴日本做巡迴演出。除了在交響樂大廳與坦格爾伍德音樂節上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出之外,威廉士還曾作為客座指揮與許多大型樂團合作,其中包括倫敦交響樂團、克里弗蘭交響樂團、費城交響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匹茲堡交響樂團、達拉斯交響樂團、舊金山交響樂團以及曾與他在好萊塢碗型劇場多次合作過的洛杉礬交響樂團。威廉士擁有18所大學的榮譽學位,這些學校包括波士頓的伯克利音樂學院、波士頓學院、東北大學、塔夫茨大學、波士頓大學、新英格蘭音樂學院、麻薩諸塞州大學波士頓分校、伊斯特曼音樂學院以及奧博林音樂學院等等。
十大災難片
十大災難片。 |
盤點全球災難題材電影
災難題材電影是全球電影人普遍感興趣的話題,海嘯、颱風、沉船、病毒,甚至是怪物,酷愛自虐的災難愛好者,就這樣在熒幕上製造一次又一次的視覺衝擊,給予觀眾的,不止是當下,更多是指向永恆,不止是個體的心靈震撼和宣洩的愉悅,而且是人類眾生一體永恆的思考和對生命力的體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