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介紹
由新銳導演閆然執導,戲骨級演員倪大紅領銜主演的災難懸疑片《倖存日》今天(2011年03月08日)正式登入全國各大院線同觀眾見面,作為一部現實主義力作,《倖存日》中充滿著瓦斯爆炸、透水、活埋等災難場面,這也讓該片的眾主創人員在拍攝過程中受盡“折磨”。對此,戲中靈魂人物“老井王“的扮演者坦言身體髮膚的困難都好克服,不好把握的是內心的困惑。
影片劇情
青年導演閆然獨立拍攝完成的最新作品《倖存日》,由發生在中國貴州省的礦難事故創作改編而成,影片講述了幾位被困礦工在一位老礦工的鼓勵之下,在漆黑的礦井深處堅持了25天時間,最終幸運獲救的故事。
幕後故事
挑戰自我面臨生死臨界點
在《倖存日》中,素有表演教科書之稱的著名演員倪大紅詮釋了一個擁有40年下井工作經驗的老礦工形象,談起“老井王”這個角色,倪大紅坦言當初在和導演通了50多分鐘電話之後,就被這個故事深深打動,倪大紅說,“之所以決定出演老井王,一是導演用心講故事打動了我,二是老井王這樣的角色是我以前沒有創作過的,我自己也很喜歡,還有就是影片中表現的那種生與死的感覺,我沒有嘗試過,我很想去體驗這種如此漫長的生死臨界點的感覺。”
情感困惑“老井王”內心太複雜
同時,倪大紅還表示在整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內心都很折磨,“我記得拍戲的時候和導演聊的最多的就是礦工在井下那么多天,一天一天度過,而且是在不知道是生是死的情況下,如何表現出這種內心的情感是最困惑和折磨我的地方。”倪大紅說,“特別是我扮演的老井王,在井下幹了40年。我自己挺受折磨的就是,這樣一個人物,40年,天天要下井,這個井到底天天是怎么走下去,能走過40年,而且這40年當中,不是說沒出過危險,也經歷過事故,但是都走過來了,恰恰就是這一次,本來下去剪個彩,之後準備和老伴一起去天安門,結果沒上來。”倪大紅坦言自己特別想把老井王這個角色多側面的展示出來,“有些東西,我心裏面全都有,但是角色內心的感受太複雜了,我真的沒有辦法全都展現出來,這是最困惑我的地方。”倪大紅如是說。
尚未滿足等待觀眾檢驗
談及拍攝《倖存日》最大的感受,倪大紅坦言:“記得當我最後一個鏡頭拍攝完成之後,導演過來和我擁抱,當時拍攝過程中的所謂的苦和累全都忘掉了,我特想和導演說,我們能不能再拍一些,我總覺得還不滿足,但是我沒有說出來。”同時,倪大紅還表示非常希望觀眾都來關注《倖存日》這部影片,正如導演所說的那樣,哪怕只是多了一雙眼睛都是一種莫大的鼓勵。
影片簡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劇本構思巧妙,結構工整。倪大紅、李彧、陳曉東飾演被困井下的幾位礦工,各自的身份背景,家庭瑣事,詳略得當,錯落有致地散布在影片的每一個段落,在觀眾意料之中,又出乎觀眾意料之外,信息含量非常豐富。尤其是陳曉東放下偶像包袱,自毀形象,從頭到尾幾乎都被煤黑遮掩著原本俊俏的面龐,其敬業程度令人欽佩。
閆然導演嫻熟的剪輯技巧,又將礦工們各自的生活難處與當下被困井中的危局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使得影片絲毫不顯沉悶。當然,稍微可惜一點的是,有關井外救援的戲份和井下被困礦工自救的橋段,並沒有完全有機的統一在一起,各自為戰,削弱了影片主題的傳達。當然,這在現實層面而言,又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導演和劇組確實都很難成功規避,並且儘管兩個主題並不能很好地統一起來,但是各說各話,倒也並不影響影片劇情、敘事,至於觀眾自己如何解讀與取捨,也都可以。
作為一部小成本影片,並且沒有足夠先進的特效技術和充裕的製作資金支撐,《倖存日》算是給國產災難片做出了一個不錯的榜樣。全片基本採用實景拍攝,井下透水事故的現場完全依賴剪輯還有演員們敬業的演出完成,真實感強烈,儘管不太可能在視覺上先聲奪人,吸引觀眾的眼球,但是好歹交代清楚了整個故事,絕對算得上是花小錢辦了大事的典範。
作為一個還算生活在安全環境下的電影觀眾來說,觀看象《倖存日》這樣的災難電影,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以及正常的人性。影片大段大段礦井裡無盡黑暗的戲份,一方面壓抑著每一位觀眾的情緒,同時也啟發著觀眾對於人性美好一面的熱愛,以及對於現有生活的珍惜、感恩。生命永遠高於一切,而從不放棄自己,正是每一個人都必須具備的基本人性準則。
導演介紹
閆然,男,國內新銳導演、策劃。曾策劃陸川影片《南京!南京!》,2011年導演的兩部電影《雲下的日子》、《倖存日》將於2011年3月7日全國公映。
主演介紹
倪大紅,1986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是第十七屆梅花獎、第九屆文華獎獲得者,可謂當今華人影壇第一流的重量級演技派“黃金配角”。演出了多部優秀的話劇,如《浮士德》、《哈姆雷特》、《羅姆洛斯大帝》、《玩偶之家》、《生死場》、《臭蟲》、《趙氏孤兒》:拍攝了許多經典的電視劇,如《喬家大院》、《八兄弟》、《盛世華衣》、《大鱷浮頭》等影視劇。
盤點全球災難題材電影
災難題材電影是全球電影人普遍感興趣的話題,海嘯、颱風、沉船、病毒,甚至是怪物,酷愛自虐的災難愛好者,就這樣在熒幕上製造一次又一次的視覺衝擊,給予觀眾的,不止是當下,更多是指向永恆,不止是個體的心靈震撼和宣洩的愉悅,而且是人類眾生一體永恆的思考和對生命力的體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