沌

沌,漢字,意思是水勢洶湧的樣子;渾沌無知的樣子。

基本信息

基本字義

dùn

(混(hùn)沌)見“”。

(~~)1.水勢洶湧的樣子;2.渾沌無知的樣子。

詳細字義

沌dùn形聲。字從水從屯,屯亦聲。“屯”意為“包裹”、“捲曲”。“水”與“屯”聯合起來表示“水汽圜轉”。本義:水汽圜轉。說明:太平洋上靠近赤道的海面因夏季海水溫度高而大量蒸發,這種騰空而起的海水蒸汽就是“混”(“渾”)。海水蒸汽在地球自轉偏轉力的作用下發生鏇轉運動,從而形成一個水汽閉合圈,這個水汽閉合圈就是“沌”。“混沌”就是發生期或形成期的颱風。

〈形〉

(1)愚昧無知[benighted]。如:沌沌(昏昧無知的樣子);沌亂(混亂)

(2)另見zhuàn

沌zhuàn

〈名〉

(1)水名[ZhuanRiver]。在湖北省。上游為東荊河,至漢陽縣沌口注入長江。

沌,水名,在江夏。——《廣韻

(2)另見dùn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徒損切《集韻》杜本切《正韻》徒本切, 音囤。混沌,元氣未判也。亦作渾沌。《揚子·太 經》渾沌無端,莫見其根。

又不開通之貌。《莊子·應帝王》中央之帝為渾沌。《注》渾沌,無孔竅也。

又渾沌,四凶之一。卽讙兜也。本獸名。《神異經》崑崙有惡獸,名曰渾沌。

又《廣韻》《集韻》 徒渾切,音屯。水勢也。《枚乗·七發》沌沌混混,狀如奔馬。《注》波相隨貌。

又《博雅》混混沌沌,轉也。《孫子·兵勢篇》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

又《集韻》殊倫切,音淳。與純同。粹也。

又都困切,音頓。與忳同。愚貌。《老子·道德經》忳忳兮。或作沌。

又柱兗切,音篆。水名。在江夏。《水經注》涉水,又逕沌水,口水,南通縣之太白湖,湖水東南通江,又謂之沌口。

又有沌陽縣,處沌水之陽,故名。

方言集匯

粵語:deon6

客家話:[客語拼音字彙]tun2tun3[寶安腔]tun3|tun2[客英字典]tun3[台灣四縣腔]tun3[東莞腔]tun2[海陸豐腔]tun3[梅州腔]tun5

拼音是chun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