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PFA指標
1)PFA的購買率,即因接觸而購買的人數占接觸廣告者人數的比率與未接觸廣告而購買的人數占未接觸廣告者人數的比率之差,廣告相當於理夫斯的“使用牽引率”;2)總體PFA比率,即相當於全體人口的PFA購買率,它是PFA的購買率與接觸廣告者人數占全體人口百分比的乘積;
3)PFA購買者數,即全體人口中因廣告牽引而購買的人數;
4)所有購買者PFA比率,即全體人口中因廣告牽引而購買的人數占所有購買者人數的百分比。
計算方法
PFA的購買率=UP=(A/A+C)-(B/B+D)總體PFA比率={A-(A+C)[B/(B+D)]}/N
所有購買者PFA比率={A-(A+C)[B/(B+D)]}/(A+B)
其中
A是看過廣告而購買的人數
B是未看過廣告而購買的人數
C是看過廣告而未購買的人數
D是未看過也未購買者人數
N為總體人數
解釋
二階段認知反應模型是卡西奧波(Cacioppo)和佩蒂(Petty)提出的。與伯萊恩(Berlyn)的觀點一樣,他們主張廣告效果與廣告重複之間成倒u形曲線關係。但在解釋形成這一關係的原因時,二階段認知反應模型則與廣告效果累積的二因素說不同。該模型可以用下圖來形象地加以表示。
佩蒂和卡西奧波認為,在第一階段,即廣告暴露次數少時,重複暴露為客群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去考慮廣告的內容及其含義。重複呈現克服了人們進行信息加工的時間限制,使得精細加工的可能性隨重複次數的增加而提高。精細加工使客群充分地接受廣告信息的說服,因此增進了說服效果。在第二階段,適當地重複促進了人們對廣告論點的客觀評價。但是,隨著冗長乏味的喚起,信息加工開始轉向有異議的論點,同時也指向廣告訴求的情境因素。當重複次數過多時,客群會儘量迴避接受廣告訴求,把認知活動轉移到其它信息上,如看雜誌時翻到下一頁,看電視時調到別的頻道。
在這種情況下,態度不會改變。但是,如果客群不可能或不願意迴避接觸廣告,如不得不觀看精彩電視節目中穿插的廣告。此時,客群一方面可能進一步對廣告進行精細加工,找出廣告論點、論據的毛病,因而導致產生一些反對性的看法。另一方面,客群可能喚起一種消極的心境,在這種消極的心境下,客群容易對廣告或廣告陳述的觀點產生消極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