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杖 | |||||
拼音: | |||||
解釋: | 1.處以杖刑。用大荊條或棍棒抽擊人的背�p臀或腿部。 |
相關詞條
-
杖殺
杖殺;通“杖斃”,也作“棰殺”,活活將犯人打死;是一種用杖擊處死罪犯的行刑方式 ,其適用的範圍、性質、特點等與唐德宗建中三年正式宣布廢除大部分死罪的絞刑...
釋義 例子 -
折杖
折杖是宋初的一種刑法名,折杖法(shé zhàng)是宋初的一種刑罰制度。宋太祖趙匡胤為“洗五代之苛”於建隆四年定折杖之制。
百科名片 簡介 折杖法的作用 -
杖斃
杖斃;通“杖殺”,也作“捶殺”,活活將犯人打死;是中國古代一種用杖擊處死罪犯的行刑方式。
基本解釋 引證解釋 -
脊杖
脊杖,指舊時一種施於背部的杖刑。見《水滸傳》第二回:“府尹把 高俅斷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發放。”
基本解釋 引證解釋 -
折杖法
折杖法是中國古代宋朝法律。將流、徒、杖、笞等刑罰折合為相應的脊杖或臀杖。963年(宋太祖建隆四年)制定。《宋史·刑法志》曰:“太祖受禪,始定折杖之制。”...
-
徒流折杖
刑律制度名。即將徒刑、流刑按規定折成杖數,以便確定贖銀的數額。
-
決罰
決罰,亦作“決罰”。指杖刑。用棍棒等拷打罪犯的刑罰。亦指施杖刑。
概述 詞語解釋 -
引經決疑
“春秋決獄”即以儒家經典中的“微言大義”作為依據來處理政治和司法問題。之所以以“春秋決獄”名之,一是因為作為斷案依據的主要是孔子所著的,被稱為“義之大者...
引經決疑 時間問題辨析 在歷史上作用 參考文獻 -
踵決
踵決,鞋跟破裂。形容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