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

汴河

汴河,亦即通濟渠。隋煬帝時,發河南淮北諸郡民眾,開掘了名為通濟渠的大運河。

古代開封市區偏南,曾經有一條通達江、淮的水道,從西到東,橫貫全城。在這條煙波浩瀚的河流上,舟船如織,往來日

(圖)汴河汴河

夜不停,兩岸土地肥沃,物產富饒,城鎮林立,那便是舉世聞名的汴河。汴河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極重要的歷史地位,是大運河的重要一段,而它的榮枯又與開封的盛衰緊密相連

簡介

洛陽西苑引谷、洛二水入

(圖)汴河汴河

河,經黃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時吳王夫差所開運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達淮水。故運河主幹在汴水一段,習慣上也呼之為汴河。隋煬帝開大運河的動機,不外乎滿足一己的淫樂,大量耗費民脂民膏,成為他最著的暴行。唐詩中有不少作品是吟詠這個歷史題材的,大都指稱隋亡於大運河云云。

所以汴河是一條人工河流,按《宋史·河渠志》載:“汴河自隋大業(605—618年)初疏通濟渠,引黃河通淮,至唐改名廣濟。宋都大梁,以孟州河陰縣南為汴首,受黃河之口屬於淮泗,每歲自春至冬,常於河口均調水勢,止深六尺以通重載為準,歲漕江淮湖浙米數百萬,及東南之產,百物眾寶,不可勝計。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輸京師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內外仰給焉。故於諸水,莫此為重。”汴河從汴京外城西水門入城,再入內城水門,橫穿宮城前州橋、相國寺橋,出內城水門,然後向東南而出外城東水門。淳化二年(990年)六月,汴河在近城浚儀縣的一段河堤缺了口,宋太宗趙光義親自去視察,步輦行走在泥淖中,宰相、樞密院使等大臣連忙勸阻回駕,宋太宗說:“東京養甲兵數十萬,居人百萬家,天下轉漕仰給,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顧?”於是下令調步卒數千來堵塞,直至看到缺口被塞住,水勢穩定後,他才回宮。由此可見,汴河不但是當時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而且還是國家安全的系帶,可以說是趙家王朝的生命線。

沿革和歷史地位

《禹貢半月刊》載《隋運河考》指出:“《史記.秦本記》中記載,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賁攻魏,引河溝

(圖)《清明上河圖》中段汴河漕船部分《清明上河圖》中段汴河漕船部分

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河南通志.河防考二》:“河溝者,鴻溝也。《水經注》:陰溝本莨盪渠,在浚儀縣(開封市)北,自王賁斷故渠引水東南以灌大梁,謂之梁溝,於是水出縣南,而不經其北,遂自梁溝為莨盪渠,亦曰鴻溝。漢名之曰汴渠、莨盪渠。至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四月,詔修汴渠。嗣後五胡亂華,晉室南渡。此渠漸淤塞。至東晉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劉裕伐後秦,始開汴渠。宋書武帝紀:閏月,公自洛入河,開汴渠以歸。此即後來隋之通濟渠也。”
隋煬帝開鑿的大運河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開始挖掘,以不到六年便完成了。使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得以溝通,全長兩千多公里。它以洛陽為中心,西通關中盆地,北抵華北平原,南達太湖流域,東至淮海。對隋朝以後南北物資的交流,經濟的發展,起過極為重要的作用。
大運河共分四段。第一段是廣通渠,引渭水從大興城(長安)到潼關,長一百多公里。第二段是大業元年開鑿的通濟渠,從洛陽西苑引谷水、洛水到黃河,再從板渚(今滎陽縣東北)引黃河水東南流,經成臬、中牟、開封、陳留、杞縣、寧陵、商丘、夏邑、永城、宿縣、靈壁,到盱眙北,達於淮河。同年,隋煬帝又徵發淮南民夫十多萬人開通山陽瀆,引長江水經揚子(今江蘇儀征縣)到山陽(今江蘇淮安縣)與淮水通,通濟渠連同山陽瀆,全長一千多公里,成為溝通黃河、淮河、長江的重要通道。第三段是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開的江南運河,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南至餘杭流入錢塘江,全長四百公里。第四段是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開的永濟渠,引沁水東北通涿郡(今北京)。可見,無論從規模、長度或從地理位置上講、通濟渠在整個大運河系統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通濟渠在唐朝以後稱汴河。

影響

大運河固然有利於後世,但隋煬帝的暴行還是暴行,皮日休是從兩個不同角度來看開河這件事的。當年運河竣工後,

(圖)汴河汴河

隋煬帝率眾二十萬出遊,自己乘坐高達四層的“龍舟”,還有高三層、稱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雜船無數。船隻相銜長達三百餘里,僅挽大船的人幾近萬數,均著彩服,水陸照耀,所謂“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隱《隋宮》),其奢侈糜費實為史所罕聞。第三句“水殿龍舟事”即指此而言。作者對隋煬帝的憎惡是十分明顯的。然而他並不直說。第四句忽然舉出大禹治水的業績來相比,甚至用反詰句式來強調:論起功績來,煬帝開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嗎?這簡直荒謬離奇,但由於詩人的評論,是以“若無水殿龍舟事”為前提的。僅就水利工程造福後世而言,兩者確有可比之處。然而“若無”云云這個假設條件事實上是不存在的,極盡“水殿龍舟”之侈的煬帝終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相與論功,流芳千古。故作者雖用了翻案法,實際上只為大運河洗刷不實的“罪名”,而煬帝的罪反倒更加坐實了。這種把歷史上暴虐無道的昏君與傳說中受人景仰的聖人並提,是欲奪故予之法。說煬帝“共禹論功不較多?”似乎是最大恭維獎許,但有“若無水殿龍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徹底的褫奪。“共禹論功”一抬,“不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壓在“水殿龍舟事”上面,對煬帝的批判就更為嚴正,斥責更為強烈。這種手法的運用,比一般正面抒發效果更好。

衰落

北宋末年,由於發運司使運糧的漕船更改了從唐代以來行之有效的轉般法(根據運河不同季節的流量、水勢及漕船

(圖)汴河汴河

點,加以分段運輸)改為直達運輸,增加了漕運船隻的損失,加大了運輸成本,使汴河的運輸量大大減少。宋徽宗政和年間,汴河河床逐年增高,航行大段擱淺,漕運頗受阻礙。靖康以後,汴河有時乾涸月余,漕運不通。這時,每歲只能通航半年,雖然如此,昏庸奢侈的趙佶君臣,在江南各地大肆搜刮“花石綱”,進一步搶奪漕運的船隻,阻塞漕運航道。公元1125年,金兵大舉南侵,不久開封被圍,汴河上游已是“堤岸關防,汴渠久絕”了。
北宋滅亡,宋室南渡,金人曾利用汴河水道以舟師尾追。宋高宗為了阻止金兵進逼,下詔破壞汴河水道,南北水運於是遂告斷絕。北宋滅亡三十多年後,南宋派樓鑰出使金國,往來都經過汴河故道,他親眼看到汴河的荒廢情況,從靈壁往北行不遠,汴水斷流,又30公里,至宿州,汴河河道更是淤塞得幾乎與河岸相平,車馬都在河道中行走,有的地方已蓋起了房屋,汴河的河底也多半種上了莊稼。
周煇於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隨賀金國生辰使赴燕京(今北京),寫了《北轅錄》,其中說:“正月二十九日,盱胎置酒餞使介渡淮。午,至泗州津亭……少頃,聯轡入城,夾道甲士執兵,直抵於館。”“二月一日,(車行)六十里至臨淮縣,縣有徐城……是日行循汴河,河水極淺,洛(疑當作汴)口既塞,理固應然。承平,漕江淮米六百萬石,自揚子達京師(開封),不過四十日。五十年後(北宋亡於公元1127年,至此整五十年)乃成污渠,可寓一嘆,隋堤之柳,無復仿佛矣。”文章寫淮北淪陷,汴河淤廢,感慨今昔,不勝黍離之悲。汴河隨著汴京的淪陷再也不復往日的繁盛了,真是“瘡痍滿目繁盛地,千古興廢兩悠悠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