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鋐和屯門海戰

汪鋐和屯門海戰海戰發生於正德十六年(1521)六月至嘉靖元年(1522)九月,前後共歷時約15個月。

戰役經過

明武宗正德六年,佛朗機(葡萄牙)攻占了滿剌加(又名麻六甲,十四至十六世紀馬來西亞之馬來亞封建王國),逐其王,隨即侵犯我東南海面。佛朗機為更好地向中國擴張,必須尋找一個有利的據點。

正德九年(1514),佛朗機首任滿剌加守將勃列多派遣阿爾華列士率軍艦,在中國商人嚮導下,抵達新安縣的屯門(即今香港屯門),並於島上樹碑立石以圖永據。此後,屯門便成了佛朗機的據點,至有“貿易之島”之稱。

正德十二年(1517),佛朗機駐滿剌加總督臥亞派安達拉率軍艦四艘前往中國,隨行還有特使皮利司,到達屯門後,留下兩艘軍艦。

佛朗機一邊進京謀求通商,一邊卻在屯門等地建設據點,幹著海盜的勾當。

佛朗機的暴行,引起廣東軍民的義憤。滿剌加控訴佛朗機的文書也送到朝廷。正德十五年(1520)十二月,曾任順德縣令的御史丘道隆、順德人御史何鰲前後具奏:佛朗機本性兇殘,兵械又精,吞併敕封之國滿剌加,“乞悉驅在澳番舶及番人潛居者,禁私通,嚴守備,庶一方獲安。”明武宗即命禮部與兵部作出決斷。

朝廷在北京驅逐佛朗機使者後,又命令廣東按察使汪鋐率軍驅逐東莞屯門之佛朗機。

佛朗機的船堅炮利如汪鋐《奏陳愚見以彌邊患事》奏稿所言:“臣先任廣東按察司副使,巡視海道。適有強番佛郎機駕船在海為患。其船用夾板,長十丈,寬三丈,兩旁駕櫓四十餘枝,周圍置銃三十餘管,船底尖而面平,不畏風浪,人立之處,用板捍蔽,不畏矢石,每船二百人撐駕,櫓多而人眾,雖無風可以疾走。各銃舉發,彈落如雨,所向無敵,號曰:‘蜈蚣船’,其銃管用鋼鑄造,大者一千餘斤,中者五百斤,小者一百五十斤。每銃一管,用提銃四把,大小量銃管以鐵為之,銃彈內用鐵外用鉛,大者八斤,其火藥製法與中國異。其銃舉放,遠可去百餘丈,木石犯之皆碎。”11戚繼光也描述過它的精妙之處:“其火氣不泄,有明星供瞄準;子、母銃比例合適;出炮有力而準,製作精工且精微”。汪鋐及戚繼光描述的佛朗機銃,確實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

早在正德十六年(1521)正月,東莞縣白沙巡檢司巡檢何儒稱其於上年因委抽分曾到佛朗機船,見有中國人楊三、戴明,備知造船鑄銃及置火藥之法。汪鋐得知此情報,即令何儒秘密派人以賣酒米為由到佛朗機處,偷偷與楊三等通話,勸諭其回頭為國效力,並許以重賞。楊三等均表示願意為國出力,並約好於某夜,由何儒密駕小船接引,往見汪鋐。汪鋐審實後,令其如式製造,後經試驗,果屬利器。

是年六月,汪鋐奉旨指揮了驅逐佛朗機的第一次戰鬥。時明軍尚未得到新炮艦的武裝,以舊式戰船封鎖了屯門澳,曉喻佛朗機離開。佛朗機根本不理睬,仗其船堅炮利及岸上堅固的軍事堡壘,據險抵抗。“汪鋐以兵逐之,不肯去,反用銃擊敗我兵,由是人望而畏之,不敢近。”第一回合,明軍失利。汪鋐更加意識到必須儘快以先進的武器裝備部隊,方能戰勝強敵。

是年秋,第二回合海戰情形就不同了。明軍經整頓,特別是有了先進的武器裝備,士氣大振。進攻時用的均是行動快捷的百漿輕舟,即仿佛朗機長技而製造的小“蜈蚣船”,可以躲避佛朗機炮火的轟擊。同時用上了大量的佛朗機銃,可以有效地殺傷敵人。

時佛朗機的十多艘蜈蚣戰船泊於屯門澳,另在岸上設有軍事營壘,均居於明軍的北面。明軍的陸路軍自九逕山而下,水路軍五十多艘戰船則自合連海由南向北包抄。時正值刮南風。佛朗機的戰船大而難動,運行調動必賴風帆。汪鋐乘佛朗機大意之時,先命仿造的佛朗機火炮向佛朗機開火,然後用火舟衝擊,火借風勢,直撲佛朗機的蜈蚣戰船。其躲避不及,有數艘已觸火舟。敵船隊大亂,無法還擊。此時汪鋐一聲令下,明軍船隊,沖入敵陣,搖旗吶喊,殺上敵船。陸戰明軍也同時向敵發起猛攻。水陸夾攻,敵無路可逃,大部被殲,岸上營壘盡被摧毀,殘存余寇逃往外海。第二回合海戰,海戰中繳獲的資財無數。

屯門海戰的勝利是來之不易的。正如《重建汪公生祠記》載:“公(註:指汪鋐)以儒發身戎務,若非素習,一旦挺身行陣,摧數百年未睹之強寇,豈偶然者哉!公生平忠義自許,剔歷中外,始終一節。”

屯門海戰,明軍驅逐佛朗機獲勝,體現了汪鋐文武兼備的才幹。汪鋐對當地天時地利、風土民情的了解,是得益於吳瑗、鄭志銳兩位在南頭的知交。海戰中汪鋐的表現,鄭志銳回憶中曾如是說:“公(註:汪鋐)為統制,不事威刑,士有死事者,厚恤其家,所俘獲,悉以賚下,秋毫無私。”吳瑗也讚賞道:“屯門臨不測之海,風濤險惡,寇恃火炮為長技,虐焰張甚,士或憚行,公毅然身率之。”

屯門海戰獲勝,汪鋐自己也覺大慰平生,為答謝支持此戰的吳瑗、鄭 志銳及全體軍民,他欣然命筆題詩一首,云:

轔轔車馬出城東,攬轡欣逢二老同。

萬里賓士筋力在,一生精潔鬼神通。

灶田撥鹵當秋日,漁艇牽篷向晚風。

回首長歌無盡興,天高海闊月明中

歷史意義

汪鋐率領深圳軍民取得了“屯門海戰”大捷,收復了被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占據七年的失地,顯示出深圳軍民捍衛祖國領土完整的英雄氣概,揭開了中國人民反擊西方殖民侵略的序幕。

深圳人民為紀念護國有功的汪鋐以及在隆慶六年(1572年)為民請命恢復新安縣有功的廣東按察副使劉穩,於萬曆元年(1573年)在南頭城關口村修建了“汪劉二公祠”,現僅存後殿和前殿牆基。這是反抗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歷史見證,1998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