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汪都[明]字瀛海,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為薄卅吏目。工書、畫、文詞,而畫尤絕技。晚年以雙筋代筆。山水、人物,點染頗佳。——《徽州志》
民族樂器
汪都,又稱黃泥鼓、長鼓、橫鼓。瑤族混合擊膜鳴樂器。流行於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等地。
歷史追溯
源於古代細腰鼓,南宋之時已在民間廣為流傳。清代李來章《連陽八排風土記》載:“(排瑤)元宵擊鑼撾長鼓,跳躍作態,長鼓其形頭大中小,黃泥塗皮,以繩掛頸,或雲亦古制也。”
形制結構
鼓身用整段桐木、杉木挖制而成,兩端蒙以山羊皮、黃皮或狗皮,皮面固定在兩個圓形鐵圈上,蓋於兩端鼓口,兩端皮面繫繩對拉,將七個小竹管分別套入相鄰的兩條繩索中,移動小竹管可調節鼓皮的張力。汪都呈長筒形,其狀與金秀坳瑤族系的公黃泥鼓有些相似。全長90厘米,鼓身中段略細,兩端稍粗。一端呈喇叭形,口徑22厘米,另一端呈碗形,口徑19厘米。鼓身外表塗以紅漆,繪有金色民族圖案紋飾。
演奏方法
演奏前,先將濕黃泥塗於鼓面,使兩端鼓音相距為四或五度音程,便可發出洪亮渾厚的音響。演奏時,將鼓帶斜掛胸前,喇叭形一端鼓面朝向左上方,左手執一竹片擊奏鼓面,右手拍擊右端鼓面,奏者邊擊邊舞,這就是瑤族《汪都鼓舞》。常兩人對奏或多人集體表演,多用於喜慶節日、民俗活動“還盤王願”和慶祝豐收等場合中。它既是《汪都鼓舞》的主要伴奏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