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維浩

三十多年的創作實踐,汪維浩在攝影藝術上達到了一定的造詣,但他出手的作品,從不馬虎。 《秀山朝霞滿天紅》,是他在桂林進行攝影創作時拍攝的。 他的作品見報後,多數還是他的家人或好友發現了告訴他的。

攝影獎

汪維浩——如詩如畫的人生
2003年的陽春3月,在安徽省第二屆梅花節攝影大賽中,淮南平圩發電有限責任公司汪維浩的攝影作品《老樁新梅》榮獲一等獎。這是汪維浩攝影藝術作品又一次獲得的大獎。當有人問他:到現在共有多少攝影作品獲得大獎時,他總是意味深長地說:“攝影藝術是我的追求,對於獲獎的數量,我卻沒有太再意過。”

個人簡介

汪維浩,1985年考入南京師範大學美術攝影系,1988年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同年輯入《中國攝影家大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 並被評為國家高級攝影師,曾任過安徽省電力攝影協會主席和淮南市攝影家協會理事。他堅持攝影創作三十多年,先後在國際、國內獲獎和發表藝術攝影作品數百幅,在市級及以上報刊、雜誌上發表新聞圖片千餘幅。他的主要作品:《新工長》,參加全國攝影藝術展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的國際青年攝影展,先後在世界50多個國家巡迴展出;《故鄉夢》,參加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日本舉辦的第13屆亞太地區攝影比賽及第11屆亞運會全國影展,入選第15屆全國攝影藝術展,同時獲得《攝影世界》年賽好作品獎;《抗洪搶險保發電》,參加了1991年由國家13個部委聯合主辦的《砥柱中流》大型攝影展;《回天之力》、《江南雨》、《自得其樂》等作品,分別獲得《大眾攝影》比賽一、二、三等獎;《風雪無阻》、《送戲下鄉》、《老街》、《大漠駝影》等作品,多次獲得中國電力系統攝影比賽大獎。
談及對攝影藝術的追求時,汪維浩說“三十多年的攝影生涯使我感受到:我的人生,是詩,是畫,但不是夢。”他的感受是真真切切的。在一幅幅攝影藝術作品成功的背後,他卻飽嘗了奮鬥的艱辛……

工作經歷

20世紀的六十年代之初,剛參加工作的汪維浩,只有國中文化水平,月工資二、三十元。他乾過電廠運行工、檢修工、資料員。他沒有足夠的創作時間,也沒有攝影器材。憑著對攝影藝術的愛好與追求,他靠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錢,買點相紙和膠捲,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一人獨自在廚房兼作的暗房裡,孜孜不倦地鑽研著攝影藝術。多少個炎熱的夏天,他忘記了陣陣蚊蟲的包襲;又是多少個冬日,他顧不了室內陣陣的寒冷。為了拍好一幅作品,他與工人們一起爬鐵塔、鑽設備已成家常便飯;爬山涉水,頂風冒雪,也是屢見不鮮。正是靠著這種執著的痴迷、堅韌不拔的毅力,他才一次次地叩開了攝影藝術的大門。1969年,《電業新兵》這幅作品在建國二十周年安徽省攝影藝術展中首次展出並獲獎。之後他便一發而不可收,在報刊雜誌上時常能見到他的新聞和藝術作品。
1983年,汪維浩調入原淮南發電廠檢修處工會,從事專職攝影宣傳工作。這期間,他把鏡頭對準生產一線,以飽滿的熱情謳歌電力工人的新姿和電力工業的發展。1987年,他調到原平圩電廠任宣傳部副部長、安徽省電力報社記者站站長。他沒有因為工作的繁忙而放鬆自己對攝影藝術的追求,他把攝影藝術與新聞結合起來,大力宣傳電力先進。力作<<琴弦>>、<<鳴曲>>就是以鍋爐水冷壁管為題材,經過他精心構思而創作出來的。
在生產一線拍照時,為了選好角度,他常常爬高上低,有時候,甚至要冒著生命的危險。1988年11月17日,發表在<<中國日報>>上的作品<<50萬伏高壓輸電線淮河大跨越>>,便是他不顧個人安危,一步步地爬上130多米高的國產第一台六十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的五十萬伏過河塔上拍攝的。
1987年夏季,他得知國產第一台六十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的定子將要從大連運往淮南時,便自告奮勇跟蹤採訪。幾十天過江漂海、三千里路雲和月,人瘦一圈,皮脫一層。他不僅拍下了大量發表於報刊上的新聞圖片,還攝下了一組四十多幅具有保存價值的資料片,先後被全國幾家大報刊登和華東電力集團公司、安徽電建工程公司、安徽航運公司等收集珍藏。
三十多年的創作實踐,汪維浩在攝影藝術上達到了一定的造詣,但他出手的作品,從不馬虎。就是一幅簡單的生產現場新聞片的拍攝,也是從立意、構圖、用光到暗房的加工上,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的主要作品曾受到中外著名攝影家吳印鹹、黃翔、陳復禮等人的簽名提勉。他發表的作品,主題鮮明突出,畫面清晰、乾淨利落,逐漸形成自我風格。1995年3月,由安徽省新聞學會舉辦的全省新聞界120幅新聞作品正在“日中友好城市久留米展館”展出。其中專業藝術類二等獎獲得者汪維浩拍攝的作品《琴弦》,以氣勢恢弘,構思獨特,意蘊深刻,贏得了觀眾的讚賞。

作品

1970年,《安徽日報》刊發了他的第一幅作品是《電業新兵》。這幅作品中的一對男女青年,是原淮南發電廠的生產骨幹、優秀共青團員。後來他倆以此幅作品為紅媒,得到雙方家庭的同意,竟結成了一對恩愛的夫妻。
《學工》這幅作品,拍攝的是工廠里的一位老師傅正在向學生們傳授技術的情景。後來,作品裡的那位老師傅竟然當上了省電力系統的勞動模範。
《放鵝》,是他路過皖西安豐塘,在乘坐的汽車上發現的。為了拍攝這幅作品,他下車步行了幾公里的路程,在7月高溫天氣下“爆光成形”的。《放鵝》的拍攝,使他又一次體悟到了“一份汗水,一份收穫”的真實含義。
《冬天裡的詩》,是他在河北農村的一片樹林附近拍攝的。為了選好角度,他在拍攝的過程中不小心掉進了被積雪覆蓋的半人多深的糞坑裡,當時被幾個玩雪的孩子救了上來。
《秀山朝霞滿天紅》,是他在桂林進行攝影創作時拍攝的。早晨4點鐘起床,他背著十幾公斤的照相器材,在爬山途中休克了,影友將他背下山並勸告他說:“汪老師,您身體不好,以後就不要再爬山了。”他卻回答說:“記者在戰地上拍攝新聞,是要拿生命作代價的;沒有艱辛,沒有拼搏,就沒有成功。”

現在情況

如今,年過花甲的汪維浩,總是把自己的榮譽和成果踩在腳下,在攝影藝術的道路上仍在苦苦不倦地追求著。2003年3月14日,安徽省合肥市植物園裡,數萬株梅花爭奇鬥豔。他與影友從早上9點開始拍攝,一直到下午2點鐘以後才吃午飯。這次他拍攝了50多幅作品,從中選了8幅參加競賽。作品出來後,他選擇了感覺較好的幾幅作品,請家人和影友們幫助提看法,好中選優,再寄給影賽組委會,經專家認可。這么多年的藝術感染,他的家人也能看出個子醜寅卯來。他的作品見報後,多數還是他的家人或好友發現了告訴他的。每當辛勤的勞動得到回報時,他都感到無比的欣慰。
以前,他多次利用節假日,自費到婺源、皖南、周莊等地,進行攝影創作和找影友探討攝影藝術。現在他雖然已經退休了,但是他仍然還在堅持攝影創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