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汪曉靈,四川成都人,職業畫家、書法家、美術評論家。八歲臨池,十餘歲隨一代宗師劉既明、丁季和先生
習書學畫,後入四川美術學院學習美術設計。在國內各地和港澳台地區及世界十八個國家舉辦個展、巡展或聯展,為主流媒體撰寫評論、散文及專題論文百餘篇,出版多部專集,被譽為“最富於靈氣和創新精神的藝術家”。現為四川中國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四川省海外聯誼會中國畫交流委員會秘書長、四川省詩書畫院特聘畫師、四川省政協書畫研究院花鳥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馬來西亞藝術學院客座教授、香港東方藝術中心編委、四川省美協會員。
藝術年表
1984年受省政府委託,為匈牙利布達佩斯四川飯店和德國杜什爾多夫四川飯店作裝飾設計並創作大量書畫作品
1985年參與組建“四川自學者中國畫研究會”,任秘書長1985成都四川畫家書法首展
1986四川省美術館個人美術作品展
1987年著名作家李林櫻發表描寫汪曉靈的報告文學《靈禽》
1990年赴京為北京市政府、北京衛戍區、天安門管理局作畫
1990香港、新加坡四川國畫展
1991深圳全國書畫名家迎春聯誼會
1991馬來西亞吉隆坡“大吉羊”個人畫展
1991年為“馬來西亞國際旅遊年”創作大量以珍稀動物“紅毛猩猩”為主題的中國畫,該國政府特為此出版畫集作為旅遊年禮物發行
1992馬來西亞各大城市個人巡迴展
1992馬來西亞馬六甲“三人行”畫展
1995成都中國畫(人物專題)邀請展1996成都花鳥畫十人展
1999年創辦“四川中國畫研究院”
1999四川省美術館四川中國畫研究院作品展
2000成都五人小品畫展
2001廣東四川當代著名畫家五人精品展
2003成都“今日水墨”全國中國畫名家巡迴展
2009成都“花重錦官城”四川中國畫研究院作品展
2010成都“帶風而行·汪曉靈筆墨生涯五十載”作品展
藝術特點
不必追索,曉靈與我相識久矣!
在讀台灣汪笨湖先生的《落山風》後我竟老是想到汪曉靈,當然這絕不是因他們“一筆難寫兩個汪字”,而是掩卷後我發現他們的精神和藝術手法頗有相類之處,具體說,笨湖的文法和曉靈的畫法有相似之處——學貫中西的“混血法’!笨湖之文筆給我的印象是將唐詩宋詞元曲和現代詩、意識流“一鍋炒”;而曉靈之畫法給我的感覺則是把國畫、書法與水粉水彩裝飾畫“連鍋煮”。
汪曉靈作畫落落大方,興之所至,情之所溢,管他水墨、水彩、水粉還是丙烯,潑將上去,東塗西抹,左引右接......一幅幅色墨並重,情理皆具的畫面便奔來眼底,直扣心扉!他才不管那些學究式的教條呢!他常說“畫者,化也;書法者,抒發也”——你看,多灑脫!
汪曉靈的畫是“中而西之”,也就是說他以深厚的傳統筆墨功力為基礎,摻進現代色彩意識及構成意識,從而創造出屬於他自己的獨特的繪畫語言,這便完全區別於“西而中之”的畫家,這種區別當然不是順序的不同而是“質”上的大相逕庭!
汪曉靈的畫風形成既不是趕時髦的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的畫風就是順其自然!他是有近半個世紀畫齡的“著名青年老資格畫家”了,在過去的許多年裡,他除了師從劉既明先生研習書畫外,由於工作(他曾在一家印刷廠當了很久的設計師)需要進行過長期的水粉、水彩、油畫、裝飾畫訓練,設計過大量書籍裝幀、商品包裝,乃至建築裝飾、大型壁畫.......;他性喜閱讀,都知道的中外名著自不必說,什麼《文心雕龍》、《禪說》、《菜根譚》、《承晉齋積聞錄》、《陸機集》及許多你想都想不到的雜書他都讀,像一隻沒有底的口袋裝這些印刷出來的文字;他酷愛音樂,喜歡“浸泡”(用他自己的話說)在喜多郎的《天界》、《天竺》的神秘旋律中作畫,或在斯特拉文斯基的鋼琴曲中讀泰戈爾或沈從文或《金剛經》,他愛在午夜睡夢中哼小夜曲以代替夢囈(千真萬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熱愛大自然,性喜遨遊;從清幽玲瓏的青城山到藍天白雲、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從巍峨秀美的峨眉山到千里銀白、橫貫長天的祁連山;從古柏森森的劍門關到一片灰黃、蒼蒼茫茫的戈壁灘都牽著他一顆心,留著他一片情;還有那使他淚流滿面的敦煌莫高窟!
他熱愛生命,尤喜小動物;他在雨天戰戰兢兢地幫蝸牛爬上牆角;他最愛畫的“西施犬”其實就是對他當年曾經寵養過而不幸夭折的“栓栓”的永恆紀念;與他朝夕相處的“扭扭”是只油光水滑的花貓;綠地毯上蹦跳著兩隻毛茸茸的小白兔,而他竟然相信這相當於它們的草地!
他是個典型的環保主義者,哪怕有人掰斷一根樹枝他也會心疼;他曾義不容辭地花費精力為一位素不相識的英國黑人青年籌辦了一次頗為成功的關於環保的攝影展;他在網上發表的呼籲保護濕地的文章激起了廣泛的共鳴......
於是,熟悉他的人都明白,他的藝術風格就這么順理而成章!據說欣賞者與畫家的思想常常是不同的,而對繪畫所作的評論則往往是評論者本人思想的表現,倒未必是被評論者思想的解說與詮釋;既然如此,曉靈作品中的意境、意蘊等等更重要的東西,就留待欣賞者自己去見仁見智吧! 秦天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