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農業大學農學院

江西農業大學農學院

江西農業大學農學院(school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是江西農業大學二級學院。 江西農業大學農學院是1994年由原農學系、植物保護系、園藝系合併而成,其發展歷史可溯源至1940年國立中正大學農學院。 截至2017年10月,學院有4個系,設有6個本科專業,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有教職工129人,在校全日制本科學生1671人,碩士研究生248人,博士研究生63人(含外籍留學博士研究生6人)。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江西農業大學農學院辦學溯源於1905年創辦的江西實業學堂,本科教育肇始於1940年創辦的國立中正大學農學系。

1994年,由江西農業大學原農學系、園藝系、植物保護系3個學校二級單位合併組建江西農業大學農學院。

2013年,學院植物生產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接受並通過教育部驗收檢查。

2015年,學院被確定為江西省首批“人才工作示範點”,學院作為核心協同單位組建的“南方糧油作物協同創新中心”被認定為2014年度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至2017年10月,學院有農學系、園藝系、植物保護系和植物科技系4個系,有6個本科專業。

本科專業
農學、園藝、植物保護、茶學、動植物檢疫、種子科學與工程

師資條件

截至2017年10月,學院有教職工129人(專任教師103人、實驗人員13人、行政人員13人),教授和研究員27人(二級人才崗位13人),副高職稱人員35人,碩士研究生導師44人,博士生研究生導師1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3人;有“萬人計畫”領軍人才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省級人選13人,江西省“井岡學者”特聘教授1人,江西省“贛鄱英才555工程”人選2人,江西省有突出貢獻人才1人,江西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7人,江西省“青年科學家(井岡之星)培養對象計畫”人選、省傑出青年人才資助計畫人選3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江西省模範教師2人,江西省級教學名師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8人、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貼9人;江西省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

江西省級優秀教學團隊: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教學團隊 、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教學團隊

傑出人才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賀浩華 江西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劉勇、曾勇軍、張志勇、陳小榮等 江西省模範教師:張志勇、賀浩華 江西省級教學名師:黃英金等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黃英金等 江西省高等學校中青年骨幹教師:陳小榮等 江西省高等學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陳小榮等

教學建設

截至2017年10月,學院有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江西省特色專業,2個江西省品牌專業;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2017年,學院榮獲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參與)、二等獎1項。

國家級特色專業:農學

江西省特色專業:園藝

江西省品牌專業:園藝、植物保護

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植物生產實驗教學中心

學科建設

截至2017年10月,學院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江西省高水平學科1個,江西省“十二五”重點學科2個。

•學科授權目錄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作物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作物學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作物保護、農業生態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作物學、園藝學、植物保護學、生態學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學、生態學、動物學、遺傳學、果樹學、蔬菜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植物病理學、農藥學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農藝與種業、農業管理

•重點學科

江西省高水平學科:作物學

江西省“十二五”重點學科:園藝學、植物保護學

學術科研

科研平台

學院活動 學院活動

截至2017年 10月,學院有國家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江西省重點實驗室1個,江西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江西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江西省教育廳科技創新團隊1個,江西省科技廳科技創新團隊2個。

國家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南方糧油作物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水稻工程實驗室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教育部作物生理生態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

江西省重點實驗室:江西省作物生理生態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江西省果蔬保鮮與無損檢測重點實驗室

江西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雙季稻現代化生產協同創新中心、果蔬采後處理關鍵技術與質量安全協同創新中心

江西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西省超級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西省教育廳科技創新團隊:水稻遺傳育種團隊

江西省科技廳科技創新團隊:超級稻育種理論與技術創新團隊、果蔬保鮮與無損檢測創新團隊

科研成果

2011-2015年,學院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287項,其中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等科技部課題1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基金委課題104項,國際合作課題3項,此外還有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國家發改委的高技術產業化引導項目、農業部跨越計畫、科技部星火培訓計畫等項目,科研經費累計達到1.85億元;科技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項(參與)、二等獎3項(參與),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30餘項,發表科研論文700餘篇;學院成功培育出“淦鑫688”、“淦鑫203”、“五豐優T025”等國家超級稻品種,“贛臍3號”國家級臍橙新品種,以及獼猴桃、玉米、豇豆、西瓜等16個作物新品種。

科研獲獎 
成果名稱完成人獎勵類別及等級獲獎時間
百喜草在國土保護、“三高“農業中的利用研究及推廣董聞達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年
江西棉鈴蟲猖獗成因及治理措施的研究尹益壽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江西省農科教突出貢獻一等獎
2001年
桑皺蛸葉甲種群生態及其控制的研究尹益壽江西省農科教突出貢獻三等2001年
江西甘蔗粉蚧發生規律與防治技術研究蔣佩蘭江西省農科教突出貢獻三等獎2001年
江西紅壤丘陵大豆良種及配套技術推廣郭進耀江西省農科教突出貢獻三等獎2001年
水稻生長日曆模擬模型調控決策支持系統研究戚昌瀚江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002年
南康龍回早熟柚良種選育研究鄧毓華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2年
系列雜交辣椒新品種選育及推廣陳金印江西省農科教突出貢獻二等獎2002年
優質早稻高產高效配套栽培技術研究與示範石慶華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年
早稻品質改良育種研究朱昌蘭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
優質早稻高產高效綜合配套栽培技術研究與示範石慶華江西省農科教突出貢獻二等獎2005年
江西農業大學十五科技管理研究陳金印江西省農科教突出貢獻二等獎2005年
發展農戶庭院經濟的技術研究劉隆旺江西省農科教突出貢獻三等獎2005年
中國苔螟和草螟系統分類學研究李衛春江西省高等學校科技成果獎二等獎2013年
菜心抽薹相關基因cDNA-AFLP分離及表達特性研究肖旭峰江西省高等學校科技成果獎二等獎2013年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套用賀浩華、劉宜柏參與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2013年
長江中游東南部雙季稻豐產高效關鍵技術與套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3年
超級稻高產栽培關鍵技術及區域化集成套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4年
江西雙季超級稻新品種選育與示範推廣賀浩華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2018年
資料來源:

文化傳統

院徽

院徽 院徽

院徽如下圖所示:

院徽由江西和農業的首字母J與A作為設計元素,經藝術設計為展開的書頁,高山平川,綠意斐然的稻穗,飛舞的飄帶,具有顯著的農科特色。

標誌整體為子母J代表江西,其首演變子母A代表農學,形如高山與展開的書頁,蘊含一股強烈的突破向上的力量,寓意江西農業大學農學院雄強的科技人才,大批農科學子不斷銳意進取,勇攀科技高峰的時代精神,也體現農學人才在推進江西實現綠色崛起的歷史進程中發揮先鋒作用,其尾演化為稻穗及飛舞的飄帶,寓意江西農業大學農學院在辦學中廣育英才,碩果纍纍,芬芳永續,標識中三枚節節攀登的稻穗,寓意農學院以作物栽培學、植物保護、園藝為特色與優勢學科美好的發展前景。

標誌中綠色代表著綠地平川,象徵著希望與活力;藍色代表江海湖泊,象徵科技與夢想;橙色代表陽光與火焰,象徵光明、溫暖與和諧。

院訓

俯首農桑,耕讀致遠

院訓 院訓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方加海
副院長(主持學院行政工作)劉勇
黨委副書記肖意風
副院長朱昌蘭、曾勇軍
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