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江西會館”其歷史可追溯到清順治七年(1650年),原館氣勢恢宏,金碧輝煌。明清時代,江西會館為到湘贛籍商人提供了申辯不平、尋求幫助的機會;解放前民國二十年到三十年間,會館被國民政府設為傷病院;其後,會館空置了兩三年,又被設立為豫章完小,再改為衛東國小;隨後,市十六中在其中建起了兩棟宿舍樓。
上世紀60年代,為了回響“破四舊立四新”的號召九龍台拆除,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時,“會館”內的正殿也被全部拆除,現僅剩牌樓。
建築結構
據史料記載,會館建築為園林式,由門樓牌坊、春秋閣、正殿、花園等部分組成。正殿建於石台基上,四周立石柱24根,重檐歇山頂、五色琉璃瓦,為湖南清代園林富麗之作。原“江西會館”大概占地6000多平方米,而作為當時“會館”內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的“九龍台”是一座(現已作為市十六中的教學樓)寬約35米、長約45米、台階高度達兩米的石料建築。
“九龍台”上有能工巧匠雕繪而成的二龍戲珠圖案,另外在台基上築有鏤空長廊、雕花石板、木結構亭台等。
會館現狀
歷史上規模宏大的“江西會館”如今已蕩然無存,唯一能從中窺見“江西會館”輝煌的,便是門口剩下的這個高約15米、寬三米左右的牌樓。牌樓由左右兩道石雕牌坊及中間刻字石碑構成。
現在從破敗的牌樓上還能隱約望見綠、黃交錯的琉璃瓦片及附著其間的精緻石雕。在“會館”門口的一間小雜屋中,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一尊高約3米(包括台基)的石獅,其做工之精細,堪稱“一絕”。
“江西會館”四個大字早已印跡模糊,而之前流傳的戲台、九龍台等眾多氣勢恢宏的亭台樓閣今日已不見了蹤影,那些富麗堂皇的殿宇更是徹底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