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大屋

沈家大屋

瀏陽市龍伏鎮的歷史遺存——沈家大屋,位於市區北門外福壽橋,被市文物保護部門列入了長沙市文物保護範疇。經省市文物專家科考發現的沈家大屋,是一部鐫刻著中國百年興衰歷史的生動畫卷,是古城長沙歷經戰火塗炭後留下的彌足珍貴的晚清江南民居標本,占地1萬餘平方米的沈家大屋素麵朝天,沒有大宅院的金碧輝煌,17間廳屋、30多條長廊和短廊將20多棟樓屋、200多間民房連成一體。走進沈家大屋,猶如走進一座迷宮——屋屋相疊、巷道迴環、庭院錯落,令人莫辨東西。

基本信息

(圖)沈家大屋沈家大屋

沈家大屋,位於瀏陽市龍伏鎮,被市文物保護部門列入了長沙市文物保護範疇。經省市文物專家科考發現的沈家大屋,是一部鐫刻著中國百年興衰歷史的生動畫卷,是古城長沙歷經戰火塗炭後留下的彌足珍貴的晚清江南民居標本。專家經系統考察後,確定了其在建築和近代歷史遺存等方面的價值。沈家大屋占地1萬餘平方米,有17間廳屋、30多條長廊和短廊將20多棟樓屋、200多間民房連成一體。沈家族譜記載,大屋先主為清朝乾隆年間的沈摶九。

簡介

(圖)沈家大屋沈家大屋
沈家大屋座落在龍伏鎮新開村的東北隅。西距永社省道750米,距撈刀河223米;北距106國道3000米,鄰春田村的新庵坳。民居主體部分為新開村沈氏家族彬安房的五福堂主人沈摶九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建。光緒年間,他的六個兒子續建三壽堂、師竹堂、德潤堂、筠竹堂和崇基堂等。現存建築占地面積為7153平方米,建築使用面積為13551平方米;17間廳,30多條巷道和長短迴廊將20多棟屋、200餘間房組成一個龐大的建築群體。沈家大屋正廳高9米,其他房屋也多高達8米以上,為現存古老民宅中少見的高度。屋內正廳、橫廳、十字廳、巷道、長廊等所占面積的比重很大,公共場所空間大,給人以空曠舒暢之感。正廳兩側的天井、十字廳、格子門、過廳、橫廳以及廳屋內兩側的斗拱、房間都是一一對稱;房屋依地勢而建,幽深曲折的巷道,使幾個宅院既互相通連,又各為建築單位。通過照壁、矮房的阻隔,令人在迴環的深深庭院中有“柳暗花明”、別有洞天之感。從倖存的格柵門窗裝飾和四處照壁等建築可看出當時的雕刻工藝,欣賞到晚清時期江南的民間繪畫藝術。這些雕刻、繪畫的構造、圖案、工藝、已經融入了不少西方藝術風格。
(圖)沈家大屋沈家大屋
沈家大屋整個建築群,由天井、魚池、四通八達的陰溝、環屋石砌池塘組成的完整的排水體系,至今仍保存完整,很少出現排水不暢現象。永慶堂為大屋的主體建築。據大屋老人們回憶,永慶堂廳堂內原懸掛很多匾額,其中有時任湖北巡撫譚繼洵書寫的“桐第安榮”等,翰林院進士鄒建農、任貴正書寫的“家國重光”等,曾經給大屋平添了不少古文化色彩。但是由於當地村民缺少文物保護意識,導致這些較為珍貴的誥軸、誥匾(奉政大夫)和出自名家之手的墨寶匾額等均遭人為損毀或遺失,不復存在。

價值

(圖)沈家大屋沈家大屋
沈家大屋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具有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據記載:“八七”會議後,毛澤東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回到湖南,組織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1927年8月18日,在長沙市郊沈家大屋召開改組後的湖南省委第一次會議,討論制定秋收起義的計畫,成立秋收起義領導機關——前敵委員會。9月初,毛澤東在安源張家灣召開軍事會議,討論秋收起義具體部署,將原武昌國民政府警衛團,平江瀏陽的農軍和安源的工人武裝等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盧德銘任總指揮,毛澤東任前敵委員會書記。下轄第一、二、三團。起義前又收編一部分原黔軍武裝為第四團。9月9日,爆發了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秋收起義。
(圖)沈家大屋沈家大屋
沈家大屋的建築布局、結構、迴廊、照壁、雕塑、壁畫等融匯了晚清江南農村民居的建築風格和建築藝術,是一處典型的晚清江南民居標本。2002年,長沙市的政協會議上,圍繞這座土木結構而有著近140年歷史的古宅一事,有8位長沙市政協委員提出了《關於保護髮源寺沈家大屋的提案》,呼籲有關部門儘快將發源寺沈家大屋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和開發利用。[2] 騰訊網 http://news.qq.com/a/20080709/002031.htm[3] 長沙遠教 http://www.csyj.gov.cn/show.aspx?id=1882&cid=8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