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永恆的記憶——中國電影譯製片藝術
製作方案
新世界出版社
上海電影譯製廠
北京拓普心高科技視聽傳媒有限公司
北京尚藝時代影視文化發展公司
聯合製作
製作主旨
同時,為了把外國優秀影片“傳神”、“有味”(上譯廠老廠長陳敘一語)地獻給電影觀眾,在譯製片這塊藝術園地中,在電影銀幕的背後,辛勤耕耘著無數或為電影觀眾所熟知或不為電影觀眾熟知的譯製片翻譯、導演、配音演員和錄音師:陳敘一、邱岳峰、畢克、孫道臨、舒繡文、張瑞芳、中叔皇、喬榛、丁建華、向雋殊、陳汝斌……他們都和譯製片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他們孜孜不倦的創造性勞動的努力下,譯製片作為一門獨立的電影藝術樣式,最終得以確立起來。
全面反映新中國電影譯製片的發展歷史,深入探討譯製片的獨有藝術特性,邀集眾多譯製片藝術家暢談譯製片的創作往事,展現藝術家們的藝術人生,這是本片主創人員努力追求的製作宗旨。
製作特色
邀集多位著名影人袒露為譯製片配音的創作經歷:孫道臨、張瑞芳、中叔皇、達式常、仲星火、林彬、吳文倫……邀集多位譯製片導演、配音演員真情告白,回顧譯製片藝術靈魂的再現:喬榛、尚華、富潤生、趙慎之、蘇秀、李梓、童自榮、丁建華、劉廣寧、向雋殊、陳汝斌……邀集多位社會名流、各界人士回味不朽的聲音,傾訴永恆的記憶——崔永元、朱軍、張凱麗、程乃珊、陳旭光、肖章、趙文濤……此外,還請國外同行評價中國譯製片藝術,共話銀幕春秋——阿蘭·德龍、高倉健、栗原小卷、中野良子、吉永小百合。
在委婉的音樂和喬榛、丁建華那熟悉、悅耳的解說旁白的引出下,本片攝像機的鏡頭將推向那些大家渴望看到的藝術家們的身影,在他們的回顧、評述之中,穿插大量我們曾經痴迷的譯製片作品精彩片段,使觀眾能多側面地了解他們的藝術人生,重新傾聽那些充滿個性與魅力的聲音,品味外國經典影片藝術靈魂的再塑。
篇幅結構
本片暫定共52集,每集30分鐘;每集共分兩個單元,每15分鐘為一個單元,編播方便靈活。
本片第1集為序言集,概述譯製片在新中國影壇的出現和興起,譯製片的譯製藝術在影壇藝術地位的確立,探討譯製片作為一個獨特影片片種的藝術特性。從其後的第2集至第9集的八集為新中國譯製片史回顧,再以六集的篇幅結合具體作品評介、回顧、探討譯製片的劇本翻譯藝術、導演藝術、配音藝術和譯製片的錄音等製作技術。從本片第17集起,以35集的篇幅分別介紹譯製片眾多藝術名家的創作歷程、創作成就和他們的藝術人生。本片第52集為結語集,簡要總結譯製片藝術已經走過的50年曆程,著力從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代的社會現實出發,展望譯製片藝術所面臨的新任務和新挑戰,展望譯製片藝術即將擁有的美好明天。
各集內容
第1集 序言篇
本集先以少量篇幅概述譯製片在新中國影壇的出現和興起,著力介紹譯製片的譯製藝術在新中國影壇藝術地位的確立過程,著力探討譯製片作為一個獨特影片片種的藝術特性,給觀眾初步展現譯製片藝術魅力的方方面面。
第2集——第9集 經典時代(1-8)
以飽滿的藝術激情介紹新中國譯製片的最初出現和那個時代令人難忘的經典作品,以熱情洋溢的筆調回顧譯製片逐步發展成為一種電影藝術樣式的黃金時代,再現譯製片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重新放射出的藝術光彩,著力推介在譯製片發展各個歷史階段出現的重要藝術成就、經典藝術作品,並請外國同行進行評價。
第10集 翻譯的藝術
“劇本劇本,一劇之本”,譯製片的翻譯劇本是一部譯製片得以成功的創作基礎。以上譯廠老廠長陳敘一為代表的一大批譯製片翻譯家為一部部譯製片的成功嘔心瀝血、字斟句酌,以他們的卓越才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第11集——第12集 導演的創造(上、下)
同一部電影作品的導演一樣,譯製片的導演是翻譯劇本和配音演員之間的紐帶和橋樑,是一部譯製片的“總工程師”,更可以說是一部譯製片能否成功的靈魂人物。這兩集著力介紹譯製片導演的獨創性勞動,以及他們的創作與其他影片樣式不同的獨特性。
第13集——第15集 靈魂再塑(上、中、下)
如果說譯製片的翻譯劇本是譯製片成功的基礎,導演是“總工程師”,那么,配音演員的藝術創造則就是一部譯製片能否成功的最後關鍵。這三集將著力介紹、深入探討配音演員從初對、復對到最終的配音實錄過程中,對外國原片藝術風格的把握,對原片人物性格、心理狀態的體驗、把握,直到以符合角色性格特徵、心理狀態的語音藝術技巧如何再塑出特定角色的藝術靈魂。
第16集 能匠利器
在譯製片的創作生產中,配音錄音技術是不可忽視的環節。從我國譯製片生產最初用光學錄音機在電影膠片上錄音,和笨拙地給配音演員反覆放映影片膠片,到循環放映盤的發明,到經“膠轉磁”後在錄像帶上進行初對、復對和配音實錄,再到如今的數字錄像錄音技術,每部譯製片的創作生產無不凝聚著譯製技術人員的心血。尤其是錄音師在配音錄製完成後的錄音合成勞動,是導演給原片藝術“還魂”的最後體現。
第17集——第18集 盤古開天
這兩集將重點回顧我國譯製片藝術開創期的重要先驅者,如袁乃晨、陳敘一、白景晟、肖楠、邱岳峰、孫敖、張桂蘭、向雋殊、陳汝斌……
第19集——第21集 譯壇別戀(上、中、下)
在我國譯製片發展的歷史上,電影演員出身的電影明星們曾為譯製片的創作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中的許多人與譯製片結下了剪不斷的情緣。在本片這三集中,將向觀眾介紹孫道臨、張瑞芳、舒繡文、上官雲珠、高博、舒適、馮喆、張伐、趙丹、中叔皇、林彬、仲星火、達式常等人參加譯製片譯製的經歷,和他們的種種感觸。
第22集——第23集 譯壇之魂——陳敘一(上、下)
在上海電影譯製廠,象喬榛、劉廣寧這些藝術家已經廣為人知,但多數譯製片觀眾並不知道,如果沒有已故上海電影譯製廠老廠長陳敘一的卓越貢獻,可以說就沒有今天的譯製片事業,正是陳敘一規範、發展了我國的電影譯製片事業,所以譯製片事業才能有今天這樣的輝煌。在這兩集中,集電影事業家、翻譯家、譯製片導演於一身的陳敘一將成為本片的主角。
第24集——第25集 譯壇絕唱——邱岳峰(上、下)
邱岳峰是最受電影觀眾愛戴的配音藝術家,他的名字和《警察與小偷》、《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悲慘世界》、《簡愛》等一系列譯製片名作連在一起。是他把影片中的不同人物、不同人物的複雜情感配得絲絲入扣。在生活當中,他也是一個內心世界極其複雜的悲劇人物。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用發出心底的聲音向他依戀的事業發出了一聲絕唱。
第26集——第27集 譯壇魔音——富潤生(上、下)
在我國譯製片創作中,富潤生是一位非常富有才華、千人千聲的配音藝術家。
第27集——第28集 譯壇鬥士——尚華(上、下)
尚華是目前在世年齡最大、資歷最老的配音藝術家。幾十年來他牢記黨對配音藝術的教導,勤勤懇懇、扎紮實實地耕耘地譯壇上,為廣大觀眾奉獻了《虎口脫險》、《冷酷的心》等幾百部傳世佳作。他的誓言是“我死也要死在話筒前”。
第30集——第31集 譯壇悲歌——畢克(上、下)
畢克是一位沉默而樂於奉獻的配音藝術家。生活當中他貌似平常,卻用自己的聲音塑造出一個個英俊偉岸、性格突出的銀幕形象。提起畢克,觀眾不能不想起電影名作《追捕》、《遠山的呼喚》、《老槍》、《卡桑德拉大橋》等。
第32集 譯壇才女——蘇秀
她的名字並不十分震耳,但她除了塑造眾多銀幕配角以外,卻以更多精力致力於譯製導演的工作,並培養出大批譯製片的後續人才。
第33集——第34集 譯壇強音——李梓(上、下)
她的聲音傳給人的信息是自愛自強,如《簡愛》中的簡愛,《巴黎聖母院》中的艾斯米拉達,《葉塞尼婭》中的葉塞尼婭。
第35集 譯壇青衣——趙慎之
青年時期的趙慎之用聲音塑造了眾多少女少婦的形象,晚年又塑造了象阿綺婆這樣久經滄桑的婦女形象。
第36集——第37集 譯壇甜女——劉廣寧(上、下)
人說她的聲音宛如一汪清泉,如《魂斷蘭橋》中的瑪拉、《生死戀》中的夏子。
第38集——第39集 譯壇英傑(上、下)
於鼎、胡慶漢、伍經緯、楊文元、戴學廬、程曉樺——他們曾經承擔起了中國譯壇的柱樑,如今他們或已辭世人間,或已離開話筒,但他們的聲音卻給觀眾留下永恆的記憶……
第40集 譯壇俊才——孫渝峰、嚴崇德
他們兩人既是科班出身的專業譯製片導演,又是人們所熟知的專業配音演員。他們雖已退休,但仍孜孜不倦地耕耘在譯壇上。
第41集——第42集 譯壇儒將——喬榛(上、下)
他的聲音儒雅而富於風度……他不但在青年時期自覺自愿地投身於譯製片事業,而且對譯製片藝術有著獨到而深刻的理解。喬榛不愧為當今中國譯壇“領頭羊”。
第43集——第44集 譯壇王子——童自榮(上、下)
他的聲音磁性、瀟灑,富於傳奇色彩。他配音的《佐羅》、《黑鬱金香》、《鐵面人》是最為廣大觀眾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而他自己最為滿意的作品卻是《靡菲斯特》。
第45集——第46集 譯壇百靈——丁建華(上、下)
她的聲音聽不出一絲憂愁和感傷,生活當中年近半百的她還是那樣富於青春和魅力。《茜茜公主》、《大海的女兒》、《卡桑德拉大橋》、《大蓬車》、《追捕》、《遠山的呼喚》是她為人熟知的作品。
第47集 譯壇花旦——王建新
當年文革時期的風雲小將,現已成為能配能導、獨當一面的將才,同時,她又肩負著傳、幫、帶的歷史重任,並不愧為中國譯壇的當家花旦。
第48集 譯壇之星(1)程玉珠、狄菲菲
第49集 譯壇之星(2)胡平智、劉風
第50集 譯壇之星(3)曾丹、任偉
第51集 譯壇之星(4)金毅、劉雪婷
這些承前啟後的中年配音演員正在撐起中國譯壇的一片藍天。
第52集 大幕未落
簡要總結我國譯製片藝術已經走過的50年曆程,著力從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代的社會現實出發,展望譯製片藝術所面臨的新任務和新挑戰,展望譯製片藝術即將擁有的美好明天。
五、製作單位及主創人員
聯合製作:
新世界出版社
上海電影譯製廠
北京拓普心高科技視聽傳媒有限公司
北京尚藝時代影視文化發展公司
藝術指導:喬 榛(上海電影譯製廠廠長、國家一級演員)
丁建華(國家一級演員、譯製片導演)
總策劃:
趙 宇,張東林,王哲東
撰稿:
張東林,趙 宇
解說:
喬 榛,丁建華
編導:
趙 宇,冬 嶺
攝像:趙祥陳曉舉
註:本片正在製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