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錫藝

永康錫藝

指的是永康地區的錫製品,茶具,錫茶葉罐,茶葉罐等錫製品。堪懮失傳的錫藝錫器製品古色古香,光澤清亮,晶瑩奪目,多用於製作傳統嫁妝、儀仗道具、佛事法器及生活日用品等。

永康錫藝傳承人:應業根

堪懮失傳的錫藝

錫器製品古色古香,光澤清亮,晶瑩奪目,多用於製作傳統嫁妝、儀仗道具、佛事法器及生活日用品等,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永康錫藝的起源,史籍雖無明確記載,但至少可上溯至宋代。在永康,打錫工匠世代相傳,從業者眾多,主要集中在芝英、古山一帶,並以芝英三村、峴口村、練結村最負盛名。近年來,隨著塑膠製品、鋁製品等替代物的出現,作為日用品的錫器市場需求已相當萎,、縮,僅那些具有一定工藝價值的錫器還有市場。這些錫器現在也大多為機器生產,傳統的打錫藝人已寥寥無幾。如不及時加以保護,千百年來藝人在實踐中積累和掌握並口口相傳的傳統技藝,確實有失傳的危險。2008年,“永康錫雕”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永康錫藝唯一傳承人

據《永康縣誌》載:錫器發展於五代,盛於明清至民國,產品有酒壺、茶壺、茶葉、瓶、鎦瓶等。20世紀50年代前,光澤清麗、晶瑩奪目的錫器,在永康十分盛行,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器皿,也是民間宗教活動的祭品和儀仗用品,但隨著物美價廉的搪瓷、塑膠、玻璃、不鏽鋼等現代器皿的興起,全憑手工製作的錫器開始淡出人們的視野,成了稀罕之物。而應業根老先生的手工錫雕於2009年6月1日,文化部正式將其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單,實現了非遺保護的歷史性突破。他打制的錫器既保留了產品耐用、沉穩、雅致的特點,又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受到了政治局委員劉延東、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的親切接見和駐華使節的高度讚揚。

人物檔案

應業根,81歲,永康錫藝唯一傳承人
永康芝英鎮 “業根錫藝”店鋪中 81歲高齡的應業根老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能工巧匠。 “八旬老人益得天下,百歲壽星健康安樂春秋。” 芝英壽星堂這一對聯就是應業根老先生現在生活的一個真實寫照。

一根龍杖:證明永康錫藝藝術地位

應業根13歲開始學打錫,14歲時已經能打制多數生活用品,但一直以來,在大家的概念里,儀仗道具中的龍杖只有紹興師傅會打。永康周邊縣市不少地方有舞龍燈的習俗,其中就要用到龍杖,這些龍杖也都出自紹興錫藝師傅之手。
“誰說永康師傅不會打龍杖?我偏不信。”1988年,應業根整天都琢磨這事,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一條栩栩如生的龍誕生了,龍鱗一片片做好了焊上,立體感非常強。這條龍一問世,金東區等周邊縣市的訂單紛至沓來。
走進應業根位於芝英街道市場路58號的錫器店,記者並沒有見到想像中的各種專業工具,除了擺放在玻璃櫥櫃裡的錫藝製品鋥光瓦亮,一地都是不起眼的“雜物”:木條、竹片、鐵釘,鐵片等,要是沒了板凳和掉落在地上的碎錫,真難想像這就是錫藝傳承人創造藝術品的地方。
“這裡亂是亂了點,但工作起來順手。”應業根坐到板凳上就進入工作狀態:拿起一條寬五六厘米的長條薄錫片,用尺子(與其說尺子,不如說鐵條,因為上面沒有刻度,是他自己裁的)一量,剪下合適的尺寸,將錫片往裝有支架的尖頭圓鐵棍上一擱,一根對半開的竹片篤篤篤沿著錫片邊緣敲擊,他所敲之處的錫片就像約好了似的,勻稱地向內彎曲,畫出漂亮的弧度。接著換另一邊敲,在不到3分鐘時間裡,茶壺提手的毛坯就做好了。
他說現在做錫器基本上用不到模子,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打、雕、塑等技法信手拈來。他隨手從櫥櫃裡取出一隻茶壺,夾在兩腿間,拿起一根鐵釘(釘子頭部是他自己磨的)、一根木棒,大約兩分鐘時間,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花骨朵躍然眼前。 錫雕製作的一般過程是選材——融化——模鑄——壓制錫片——打樣剪裁——冷鍛——焊接——搓修——拋光——磨砂——擦洗——紋飾。錫作成型過程一般包括造型、剪料、融化、鑄片、焊接、打孔、雕刻、打磨刮光等主要製作流程,其間離不開手工製作的雕、刻、塑、焊等加工技術。錫作表面處理工序一般為浮雕、圓雕、線雕、凹雕、鑲嵌等多種裝飾手法,求使錫器表面紋飾精美雅致。
應老先生為了讓錫器更為光澤亮麗,在錫器成型前先用火烘烤松香,使其潤滑,更易拋光。雖然是81歲的高齡,但是應老先生動作靈活自如,他走到樓上,演示腳踩自製的器具進行原始拋光。而老先生的兒子應華升現在拋光利用的是現代工具。隨著現代高科技的發展,現代的加工機器進行正逐步介入人們的視野。

一身技藝傳給誰

時間會隨著記憶的長河流逝,但是有一個叫“傳承”的詞將一段段破碎的時光縫合,完整、清晰的呈現在我們眼前。“打錫父子兵上陣”這是人們給應業根老先生父子倆的親切稱呼。今年43歲的應華升從16歲就開始師承父親學錫雕的手藝,而當時很多永康手藝人都選擇出門謀生。
應華升談到自己原本不願意接這一行,北京之行後決定要做這方面東西的心理變化過程時說:“以前我是十幾歲開始學,後來大家都出去做生意我也做生意去了,在杭州呆了半年。錫雕這塊是永康這裡有,當時是省級。去年去北京以後,文化部長看了以後,說這個是國寶,要學好。” 一看到兒子孫子齊上陣,應業根老先生滿臉洋溢著笑容。
匆匆的68年錫藝生涯,改變了老人的一生。他的一生印證了中國錫藝的傳承史。回首中國錫藝,我們該記住這位老人,一位為錫藝帶來成長、默默奉獻的老人。
永康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的呂主任介紹永康非遺工作時表示2010年3月25號,永康文化局局長特別要求建立國家級項目的傳承基地或者是學校教學基地。現在永康錫藝就在永康職業技術學校正式落戶開班,那些職技校的學生要走向社會,這樣對於那些做錫雕的企業都很有利。永康文化局想讓永康的錫雕發揚光大。
歷史記憶的大門永遠向人類敞開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並不僅僅是成立傳承保護基地,還要讓非遺文化更貼近百姓生活,才能真正實現保護和傳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