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新學門銘

永州新學門銘

[3]伊:助詞。 [12]替:廢棄。 [13]欽之:慎重對待。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永州新學門銘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張浚

作品體裁:駢文

作品原文

人不知學,莫適褆身[1];學而不行,不學為均[2];行之伊何,惟一惟誠[3]。孝弟忠信[4],本之於性[5],守之以仁[6],日積月化,粹然其醇[7]。可以格天[8],可以感神,可以正物[9],可以化人[10]。發為辭章,德人之文;施於政事,君子之名;其道甚大,與天地並。凡爾為士[11],勿替於勤[12]。欽之勉之[13],無愧此門。 

作品注釋

[1]莫適褆(tí)身:不適合安身。褆:安身。

[2]不學為均:同不學一個樣。

[3]伊:助詞。

[4]弟:通“悌”。

[5]本之於性:人的本性。

[6]仁:仁愛。

[7]粹然其醇:精純不雜的意思。

[8]格天:感通於天。感神:感通於神。

[9]正物:即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

[10]化人:即化度眾生者。

[11]士:士子,多指青年人。

[12]替:廢棄。

[13]欽之:慎重對待。勉之:努力而為。

作品賞析

1154年(宋紹興二十四年),永州知府彭合重修府學。這一年十二月,府學的南門建成,謫居永州的前宰相張浚作《永州新學門銘》。該文對學生、教師乃至世人的成長具有很好的啟發與教導作用。人貴於學,學貴於行,行貴於誠。初出茅廬的楊萬里,得到了張浚的“正心誠意”之賜教,將名號稱為“楊誠齋”,“誠”意之教刻記在心,最終成為宋代著名文學家。該銘文滲透了張浚的治學為人思想。 

作者簡介

張浚張浚

張浚(1097—1164),字德遠,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宋徽宗時曾中進士。力主抗金,建議經營川陝並任宣撫處置使。重用吳玠,堅守秦嶺北麓,使四川處在安寧的環境下。重用岳飛韓世忠抗金收復國土。秦檜執政後,遭排斥在外長達二十多年。1137年(紹興七年)謫居永州。1138年(紹興八年),金國使者以招渝江南的名義南下議和,他在永州貶所連上五十疏,表示反對。1141年(紹興十一年)移居潭州、連州,1150年(紹興二十年)返回永州,1160年(紹興三十年)重被起用,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率軍抗金,封魏國公。1163年(隆興元年)主持孝宗時期的北伐,因將領不和,一戰失利,又被主和派排擠去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