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說到水陽羊糕,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據說水陽鎮"德和居"(文革中人稱"三層樓")當年有兩位盛名遠揚的廚師。一名叫陳大財,黃池人;一名叫王永貴,當地人。兩人廚藝高超,各有特色。陳大財烹製的菜餚色相好看造型好,但需精製的原料和佐料配套才能烹飪。有人這樣說,陳師傅烹製菜餚如給婦人化妝,雖濃妝艷抹但需天生麗質,雖雍榮華貴卻少不了得體的服飾給予襯托;而王永貴師傅烹製菜餚則不同,他既能因材施妝,也能隨地取材,不宥於原料和佐料的限制而烹製出各種可口的飯菜。有人評價說,王師傅師承雜家,無師自通,他烹製的菜餚,秉承徽派真旨,雖為平常無名小菜,然經他手調製,卻味道別樣般鮮美。加之文革時期物質貧乏,王師傅"菜燒得好"也應合了當年的時代潮流和人們的思想境界。
還有人說,"水陽羊糕"其實起源於回民開的"清真"飯館,為回民所首創。因為回民飯館的冷盤"凍羊糕"味道鮮美,被當地漢人沿襲其工藝,加入豬蹄汁、豬皮條等出名。據水陽讀書頗多的文化人、回民錢德培介紹,追本溯源,正宗的"水陽羊糕"應是回民首創;其次採用的原料當以帶皮的當地本羊肉為主,配以調味佐料,不摻任何配料;而扒皮羊肉刻出的羊糕味道則次之,其粘性差好散,用筷子撿不起來。他嘆口氣道:"如今是再也吃不到回民'清真'的正宗帶皮本羊肉刻出的羊糕了!"接著他又說道,"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拿純粹帶皮的本羊肉刻出的羊糕來賣,價錢高了誰又能買得起呢!"
僅水陽鎮就有20餘家,雁翅、裘公、楊泗分別有十多家。在水陽,飯店酒家大多銷售自已加工的羊糕,水陽羊糕要做好就需要與眾不同的,有的是製作水陽羊糕是把它切成0.2至0.4公分厚,大小呈5至6公分長,3至4公分寬,表面光滑,晶瑩透亮,羊肉、鱖魚肉、蒜花、豬蹄汁等均勻分布,成塊凝結,看起來透明少肉,吃起來滿嘴生香,慢咽生津,狀如膏脂,用竹筷夾起或用拇指和食指拈起,輕抖不散,富有彈性,狀如皮筋,咀嚼辛香,咽食生津,回味無窮。
做法
1.將羊肉、豬皮洗淨,入沸水鍋出水後,撈出再洗淨,放鍋內加醬油、糖、胡蘿蔔、料酒、蔥、姜和水1千克,上旺火燒沸,撇去浮沫。移小火至酥爛提出羊肉,稍冷去骨,取羊肉皮鋪盤底,將羊肉撕碎放入盤內捺平備用。
2.將鍋內湯汁去蔥、姜和胡蘿蔔、取出豬肉皮斬茸再入鍋內,上旺火燒沸後,撇去浮油,澆上盤內羊肉上面,冷後放入冰櫃冷凍後即成羊糕。
3.將冷凍的羊糕取出,改刀切成長3至4厘米,厚6至7厘米的片,裝盤,上桌時另帶青蒜絲小碟和辣醬小碟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