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赤枯病

水稻赤枯病

水稻赤枯病又稱“鐵鏽病”、“坐兜”等,是水稻常見的一類生理性病害,尤以山區稻田為多見,致稻株生長發育不良,甚者可造成產量較大損失。

水稻赤枯病
 

症狀

又稱鐵鏽病,俗稱熬苗、坐裸。有下面三種在型:(1)缺外型赤枯 在分櫱前始現,分櫱末發病明顯,病株矮小,生長緩慢,分櫱減少,葉片狹長而軟弱披垂,下部葉自葉尖沿葉緣向基部擴展變為黃褐色,並產生赤褐色或暗褐色斑點或條斑。嚴重時自葉尖向下赤褐色枯死,整株僅有少數新葉為綠色,似火燒狀。根系黃褐色,根短而少。(2)缺磷型赤枯 多發生於栽秧後3-4周,能自行恢復,孕穗期又復發。初在下部葉葉尖有褐色小斑,漸向內黃褐乾枯,中肋黃化。根系黃褐,混有黑根、爛根。(3)中毒型赤枯 移栽後返青遲緩,株型矮小,分櫱很少。根系變黑或深褐色,新根極少,節上生邁出生根。葉片中肋初黃白化,接著周邊黃化,重者葉鞘也黃化,出現赤褐色斑點,葉片自下而上呈赤褐色枯死,嚴重時整株死亡。

病因

缺鉀型和缺磷型是生理性的。稻株缺鉀,分櫱盛期表現嚴重,當鉀氮比(K#O/N)降到0.5以下時,葉片出現赤褐色斑點。多發生於土層淺的沙土、紅黃壤及漏水田,分櫱時氣溫低時也影響鉀素吸收,造成缺鉀型赤枯。缺磷型赤枯 生產上紅黃壤冷水田,一般缺磷,低溫時間長,影響根系吸收,發病嚴重。中毒型赤枯 主要發生在長期浸水,泥層厚,土壤通透性差的水田,如綠肥過量,施用未腐熟有機肥,插秧期氣溫低,有機質分解慢,以後氣溫升高,土壤中缺氧,有機質分解產生大量硫化氫、有機酸二氧化碳、沼氣等有毒物質,使苗根扎不穩,隨著泥土沉實,稻苗髮根分櫱困難,加劇中毒程度。

防治方法

(1)改良土壤,加深耕作層,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團粒結構。(2)宜早施鉀肥,如氯化鉀、硫酸鉀、草木灰、鉀鈣肥等。缺磷土壤,應早施、集中施過磷酸鈣每667m2施30kg或噴施0.3%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忌追肥單施氮肥,否則加重發病。(3)改造低洼浸水田,做好排水溝。綠肥做基肥,不宜過量,耕翻不能過遲。施用有機肥一定要腐熟,均勻施用。(4)早稻要淺灌勤灌,及時耘田,增加土壤通透性。(5)發病稻田要立即排水,酌施石灰,輕度擱田,促進浮泥沉實,以利新根早發。(6)於水稻孕穗期至灌漿期葉面噴施多功能高效液肥萬家寶500-600倍液,隔15天1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